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物理系高材生十年磨剑:轻食赛道年入4亿的本土化突围战


2025年6月,北京超级碗FOODBOWL总部,创始人高松凝视着实时更新的全国门店数据屏——覆盖12个城市的103家直营门店,单店日均营业额稳定在1.2万元,年营收规模突破4.2亿元。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毕业、曾获全国物理竞赛金牌的创业者,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看似“离经叛道”的转型:从实验室走向后厨,以理工科思维重构轻食赛道商业逻辑,在健康餐饮的红海中开辟出一条本土化创新之路。本文将从赛道选择、产品创新、模型打磨三个维度,解析超级碗如何突破轻食行业“三重困境”,实现规模化增长。

一、赛道突围: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找支点

2015年中国轻食市场尚处萌芽期,新元素、甜心摇滚沙拉等外资品牌占据主导,但行业普遍面临“三重困境”:

  1. 成本困局:冷链运输成本占售价25%-30%,单店模型难以盈利;

  2. 需求错配:中式饮食偏好热食,轻食“冷、淡、生”特性与“中国胃”冲突;

  3. 季节波动:冬季订单量较夏季下降40%-50%,复购率不足30%。

高松的破局点始于对两个美国品牌的深度研究:Chipotle通过“现制现做+墨西哥风味”实现年营收62亿美元(2024年数据),Sweetgreen则凭借“沙拉+热食汤品”将复购率提升至58%。“轻食的本质不是食材堆砌,而是通过烹饪方式重构健康认知。”高松在2015年创业初期便明确方向:做“有温度的轻食”,用热烹解决需求错配,用本土化菜品突破季节限制。

这一战略选择在资本端获得验证:2021年启承资本A轮融资时,其单店模型已实现EBITDA利润率18%(行业平均8%),冬季订单量降幅控制在15%以内。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常斌评价:“高松用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拆解餐饮难题,将不可量化的‘健康’转化为可验证的‘烹饪温度’‘钠含量’等指标,这是科学创业的典型样本。”

二、产品创新:从“白人饭”到“中国胃”的基因改造

超级碗的产品迭代史,本质上是一部轻食本土化实验手册。其研发团队每年投入营收的3.5%用于菜品测试,累计淘汰率达72%,最终形成“中西融合、热烹为主”的产品矩阵。

(一)菜品结构:30%经典+40%改良+30%创新

  • 经典轻食:保留香煎三文鱼、牛油果沙拉等国际品类,占比30%,主要用于吸引健身、白领等核心客群;

  • 改良菜品:将番茄牛腩、七味豆腐等中式热菜进行健康化改造(如减盐30%、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占比40%,解决冬季需求;

  • 创新品类:开发鲜蔬锅、低温慢煮鸡胸肉等独家产品,占比30%,构建差异化壁垒。

以“麻婆豆腐轻食版”为例,研发团队历经23次试验,最终确定“减盐25%、保留麻辣基底但降低油脂含量”的方案。测试数据显示,该菜品复购率达41%,较传统麻婆豆腐提升17个百分点。

(二)烹饪方式:热烹技术突破口感壁垒

针对轻食“冷食”痛点,超级碗投入1200万元研发热烹设备,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1. 智能控温煎锅:通过红外传感器将锅底温度稳定在180-220℃,确保食材外酥里嫩;

  2. 蒸汽锁水系统:在沙拉碗底部嵌入微型蒸汽发生器,使蔬菜保水率从65%提升至82%;

  3. 酱料精准分配:采用微泵注射技术,确保每份菜品酱料误差不超过±0.5克。

技术升级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热烹菜品毛利率较冷食提升8个百分点,冬季订单量占比从2016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58%。

三、模型打磨:用数据重构餐饮“不可能三角”

高松的物理背景在单店模型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门店运营拆解为“空间-动线-人流”三维变量,通过数据建模实现效率最大化。

(一)空间效率:每平方米产出320元/天

超级碗标准店型为80-120平方米,采用“U型动线+中央厨房”设计:

  • 前场:设置3个自助点餐屏、1个外带窗口,将点餐时间压缩至90秒;

  • 后场:配置万能蒸烤箱、智能炒锅等设备,实现“3分钟出餐”;

  • 储物:采用垂直货架系统,将食材存储密度提升40%。

北京国贸店实测数据显示,其坪效达320元/天,较传统快餐店提升65%。

(二)人流匹配:商务区“错峰经济”模型

针对不同时段人流特征,超级碗开发“午市+晚市+外卖”三段式运营模式:

  • 午市(11:00-14:00):主打37-40元工作餐,客单价占比65%;

  • 晚市(17:00-20:00):推出“轻食+热汤”组合,客单价提升至55元,占比25%;

  • 外卖(全天):通过“30分钟达”承诺,将外卖占比稳定在40%。

上海静安寺店模型显示,其午市翻台率达4.2次/天,晚市上座率78%,外卖单均利润较行业平均高12%。

(三)决策系统:中后台“一日店员”制度

为解决“总部决策与一线需求脱节”问题,超级碗强制要求产品、运营等中后台部门员工每月到门店工作1天,并提交《一线需求洞察报告》。该制度实施后,产品迭代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2024年推出的“低温慢煮鸡胸肉”即源于供应链部门的门店观察。

四、增长悖论:理性克制与规模扩张的平衡术

与餐饮行业“万店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级碗成立十年仅开出103家直营门店。这种“慢增长”背后,是高松对餐饮本质的深刻认知:“连锁不是复制门店,而是复制盈利系统。”

(一)直营管控:单店模型“及格线”原则

超级碗设定严格的扩张标准:单店日均营业额需突破1万元,EBITDA利润率不低于15%,顾客满意度达4.8分(满分5分)。2023年成都太古里店因开业初期日均营业额仅8500元,被强制暂停扩张计划,经3个月模型优化后才重新开业。

(二)联营探索:数据驱动的“有限开放”

2025年,超级碗启动深圳、杭州联营合作,但设置三大风控条款:

  1. 品牌共管:联营方需接受总部派驻的运营督导;

  2. 数据互通:门店POS系统与总部数据库实时对接;

  3. 退出机制:若连续3个月未达模型标准,总部有权回购股权。

这种“半直营”模式使联营店亏损率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23%的水平。

五、行业启示:轻食赛道的下一个十年

中国轻食市场正从“外资主导”转向“本土创新”,超级碗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三大启示:

  1. 技术赋能:通过烹饪设备智能化、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2. 需求洞察:用数据穿透“健康=冷食”的认知误区,重构产品价值主张;

  3. 模型优先:将单店盈利作为扩张前提,避免规模陷阱。

据欧睿国际预测,2030年中国健康轻食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在这片蓝海中,超级碗的“理工科打法”或许为餐饮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新范式:用科学思维解构商业难题,在克制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关联课程推荐


若您希望深入掌握餐饮行业的产品创新与增长战略,可关注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点击了解课程详情)。该课程聚焦消费场景重构、数据驱动决策、生态链整合等核心模块,助力管理者在健康餐饮浪潮中把握增长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