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产业链的资本运作正迎来新的观察样本。歌尔股份及其实控人姜滨家族近期密集启动百亿级资本动作:子公司歌尔微电子二次递交港股 IPO 申请,母公司同步推进 95 亿元资产收购。这一系列操作既延续了歌尔系长期以来的资本扩张路径,也折射出消费电子巨头在产业周期调整中的战略转型逻辑。
一、分拆上市的迂回之路:从创业板折戟到港股攻坚
歌尔微电子的资本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跨市场试探特征。这家脱胎于歌尔股份研发部门的 MEMS 器件供应商,自 2011 年内部孵化至 2017 年正式独立,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形成覆盖声学、光学、VR/AR 等领域的产品矩阵,其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 AirPods Pro 降噪麦克风、Apple Watch 血氧监测模组等标志性消费电子器件。
资本化尝试始于 2021 年 11 月,歌尔股份宣布分拆歌尔微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尽管 2022 年 10 月曾通过创业板上市委审核,但多重因素导致进程中断:一是客户结构高度集中,2022 年至 2025 年一季度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 49% 以上,最高达 62.3%,与母公司歌尔股份 31.96% 的苹果收入依赖度形成 “双重绑定”,这种结构在 2022 年歌尔股份遭苹果砍单事件中显现风险传导效应,直接导致歌尔微 2023 年营收下滑 3.8%、净利润腰斩;二是对赌协议约束,2021 年引入的青岛国资、中信建投等 15 家机构投资者曾约定,若 2023 年 6 月底未实现上市有权要求股权回购,这一压力最终推动歌尔微在 2024 年 5 月主动撤回创业板申请。
转向港股市场后,歌尔微的 IPO 之路依然波折。2025 年 1 月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7 月二次申报的数据显示其业绩波动性特征显著:2022 年至 2024 年营收从 31.21 亿元降至 30.01 亿元再升至 45.36 亿元,同期净利润在 3.26 亿元至 2.89 亿元区间震荡。这种波动既源于消费电子终端需求的周期性变化,也反映出 MEMS 器件行业受下游客户技术迭代影响较大的行业特性。值得注意的是,为推进此次分拆,歌尔股份已累计投入 1542.79 万元上市费用,资本运作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持续累积。
二、百亿收购的战略意图:精密制造能力的垂直整合
在歌尔微冲刺港股的同期,歌尔股份宣布拟以 95 亿元人民币收购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 100% 股权,这一交易规模相当于公司 2024 年归母净利润的 3.6 倍,凸显其在精密制造领域加码布局的决心。
标的公司的业务协同性构成收购核心逻辑。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积累深厚,其产品直接影响消费电子产品的质感、散热性能与结构强度,这一能力在 AI 硬件时代更显关键 ——AI 眼镜、VR 头显等新型终端对轻量化、高强度结构件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财务数据显示,两家标的 2024 年合计营收达 91.1 亿港元,与歌尔股份 150.51 亿元的精密零组件业务规模形成互补,收购完成后有望使该板块营收规模翻倍。
资金来源问题引发市场关注。歌尔股份 2025 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 217.44 亿元看似足以覆盖交易对价,但 56.05% 的资产负债率已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从历史融资轨迹看,公司自 A 股上市以来累计募资 292.53 亿元,其中定向增发、可转债与债券融资构成主要渠道,此次收购或进一步推高负债规模,考验其资金统筹能力。
三、姜滨家族的资本版图:从产业创业到财富管理
作为歌尔系的掌舵者,姜滨家族的资本运作贯穿企业发展全程。兄长姜滨从潍坊无线电八厂技术员起步,在工厂倒闭后联合同事创立话筒制造企业,弟弟姜龙则以清华大学学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的跨学科背景,2003 年在美设立海外分支,为歌尔叩开国际市场大门。2008 年歌尔股份登陆 A 股,2010 年进入苹果供应链成为关键转折点,当年营收与净利润分别激增 134.7% 和 204.72%,推动企业市值巅峰期突破 1800 亿元。
家族财富管理呈现多元化路径。据不完全统计,姜滨家族通过多重方式实现资产变现: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累计套现约 44.13 亿元;歌尔集团 2014 年、2017 年发行的两期可交换债券(标的为歌尔股份股票)规模达 32 亿元;通过向员工持股计划转让股份套现约 16.32 亿元;叠加上市以来从分红中获得的约 10 亿元收益,累计现金回报已超百亿元。这种财富变现节奏与企业发展阶段形成呼应,在公司规模扩张期完成资本退出,体现出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典型特征。
从消费电子代工厂到横跨 A 股与港股的资本平台,歌尔系的演进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成长路径。其当前面临的挑战,既包括如何打破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也涉及资本运作与实体经营的平衡艺术。对于更多寻求资本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一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视角,相关经验可通过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进行系统学习与深度研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