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经济” 乘 “热” 而上:消费市场的创新活力与趋势重构

极端高温天气的持续,正催生 “凉经济” 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极。数据显示,2025 年夏季(6-8 月),全国 “凉经济” 相关消费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同比增长 45%,其中空调、风扇等传统制冷家电销售额增长 30%,而新式冷风机、降温服饰、避暑文旅等创新品类增速超过 100%。这种爆发式增长并非简单的季节性波动,而是消费需求升级、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出消费者对 “清凉体验” 的多元化追求,也揭示了企业在捕捉短期热点与构建长期竞争力之间的平衡艺术,为理解消费市场的动态演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传统品类的 “焕新”:从功能满足到体验升级

空调、风扇等传统制冷家电作为 “凉经济” 的主力军,在 2025 年夏季展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的降温功能,而是更注重节能性、智能交互与场景适配,推动传统品类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空调市场呈现 “能效与智能双驱动”。一级能效空调的销售额占比从 2023 年的 55% 升至 2025 年的 78%,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搭载 “AI 控温” 功能的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180%,其可根据室内人数、活动状态自动调节风速与温度,节能效率提升 30%。更细分的场景需求催生新品类,如针对小户型设计的 “超薄挂机”、适用于母婴房的 “防直吹空调”,销售额分别增长 120%、90%。价格方面,万元以上的高端空调销量占比达 15%,较 2023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消费升级趋势显著。

风扇产品突破 “低价内卷”。传统落地扇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而空气循环扇、无叶风扇、喷雾风扇等创新品类增速达 80%。某家电企业推出的 “循环扇 + 净化” 二合一产品,因能同时实现降温与空气净化,单价达 1299 元仍供不应求,毛利率较传统风扇高 40%。跨境电商数据显示,中国产高端风扇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 200%,成为 “凉经济” 出海的重要品类,反映出 “中国制造” 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提升。

冰品冷食的 “健康化革命”。传统高糖雪糕的市场份额下降 15%,而低糖、无添加、功能性冰品成为主流,某品牌推出的 “益生菌雪糕” 销量同比增长 300%,主打 “降温同时调节肠胃”;家庭自制冰品的需求推动制冰机销量增长 250%,小型家用制冰机成为露营装备的 “新宠”。餐饮企业也加入创新行列,海底捞推出的 “冰爽番茄锅”、喜茶的 “冻柠茶冰沙” 等限定产品,带动门店夏季客流量提升 20%。

创新赛道的 “爆发”:场景延伸与需求裂变

“凉经济” 的火热不仅体现在传统品类的升级,更催生了一系列跨界创新赛道。这些新兴品类跳出 “物理降温” 的单一逻辑,将清凉需求与健康、时尚、娱乐等元素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与商业模式。

穿戴式降温产品成 “夏日刚需”。降温服饰从工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某户外品牌推出的 “冰丝降温衣” 采用相变材料,能在 35℃以上自动吸热,销量同比增长 500%,成为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的必备装备;降温围巾、冰袖等小品类在电商平台的搜索量激增 800%,年轻消费者将其作为时尚配饰搭配使用。医疗级降温产品也开始普及,适用于老人、病人的 “智能降温毯” 通过 APP 控制温度,在康养机构的渗透率达 30%。

“移动清凉” 设备重构即时场景。便携式冷风机、迷你空调等产品因适用于露营、野餐等户外场景,销量同比增长 400%,某品牌的 “车载冷风机” 能在 10 分钟内将车内温度降低 15℃,成为自驾游热门单品。共享降温设备也在商圈兴起,商场、景区投放的 “共享冷风扇” 通过扫码付费使用,单台日均创收 50 元,既解决了户外高温困扰,又为商业体带来客流增量。

避暑经济带动 “清凉消费” 升级。传统的 “上山下海” 避暑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森林疗愈、洞穴酒店、冰雪乐园等新兴业态崛起,某文旅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夏季 “避暑 + 康养” 主题产品预订量增长 300%,人均消费达 2800 元,较普通旅游高 60%。城市内的 “清凉经济圈” 也在形成,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夏季客流量增长 50%,带动周边冷饮店、文创店的消费提升。

线上线下的 “共振”:渠道创新与流量聚合

“凉经济” 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渠道的协同发力。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需求,线下场景则提供沉浸式体验,这种 “线上线下共振” 不仅加速了消费转化,更重塑了 “凉经济” 的渠道格局与营销逻辑。

