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全国多地持续突破40℃高温,推动"凉经济"进入爆发期。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7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12.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2天,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空调、冷饮、避暑旅游等传统清凉消费领域加速迭代,防晒服饰、户外冰饮装备、夜间文旅等新兴赛道异军突起,共同构建起一个规模超3万亿元的夏日消费生态。本文将从消费行为变迁、产业升级路径、区域经济联动三个维度,解析"凉经济"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产业跃迁的底层逻辑,并探讨企业如何把握这一结构性机遇。
高温天气正重塑中国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推动清凉消费从单一降温需求向"情绪价值+社交属性+健康管理"的复合型需求进化。这种转变在三个维度体现尤为显著:
传统防晒霜、遮阳伞等"硬防晒"产品增速放缓(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而具备设计感的防晒服饰成为新增长极。蕉下、OhSunny等品牌通过"防晒+时尚"策略,将防晒衣均价从2020年的120元提升至2025年的280元,且复购率达35%。更值得关注的是,防晒消费呈现"全场景渗透"趋势——通勤场景的防晒口罩、户外场景的防晒面罩、运动场景的防晒冰袖等细分品类增速均超50%,反映消费者对"无死角防护"的极致追求。
2025年夏季,全国冷饮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但增长动力已从"量增"转向"价升"。低糖、低脂、植物基等健康冷饮占比从2024年的32%跃升至45%,单价较传统产品高20%-30%。例如,元气森林推出的"0糖0卡0脂"气泡水,2025年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65%,而可口可乐传统碳酸饮料增速仅3%。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与享受"的平衡诉求——调研显示,78%的Z世代愿意为"无负担的快乐"支付溢价。
传统避暑胜地(如六盘水、昆明)的游客量增速放缓至10%,而"城市微度假"模式异军突起。2025年暑期,全国水上乐园、室内冰雪场、夜间光影秀等"人造清凉"场景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消费规模达800亿元。例如,广州长隆水上乐园通过"日夜场联动"策略,将单日客流量提升至3万人次,夜间票占比达40%,有效延长消费时段。这种转变反映城市居民对"即时满足"的偏好——无需长途旅行,在家门口即可获得清凉体验。
面对消费行为的深刻变革,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场景创新"重构清凉经济价值链,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跃迁。
空调行业进入"超一级能效"时代,2025年新国标空调占比达65%,较2024年提升20个百分点。美的、格力等龙头通过变频技术升级,将空调能效比从4.5提升至5.2,单台年节电量超300度。更关键的是,智能生态的构建正在创造新增量——海尔推出的"全屋空气解决方案",通过空调、新风、加湿器的联动控制,将客单价从单台5000元提升至2万元,且用户复购率提升15%。
为应对健康化趋势,冷饮企业加速供应链改造。蒙牛建立的"48小时鲜奶直达"系统,将低温酸奶的保质期从7天延长至15天,同时推出"可定制口味"的智能售货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品类创新方面,功能性冷饮成为新蓝海——东鹏特饮推出的"电解质冰饮",2025年二季度销售额突破5亿元,填补运动后快速补水的市场空白。
避暑旅游正从"资源导向"转向"体验导向"。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夜游避暑"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20%,其中"水上光影秀+夜市美食"的组合套餐最受欢迎。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通过技术手段突破物理限制——上海迪士尼乐园引入的"虚拟降温系统",通过AR技术模拟海风、浪花等场景,使游客在38℃高温下体感温度降低5-8℃,有效提升客单价(含该服务的套票价格较普通票高30%)。
中国幅员辽阔的气候差异,为区域经济联动提供了天然基础。从"火炉城市"到"清凉胜地",从沿海地区到内陆腹地,各地正探索符合自身禀赋的清凉经济模式。
重庆、武汉等传统"火炉"城市,通过发展室内经济实现"高温变现"。2025年暑期,重庆解放碑商圈的室内游乐场、书店、咖啡馆等"清凉空间"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增长25%。更创新的是,政府与企业联合推出"清凉消费券"——武汉发放的5000万元专项补贴,直接拉动空调、冷饮销售额增长18%,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受益、消费者得利"的三方共赢。
云南、贵州等传统避暑省份,正从"季节性旅游"向"全年性康养"转型。2025年,六盘水市推出"16℃夏天"品牌,通过建设国际康养中心、山地运动基地等设施,将避暑游客停留时间从3天延长至7天,人均消费从2000元提升至500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与房企合作推出"避暑房产"——昆明推出的"分时度假公寓",夏季出租率达90%,年收益率超8%,成为气候资源变现的新范式。
随着高铁网络完善,清凉经济呈现"沿海向内陆渗透"趋势。2025年暑期,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的水上乐园、室内滑雪场客流量同比增长40%,而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避暑游客增速放缓至8%。这种转变背后,是交通成本降低与消费观念升级的双重作用——调研显示,65%的消费者愿意为"家门口的清凉体验"支付与长途旅行相当的费用,前提是体验质量达标。
"凉经济"的爆发,本质是消费升级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企业如何从"季节性红利"中提取可持续增长动能?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聚焦"消费趋势洞察""场景化产品创新""全渠道运营"等核心模块,通过海尔、元气森林、携程等案例拆解,帮助管理者掌握清凉经济企业的增长方法论,包括:
需求分层策略:如何识别"基础降温、健康享受、社交表达"三类需求,并设计差异化产品组合(如美的通过"基础款空调+健康空气套装+智能生态"覆盖全价位段);
场景创新方法:如何将清凉需求嵌入通勤、运动、旅游等高频场景(如蕉下将防晒衣设计为可折叠背包,满足户外场景的便携需求);
区域联动模式:如何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实现跨区域合作(如云南与广东旅行社联合推出"避暑+海岛"双目的地套餐,提升客单价30%);
技术赋能路径:如何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如海尔的空气管家系统,通过学习用户习惯自动调节温湿度,提升用户粘性25%)。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