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始终秉持一条核心商业准则:“市场有需求,宇树才做。” 这一务实理念贯穿其创业全程,推动着这家成立 9 年的机器人公司从单人团队发展为年营收超十亿元、启动上市辅导的行业标杆。2025 年 7 月 25 日,宇树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 R1,售价低至 3.99 万元,较此前产品 G1 的 9.9 万元再降 60%,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拉至四足机器人水平,引发行业震动。正如一位具身智能从业者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的评价:“这一价格大大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将倒逼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升级。”
王兴兴的创业之路充满戏剧性。2025 蛇年春晚,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秧歌的场景让其走入大众视野;随后,作为唯一的 “90 后” 企业家,他与雷军、刘永好等共同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使宇树及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热度骤升。据王兴兴透露,截至 2025 年 7 月,宇树四足机器人全球出货量占比达 60%~70%,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亦居行业首位。这家看似 “突然爆红” 的企业,实则经历了从融资受挫到自我造血,再到巨头争相投资的蜕变 ——2022 年后,经纬创投、敦鸿资产领投 B 轮,美团、腾讯等参与 B + 轮及 B++ 轮,2025 年春晚后,中国移动旗下基金、阿里等联合领投 C 轮,公司投前估值超百亿元。
王兴兴的创业法则体现在一系列关键决策中,既包含工程师对技术极致的追求,又彰显商人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捕捉。宇树淘宝店铺的商品组合颇具代表性:除机器人及核心配件外,还售卖与力控设计原理相关的健身泵、龙门架等设备,以及王兴兴参与编著的《四足机器人控制算法》(售价 49 元)。这种 “技术转化优先,先获部分商业价值” 的策略,反映出其在行业爆发前的生存智慧 ——“要把能赚的钱都赚了”。在业务布局上,他以四足机器人切入教育、安防等行业市场,构建现金流与供应链能力,同时以人形机器人押注未来赛道,这种 “双线并行” 模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决策一:分清爱好与创业,谨慎启动商业化
王兴兴的创业选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2013 年,他本科毕业后考研,因英语单科未达标,进入上海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读研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小型化电动四足机器人研发,甚至为完成机器狗项目主动申请延迟毕业。其硕士导师、上海大学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专家贾文川回忆:“王兴兴完全是兴趣驱动,可对感兴趣的问题废寝忘食,连节假日都坚守实验室,曾凌晨 3 点仍在调试机器人。”
2015 年,王兴兴带着延迟毕业研制的机器狗参加上海创业比赛,获二等奖及 8 万元奖金,这是他的第一桶金。该作品关节电机由盘式无刷电机改装,控制系统代码手写,总成本不足 2 万元,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展现出其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实现上的天赋。尽管受乔布斯等偶像影响曾萌生创业想法,但宁波人天生的商业敏感度让他保持清醒:“我分得清哪些科技只是好玩,哪些能商业化,两者差别巨大。”
2016 年 6 月硕士毕业后,王兴兴选择加入大疆。入职不到两个月,其机器人作品在海外意外走红,收到订单与投资意向,他最终决定离职创业。这种 “先积累、待时机” 的启动策略,避免了盲目跟风,为宇树奠定了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的基因。
决策二:时机至上,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间找平衡
王兴兴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布局的转变,核心在于对 “时机” 的判断。2016 年宇树成立后,四足机器人于 2017 年预售时即接订单,2018 年正式发货,商业化起步顺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明确拒绝做人形机器人 —— 即便 2022 年前有多位投资人询问,他仍坚持 “不做”。
并非王兴兴不看好该领域,而是当时技术成熟度未达预期。他认为,过早或过晚入局均非良策,若技术不成熟,即便做出产品也无商业价值。2009 年大一寒假,他曾制作小型人形机器人,但此后对全球技术进展感到悲观,认为控制技术 “还差一点火候”。
转折点出现在 2022 年:10 月特斯拉 AI Day 上,Optimus(擎天柱)亮相让他震撼;年底 ChatGPT 全球爆火,提升了行业对 AI 能力的信心。更关键的是,此时已有客户主动询购人形机器人。2023 年,王兴兴决定布局,仅用半年就带领团队研发出首款双足机器人。他认为,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底层技术相通,从关节电机、减速器到传感器、控制软件,宇树在四足领域的积累可直接复用,这为快速切入提供了基础。
决策三:形态服务于功能,拒绝 “为拟人而拟人”
