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出海:战略升级与全球竞争中的路径探索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氢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2025 年以来,从设备出口到技术授权,从合资建厂到全链条协同开发,中国氢能产业的 “出海” 模式不断丰富,截至 7 月 30 日,年内出海案例已达 44 项,覆盖中东、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兰石集团与沙特 AHG 公司签订的氢氨能源全链条合作协议,宝钢股份在澳大利亚斩获的输氢管线管首单,不仅标志着中国氢能企业已从早期的试探性布局迈入规模化出海阶段,更彰显出其在全球氢能供应链中日益重要的塑造者角色。

一、出海模式的梯度进化: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

中国氢能企业的出海路径呈现出清晰的产业链延伸特征。在制氢环节,电解槽作为核心设备成为出海先锋,阳光氢能、江苏双良新能源等企业持续向海外交付订单,兰石重装子公司与沙特 AHG 公司签订的 10Nm³/h PEM 电解水制氢设备合同,实现了国产电解槽在国际市场的突破性进展。这类设备凭借国内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形成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 单位投资成本较欧美同类产品低 30%-40%,成为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优势。

储运与加注环节的技术突破进一步拓展了出海边界。4 月份,兰石集团与 AHG 公司签署 70MPa 撬装加氢站项目合同,展现出中国在加氢设备领域的成熟度;7 月初,宝钢股份的输氢无缝管线管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填补了中国输氢管线材料海外应用的空白。液氢储运企业通过低温绝热技术创新,使产品能够适应 - 253℃的极寒工况,满足欧洲、北美市场的严苛要求,为氢能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游应用端的出海布局同样成效显著。质子汽车科技向澳大利亚出口氢燃料重卡,并签订 20 辆意向协议,标志着中国氢能整车集成能力获得国际认可。在绿氢项目的投资与 EPC 领域,中能建氢能源、惠生工程等企业依托传统能源领域的工程经验,在绿氢氨醇项目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成为海外大型绿氢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体现了中国氢能企业出海策略的成熟。除传统的设备直供外,合资建厂与技术授权成为重要选择:江苏国富氢能在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布局电解槽生产基地,实现 “本地化生产 + 全球供应链” 的灵活配置;中船派瑞氢能通过技术许可模式,与海外企业共享质子交换膜技术成果。这种 “技术 + 制造 + 服务” 的组合输出,推动中国氢能企业从单纯的 “产品供应商” 向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转型,兰石集团与 AHG 公司覆盖 “制 — 储 — 加 — 用” 全链条的合作,正是这种转型的典型范例。

二、市场需求的全球爆发:政策驱动与区域差异

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为中国氢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欧洲在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德国、法国等国家计划在 2030 年前建成数千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的推广节奏不断加快,直接带动了对电解槽、加氢设备等的刚性需求。中东地区则凭借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绿氢作为未来能源出口的重要形态,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大型绿氢项目招标中,中国企业的 EPC 总包能力得到广泛认可,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东南亚地区工业领域的 “绿氢替代” 需求迫切,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低碳改造催生了对低成本制氢设备的大量需求,中国企业的中小型电解槽产品因其适配性强、性价比高,在当地市场占据了近 60% 的份额。日本推动的 “氢能社会” 建设,则为中国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机遇,国产电堆、空压机等核心部件通过技术认证后,开始进入丰田、本田等国际车企的供应链体系。

国内政策的支持为氢能企业出海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信部发布的《2025 年未来产业创新任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清洁氢 “制 — 储 — 输 — 用” 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方向;国家能源局在《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氢能领域标准供给,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这些政策不仅提升了国内氢能产业的技术水平,更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在 PEM 电解槽领域的材料标准已被东南亚多国采纳,为设备出口扫清了技术障碍。

三、全球竞争的挑战与应对:从成本优势到价值创造

中国氢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存在差异,欧盟碳关税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设置的绿色认证门槛,要求中国企业加速获取 CE、UL 等国际认证,增加了产品出海的合规成本。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如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调整等,也为企业的海外运营带来了风险。此外,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如中东的高温、北欧的极寒,要求企业进行属地化研发,进一步推高了前期投入。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氢能企业已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头部企业联合组建 “国际绿氢认证联盟”,推动建立统一的绿氢溯源标准,以应对不同国家的认证要求;与壳牌、道达尔等国际能源巨头组建联合体,通过 “技术互补 + 资源共享” 的模式参与海外大型项目竞标,降低单一企业的风险。同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迭代能力,在电解槽效率、氢燃料电池寿命等核心指标上不断突破,目前国产 PEM 电解槽效率已达 85% 以上,为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技术基础。

未来,中国氢能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构建本地化生态系统,包括生产基地布局、供应链本地化率提升(目标达到 60% 以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将成为企业海外立足的关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氢能标准与 ISO、IEC 等国际标准体系对接,争取标准话语权,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标准” 的跃迁,将是中国氢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路径。

中国氢能企业的 “出海” 之路,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相关的战略思维与实践经验,可通过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进行系统学习与深入研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