在消费升级与调味品细分赛道崛起的双重驱动下,四川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幺麻子")的上市进程备受瞩目。这家由赵麟、余永芳夫妇掌控的企业,以藤椒油为核心产品,在看似小众的赛道中创下年营收超 6 亿元的业绩,其北交所上市计划不仅折射出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本化路径,更揭示了细分品类 "隐形冠军" 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
从行业格局看,幺麻子所处的藤椒油市场呈现 "大行业、小公司" 的特征。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规模达 3800 亿元,其中特色植物油占比不足 5%,而藤椒油作为川渝菜系的核心配料,市场规模约 60 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 8.3%。幺麻子以约 18% 的市占率位居行业首位,但其规模仍显著低于传统食用油巨头,这种格局既源于藤椒油的区域消费属性,也受制于原料供应的地理限制。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 年幺麻子营收从 5.12 亿元增长至 6.37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1.7%;归母净利润从 0.68 亿元升至 0.83 亿元,毛利率稳定在 35% 以上,显著高于普通食用植物油 20%-25% 的行业均值。这种溢价能力源于其构建的 "从田间到餐桌" 产业链:在四川洪雅拥有万亩藤椒种植基地,自建加工园区实现年产 1.5 万吨藤椒油的产能,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锁定原料供应,使核心原料成本较外购企业低 12%-15%。
但增长瓶颈已开始显现。2024 年营收增速从 2023 年的 15.2% 降至 9.8%,主要原因是藤椒油单一品类占比过高(超 80%),而拓展的复合调味料、火锅底料等新品类贡献不足 10%。此外,藤椒种植受气候影响显著,2023 年四川局部干旱导致原料价格上涨 18%,直接拖累当年净利润增速放缓至 5.3%,暴露出品类集中与原料依赖的双重风险。
股权结构层面,赵麟、余永芳夫妇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 72.3% 的表决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既保障了战略执行的连贯性,也引发了治理规范性的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董事会 7 名成员中,3 名与实控人存在亲属关系,高管团队中 60% 为川渝地区同乡,这种 "家族化 + 地域化" 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助于提升效率,但在资本化阶段可能面临决策透明度与人才多元化的挑战。
从运营数据看,公司销售网络呈现明显的区域倾斜 ——2024 年川渝地区收入占比达 58%,华东、华南地区合计占比仅 27%。尽管近年来通过餐饮渠道拓展全国市场,与海底捞、蜀大侠等连锁品牌建立合作,但 To B 业务占比超 70%,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 30%,这与调味品行业头部企业 20% 以下的客户集中度存在差距。
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也成为潜在短板。2022-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始终低于 2%,远低于海天味业、恒顺醋业等头部企业 3%-5% 的水平。尽管藤椒油生产工艺已实现专利保护,但在产品创新与健康化升级方面动作迟缓,例如低芥酸、冷榨工艺等技术应用滞后于行业前沿,这可能影响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品牌渗透。
选择北交所而非创业板或主板上市,体现了幺麻子的务实考量。北交所 "专精特新" 企业的定位与其细分赛道龙头身份高度契合,更宽松的盈利要求(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 5000 万元)与更短的审核周期,为其提供了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通道。招股书显示,此次拟募资 3.2 亿元,其中 60% 用于藤椒精深加工技改项目,25% 投向营销网络扩建,15% 补充流动资金,募资方向直指产能瓶颈与市场拓展两大核心痛点。
从行业先例看,区域特色调味品企业的资本化往往伴随估值分化。以涪陵榨菜为例,其上市后通过渠道下沉与品类延伸实现市值增长,但也经历过因原料涨价导致的业绩波动。幺麻子若成功上市,将面临三重战略抉择:是否跳出藤椒油单一品类,向复合调味料赛道延伸;如何平衡 To B 与 To C 业务结构,降低客户依赖风险;以及如何在家族治理模式下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对于类似的区域特色企业而言,资本化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治理升级与战略重塑的契机。从股权架构优化、合规体系建设到投资者关系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支撑。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这类课程,能够帮助企业在上市筹备中规避常见风险,厘清战略优先级,这也是幺麻子案例为区域特色企业资本化提供的重要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