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出海:从设备输出到生态共建的全球化进阶

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出海:从设备输出到生态共建的全球化进阶

氢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载体,正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出海的新名片。2025 年以来,中国氢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 7 月 30 日,年内出海案例已达 44 项,涉及中东、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从兰石集团与沙特 AHG 公司的全链条合作,到宝钢股份输氢管线管实现海外零的突破,中国氢能产业已从单一设备出口阶段,迈向 “制 — 储 — 加 — 用” 全产业链协同出海的新阶段,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扮演着供应链塑造者的关键角色。

一、出海格局: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的模式创新

中国氢能企业的出海路径呈现显著的梯度进化特征。在产业链上游,电解槽作为核心制氢设备,成为出海的先锋力量。阳光氢能、江苏双良新能源等企业持续向海外交付订单,兰石重装子公司广东兰石氨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与沙特 AHG 公司签订的 10Nm³/h PEM 电解水制氢设备合同,标志着国产电解槽在国际市场获得认可。这类设备出口依托国内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形成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 国产电解槽的单位投资成本较欧美同类产品低 30%-40%,成为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筹码。

储运环节的技术突破拓展了出海边界。宝钢股份 4 月份斩获的澳大利亚输氢无缝管线管订单,填补了中国输氢管线材料海外应用的空白;液氢储运装备企业通过低温绝热技术创新,使产品达到 - 253℃的极寒工况要求,满足欧洲、北美市场的严苛标准。在下游应用端,质子汽车科技向澳大利亚出口氢燃料重卡,并签订 20 辆意向协议,显示出中国氢能整车集成能力的国际竞争力。

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体现出海策略的成熟。除传统的设备直供外,合资建厂与技术授权成为主流选择:江苏国富氢能在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布局电解槽生产基地,实现 “本土化生产 + 全球供应链” 的灵活配置;中船派瑞氢能通过技术许可模式,与海外企业共享质子交换膜技术成果。这种 “技术 + 制造 + 服务” 的组合输出,使中国氢能企业从 “产品供应商” 转型为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兰石集团与 AHG 公司合作覆盖 “制 — 储 — 加 — 用” 全链条的案例,正是这种转型的典型代表。

二、市场驱动:全球能源转型催生的需求爆发

海外氢能市场的需求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欧洲碳中和政策推动下,德国、法国计划 2030 年前建成数千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的推广节奏加快,带动对电解槽、加氢设备的刚性需求。中东地区则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绿氢作为能源出口的新形态,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大型绿氢项目招标中,中国企业的 EPC 总包能力获得青睐 —— 中能建氢能源、惠生工程等企业依托在传统能源领域的工程经验,在绿氢氨醇项目中占据优势。

东南亚市场呈现差异化需求特征。该地区工业领域的 “绿氢替代” 需求迫切,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低碳改造催生对低成本制氢设备的需求,中国企业的中小型电解槽产品因适配性强、性价比高,占据当地市场近 60% 的份额。日本主导的 “氢能社会” 建设则为中国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机会,国产电堆、空压机等核心部件通过技术认证后,开始进入丰田、本田的供应链体系。

国内政策支持为出海提供制度保障。工信部 “未来产业创新揭榜挂帅” 工作明确清洁氢 “制 — 储 — 输 — 用” 成套技术研发方向,国家能源局推动氢能标准体系建设与管道输氢试点,这些举措不仅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更使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在 PEM 电解槽领域的材料标准已被东南亚多国采纳,为设备出口扫清技术壁垒。

三、竞争挑战:从成本优势到价值创造的能力跃迁

全球氢能市场的竞争呈现多层次格局。欧盟碳关税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设置的绿色认证门槛,要求中国企业加速获取 CE、UL 等国际认证,增加了产品出海的合规成本。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技术标准差异同样构成挑战 —— 中东地区的高温环境要求设备具备抗沙暴、耐湿热性能,北欧市场则对低温启动可靠性有严苛要求,这种地域差异迫使企业开展属地化研发,推高了前期投入。

头部企业已开始构建应对策略。林先平建议的 “关注欧盟碳边境税政策”“成立海外氢能联盟” 等思路,正在被实践验证:中国氢能企业联合组建的 “国际绿氢认证联盟”,推动建立统一的绿氢溯源标准;与壳牌、道达尔等国际能源巨头组建联合体,以 “技术互补 + 资源共享” 模式参与海外大型项目竞标,降低单一企业的风险敞口。

长期来看,行业竞争将聚焦于三个维度:一是技术迭代能力,特别是在电解槽效率提升(目前国产 PEM 电解槽效率已达 85% 以上)、氢燃料电池寿命延长等核心指标上的突破;二是本地化生态构建,包括生产基地布局、供应链本地化率提升(目标达到 60% 以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三是标准话语权,推动中国氢能标准与 ISO、IEC 等国际标准体系对接。宋向清指出的 “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的趋势,将成为中国氢能企业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标准” 跃迁的关键。

中国氢能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既是应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把握,也是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需要在技术创新、国际合规、生态协同等方面构建系统能力,相关的战略布局与资本运作逻辑,可通过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进行深入学习与实战研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