直播电商成为 “清凉好物” 的主战场。2025 年夏季,各平台 “凉经济” 相关直播场次超 10 万场,观看人次达 50 亿,某头部主播单场直播卖出空调 1.2 万台、降温服饰 50 万件,GMV 突破 8 亿元。直播场景的创新增强了消费体验,如通过热成像仪展示空调制冷效果、主播实地测试降温衣的防暑性能,使转化率较传统电商高 3 倍。

线下场景的 “清凉体验” 引流。家电卖场设立 “恒温体验区”,模拟 38℃高温环境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不同产品的降温效果,某连锁卖场的数据显示,体验式销售使空调成交率提升 40%;商场、超市打造 “清凉主题区”,集中陈列降温商品并提供免费冰饮,带动关联消费增长 25%。社区团购则通过 “当日达” 服务满足即时需求,某平台的 “降温物资套餐”(含风扇、冰袋、清凉油)日均订单超 10 万单。

本地生活服务的 “即时响应”。外卖平台推出 “清凉速达” 专区,承诺空调安装、制冷设备维修等服务 3 小时内响应,2025 年夏季相关服务订单增长 200%;闪购业务的冷饮、冰品配送量同比增长 350%,部分城市实现 “下单后 30 分钟送达”,冰淇淋的破损率控制在 5% 以下。这种即时服务能力极大提升了消费便利性,推动 “凉经济” 从 “计划购买” 向 “即时消费” 转变。

企业的 “破局” 逻辑:短期热点与长期竞争力的平衡

面对 “凉经济” 的短期红利,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分化:部分企业通过快速迭代产品捕捉热点,另一部分则通过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构建长期壁垒,这种差异反映出企业在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战略选择。

敏捷型企业的 “快速响应”。中小品牌凭借灵活的供应链,能在 1-2 个月内推出应季产品,某白牌厂商的 “USB 小风扇” 通过电商平台爆款打造,单月销量突破 100 万台,尽管毛利率仅为 15%,但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这种 “短平快” 模式依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某电商数据公司通过分析搜索词变化,提前 1 个月预测到 “降温围巾” 的需求爆发,帮助合作厂商实现精准备货。

头部企业的 “技术深耕”。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将 “凉经济” 作为技术升级的契机,投入研发变频压缩机、高效换热器等核心技术,其推出的 “全域无风感空调” 能实现 “凉而不冷”,虽价格较普通产品高 50%,但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长期主义的投入带来回报,格力的光伏空调在海外高温市场的订单增长 300%,技术壁垒使其毛利率保持在 30%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跨界企业的 “场景融合”。非传统制冷企业通过跨界创新切入 “凉经济”,如运动品牌李宁推出的 “降温跑鞋” 内置透气循环系统,销量同比增长 200%;汽车品牌蔚来在车型中增加 “座椅通风 + 方向盘降温” 功能,成为夏季购车的重要卖点。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基于用户场景的深度挖掘,使 “清凉” 成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趋势展望:“凉经济” 从 “季节驱动” 到 “常态需求”

随着极端天气常态化与消费理念升级,“凉经济” 正从季节性热点向全年常态化需求转变,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将推动相关产业进入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驱动 “精准降温”。未来的降温产品将更注重个性化需求,如基于 AI 的人体感应空调能识别不同人的体感差异,实现 “一人一温”;穿戴设备可通过监测人体温度自动调节降温强度。某研究机构预测,2027 年智能降温产品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0%。

绿色低碳成为核心竞争力。在 “双碳” 目标下,节能型降温产品将更受青睐,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的制冷设备渗透率将从当前的 5% 提升至 2027 年的 20%。欧盟已出台新规,要求 2026 年起进口空调的能效等级必须达到 A 级,这将倒逼企业加速低碳技术研发,绿色成为 “凉经济” 出海的通行证。

场景融合创造新增长点。“凉经济” 将与健康、养老、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如适用于老年公寓的 “智能温控系统”、结合避暑与研学的 “自然教育营地” 等。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 “凉经济” 的应用场景,更提升了其附加值,使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从 “夏季限定” 变为 “全年需求”。

“凉经济” 的火热既是对短期高温天气的反应,更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创新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构建技术壁垒与品牌认知的企业,将从季节性红利中脱颖而出,将 “凉经济” 转化为长期增长的动力。

若想深入了解如何把握消费热点、通过场景创新与品牌升级实现市场突破,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该课程将系统解析消费趋势洞察、营销策略制定与品牌价值提升的实战路径,助力企业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