在机器人形态设计上,王兴兴秉持实用主义。他不纠结于 “是否必须人形”,强调 “最关键是智能化程度,尤其是落地执行能力”,目标是 “人能做的事机器人能做,甚至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这种理念在手指设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4 年 5 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 G1,未采用多数厂商的仿人五指方案,而是选择三指设计。王兴兴团队实践发现,三指可满足 90% 以上抓取需求,且抓取牢固;硬件设计简化能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G1 身高 1.3 米左右,若装五指会显得比例失调。他认为,随着 AI 进步,对硬件自由度、数量的要求会降低,“功能优先于形态” 是更务实的选择。
这种设计哲学带来了显著成效:G1 售价仅 9.9 万元起,不到首款人形机器人 H1 的 20%;2025 年 7 月发布的 R1 更是将价格降至 3.99 万元。王兴兴强调:“降本的关键是对生产链路、工艺及设计的深刻理解,基于此的设计优化是核心,大规模量产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决策四:技术迭代与稳定性并重,以 “极端测试” 验证产品
王兴兴对产品稳定性的要求近乎严苛。在 H1 发布视频中,他亲自用脚踹机器人以测试其平衡能力,结果机器人未倾倒。此举引发时任 OpenAI 研究科学家、特斯拉前 AI 总监安德烈・卡帕蒂(Andrej Karpathy)的关注,后者在社交媒体表示想买,并建议 “不要再踹机器人了”。
这种 “极端测试” 背后是对技术可靠性的追求。宇树人形机器人历经五次迭代,从走路、上下楼梯、跑步到跳舞,不断突破物理极限:2024 年初,H1 实现全球首次电驱人形机器人原地后空翻;2025 年 3 月,G1 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原地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硬件强度、软件算法的全面验证,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评价:“王兴兴的系统化工程能力突出,在整机设计优化、稳定性测试、量产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团队。宇树商业化早,经历了更多市场反馈与迭代,这使其产品更贴近实用需求。”
决策五:AI 投入 “克制而敏锐”,避免技术泡沫
尽管具身智能火热,王兴兴对 AI 投入却保持克制。他坦言,现阶段 AI 对高端人才需求大且成本高昂,而机器人底层 AI 能力尚未突破,“全球范围内还未出现类似初代 GPT 的通用模型,技术方向未收敛,机器人 AI 通用模型比通用 AI 落后约 10 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宇树放弃 AI。王兴兴的策略是 “密切关注,适时切入”:“不做 AI 就无法理解其需求,难以做好机器人本体,因为硬件最终要服务于 AI。” 他给团队的准则是,不大规模投入,但需时刻跟踪全球技术动态,“一旦有公司在机器人 AI 上实现突破,我们年底前能生产 10 万台硬件”。
这种 “硬件先行,AI 跟进” 的节奏,既避免了过早投入导致的资源浪费,又确保不错过技术爆发窗口。王兴兴认为,AGI 的实现需 AI 与物理世界感知(碰撞、动力、摩擦力等)结合,未来 2~5 年,行业需同时突破端到端智能大模型与低成本、高寿命、大批量制造难题。
决策六:供应链自主与生态开放并行,构建产业协同
王兴兴深谙供应链对机器人量产的重要性。特斯拉擎天柱量产推迟一年的教训让他意识到,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会制约发展。宇树采取 “自研核心部件 + 开放生态” 的模式:一方面,自主研发关节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组件,提高供应链控制力;另一方面,允许客户修改软件,“哪怕买了硬件后删了我们的软件,我们也欢迎”。
这种策略带来双重优势:自研核心部件可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例如机械工程师调整关节结构时,软件工程师可同步优化算法,芯片团队能修改底层驱动,迭代效率显著提升;生态开放则降低了行业应用门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形成 “硬件 + 软件 + 场景” 的正向循环。
宇树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 60%~70% 出货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模式。王兴兴表示:“我们不追求封闭生态,而是希望通过技术输出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只有产业链成熟,机器人才能真正走进大众。”
决策七:业务边界灵活,以 “科技树延伸” 布局未来
王兴兴对宇树的定位不止于机器人公司。被问及是否会跨界时,他在知乎回答:“只要发展良好,可能会涉足核聚变新能源、基因医疗等领域。宇树成立的初衷就是帮人类点亮科技树,用产品变革世界。”
这种 “科技树延伸” 思维体现在当前业务中:淘宝店售卖的健身装备与机器人力控技术相关,《四足机器人控制算法》书籍则推动技术普及。他不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以 “解决问题” 为导向,四足机器人切入教育、安防,人形机器人瞄准工业、家庭服务,未来可能向更广阔的科技领域拓展。
这种布局既保持了核心业务聚焦,又为长期发展预留了空间。正如王兴兴所言:“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无论做机器人还是其他科技产品,只要能解决真实需求,就是正确的方向。”
王兴兴的创业法则,本质上是 “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术”:既坚守工程师对技术极致的追求,又保持商人对市场的敏锐;既敢于押注未来,又不脱离当下需求。这种思维对科技创业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若想深入学习企业战略制定与落地的实战经验,可关注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