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背景:港股市场融资窗口再度开启
截至2025年7月25日,Wind口径下港股股权融资总额已达2916.41亿元,同比放大2.89倍,IPO活跃的β效应显著。对内地券商而言,“A+H”架构不仅意味着增量资本,更是一次品牌国际化的“二次上市”演练。首创证券选择此时递表,既顺应政策鼓励头部券商“走出去”的导向,也折射出对境内再融资节奏趋缓的预判。
二、公司画像:中型券商的差异化坐标
股权沿革:2000年成立,2020年引入京投公司,注册资本24.6亿元,2022年12月挂牌上交所主板,成为近五年首家新上市券商。
行业定位:在49家A股券商中,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均处于中游,但资管规模跃居行业第14位,差异化标签鲜明。
三、盈利解构:高增与失速并存
2024年成绩单
营业收入24.18亿元,同比+25.49%,列第40位;
归母净利润9.85亿元,同比+40.49%,列第29位;
三项核心驱动力:
(1) 资产管理手续费9.09亿元,占比37.61%,同比+62.67%;
(2) 投行手续费1.84亿元,同比+91.66%;
(3) 经纪业务2.19亿元,连续三年徘徊在2.2亿元量级,增长钝化。
2025年一季报:业绩急刹
营业收入4.32亿元,同比-23.34%;
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31.42%;
主因:资管手续费1.18亿元,同比-52.52%,债券收益率上行导致产品赎回与费率压缩共振;
自营收入2.33亿元,同比-7.8%,对业绩拖累次之;
经纪、投行仍保持单位数增长,但无法抵消核心板块下滑。
四、资产负债表透视:利息净收入为负的启示
2020-2024年,利息净收入由0.68亿元滑落至-0.95亿元,反映重资本业务利差收窄及杠杆成本抬升。对计划赴港募资的首创证券而言,如何优化负债期限结构、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将成为路演重点。
五、资本动作:上海买楼与H股发行的联动逻辑
上海杨浦区天阅商务广场整栋购置,预算1.1亿元,建筑面积1887平方米,折合单价约5.8万元/平方米,显著低于核心区甲级写字楼均价。
战略意图:
物理支点:弥补上海分公司办公瓶颈,强化长三角高净值客户与机构业务辐射;
人才信号:以自持物业提升招聘竞争力,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
财务考量:资产重估+折旧抵税,平滑未来H股发行后的ROE摊薄。
资金闭环:H股募资用途大概率包含“补充营运资金+战略性固定资产投资”,买楼动作可视作提前锁定稀缺资产,减少未来租金上涨风险。
六、估值博弈:港股市场将如何定价首创证券?
可比公司:目前13家“A+H”券商中,华泰、中信等头部溢价有限,中小券商普遍折价10%-25%。
核心变量:
资管收入占比高——港股市场对轻资本模式给予一定估值溢价,但波动率折价同样明显;
自营杠杆偏低——H股发行后若能将杠杆由当前的3.2倍提升至3.8-4.0倍区间,ROE有望回到10%以上,对应PB估值中枢可由0.9倍上移至1.1-1.2倍;
政策红利:跨境理财通2.0、QDII扩容等将直接增厚资管及经纪业务,需持续跟踪监管细则落地。
七、风险清单
利率快速上行导致固收类资管规模继续收缩;
投行股权融资市场降温,导致承销收入高增不可持续;
香港市场流动性波动带来发行窗口关闭风险;
买楼后固定资产占比提升,或压制短期ROE表现。
八、结论与前瞻
首创证券的“H+A”资本运作可视为中型券商突围样本:以资管为核心,投行与财富管理为两翼,通过跨境上市获取资金与品牌双重溢价,同时以核心城市重资产布局锁定长期增长极。短期业绩波动不改中期扩张逻辑,未来六个季度的关键观测点在于:H股发行定价、募资投向落地进度以及资管规模能否重回1500亿元上方。
延伸学习:
对券商资本运作与上市全流程的系统化梳理,可参阅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课程覆盖港股IPO最新监管动态、券商估值模型及路演实战案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