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将 HRS-9821 项目的全球独家权利(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和至多 11 个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不包括中国内地、中国港澳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有偿许可给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根据协议,葛兰素史克将向恒瑞医药支付 5 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或达 120 亿美元。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恒瑞医药 A 股、港股股价双双大涨。
葛兰素史克收购恒瑞新药的交易,仅是跨国药企竞逐中国创新药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在华掀起了一轮对中国创新药的 “抢购热潮”,总投入高达 4643 亿元。
跨国药企在华 “买买买”:交易规模与特点凸显行业热度
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在华开启了密集的收购与合作模式。5 月,辉瑞买下三生制药旗下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的全球权益(大中华地区除外),为此三生制药将获得 12.5 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 48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这 12.5 亿美元的首付款,创下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最高纪录。
据媒体统计,2025 年上半年,仅交易金额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就有 18 笔。1 月,信达生物将一款 Delta 样配体 3(DLL3)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009 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益授权给罗氏,将获得 8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 10 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销售净额的梯度特权使用费(销售提成)。3 月,元思生肽将 Synova™原创技术平台使用权授予阿斯利康,后者将支付 7500 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总计可达 34 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并根据全球销售额支付分级特许权使用费。6 月,荣昌生物将泰它西普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 Vor Biopharma,后者将支付总价值 1.25 亿美元的对价,未来还应支付最高可达 41.05 亿美元的数个潜在适应症的里程碑付款,并按实际年净销售额支付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销售提成。
从这些交易中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交易金额庞大,10 亿美元成为起步门槛,部分交易的潜在总金额超过 60 亿美元;二是交易方头部集中,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巨头均积极参与;三是涉及的药物科技含量高,聚焦肿瘤、自免与代谢疾病、减重等全球医药研发最活跃的领域,涵盖 ADC、原创技术平台等前沿技术路线。
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在近期的公开会议上分享的数据显示,跨国药企外部采购管线中来自中国企业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 年为 10%,2023 年达到 29%,2024 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 31%。这一数据变化表明,中国创新药正获得越来越多跨国药企的认可。
截至 6 月底,除了上述 18 笔超 10 亿美元的交易外,另有 34 笔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超过 647 亿美元(约合 4643 亿元人民币)。要知道,2024 年全年,我国创新药交易总金额也仅为 523 亿美元,而今年仅仅半年时间,交易额就已超过去年全年,跨国药企的 “疯抢” 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跨国药企热衷收购创新药:医药行业 BD 模式的深层逻辑
在医药行业,这种通过合作、授权、并购、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管线补充、市场拓展或风险共担的商业行为被称为 BD(Business Development Transaction),而产品或技术买卖是 BD 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这由医药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
创新药的研发被称为 “九死一生的冒险”,具有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特点。一款创新药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平均需要 10-15 年的周期,投入 20-30 亿美元,且临床阶段的成功率不足 10%。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在某些特定新药的研发上,与其自主研发,不如选择花钱购买,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
其一,对于 “我无人有” 的领域,通过收购快速切入新赛道。医药行业技术迭代迅速,大型药企的研发管线虽多,但难以覆盖所有细分赛道。某些细分领域往往是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也是决定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若仅依赖内部研发,跨国药企可能错失前沿方向,而通过 BD 交易,能够填补自身研发短板,快速布局新领域。
其二,对于 “我有人优” 的情况,收购更优技术或产品以消除竞争威胁并升级自身管线。即便跨国药企在某一治疗领域已有布局,但当竞争对手的候选药物在疗效、安全性或给药方式上展现出显著优势时,收购成为最佳选择。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价值的差异化,若竞品在关键指标上形成 “代差”,即便自身产品已进入临床后期,也可能面临上市即被淘汰的风险。此时,通过收购将更优的技术或产品纳入麾下,既能消除潜在的竞争威胁,又能借助对方的优势升级自身管线,同时还可以缩短上市时间,抢占市场窗口期,提前收获经济效益。
2011 年 11 月,吉利德科学以每股 137 美元、溢价 97% 的价格,共计 110 亿美元收购了仅拥有 82 名员工的 Pharmasset 公司,其看中的是后者正在研发的口服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物(当时刚进入 Ⅲ 期临床阶段)。2 年后,该药物(Sovaldi)上市,当年即实现 1.39 亿美元的收入,2014 年销售额更是达到 102.83 亿美元。2014 年 10 月,Pharmasset 公司的另一款新药 Harvoni 上市,当年销售 21.27 亿美元,第二年销售额飙升至 138.64 亿美元。通过此次收购,吉利德科学成功切入丙肝治疗领域,获得了巨大回报,公司市值从收购前的不足 300 亿美元一路飙升至 2015 年的 1600 亿美元,110 亿美元的收购价展现出极高的性价比。
一位跨国药企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公司来自外部的研发管线占比达 60%。过去十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从 2015 年的 358 笔增至 2024 年的 743 笔,总交易金额从 569 亿美元跃升至 1874 亿美元,BD 交易的热度持续攀升。
青睐中国创新药的原因:优质与性价比的双重吸引力
瑞穗证券在一篇报告中指出,跨国制药公司发现中国有很多优质的创新药资产,且这些资产的价格比在美国找到的同类产品更便宜。简单来说,中国创新药兼具 “优质” 与 “便宜” 的特点,这成为吸引跨国药企的核心原因。
“优质” 是前提和基础。截至 2024 年 8 月,我国共有 910 个新药上市,仅 2024 年,上市的国产 1 类新药就达到了 40 个。同时,还有大量的研发管线正在推进上市进程中,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8 月,中国在研新药管线数量达 5380 个,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覆盖肿瘤、代谢、自免、心血管、抗病毒等多个领域。在 2025 年初的第 43 届 J.P. 摩根医疗健康大会上,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透露,2024 年 FDA 批准的 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分子中,超过 50% 的分子都来自中国。从某种角度看,这体现了一种 “题海战术”,在研数量越多,优质标的出现的概率就越大,可供跨国药企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广。
“便宜” 则是重要的加分项。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人口基数大,肿瘤、罕见病等适应症患者的招募成本低,创新药研发人员的薪酬相对较低,使得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麦肯锡 2023 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 30% 甚至 20%。这种物美价廉的特点,自然让中国创新药受到跨国药企的青睐。
中国药企授权合作的战略意义:并非 “亏本买卖” 的长远考量
既然中国创新药发展势头正劲,为何不少企业还要将新药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这是否意味着 “亏本”?事实上,中国药企的这种 “卖” 并非简单的 “一锤子买卖”,而是将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以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开发 / 销售)及销售提成。
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药企而言具有多重好处:既能快速回笼资金,为后续研发注入 “活水”;又能锁定长期收益,将产品的市场价值转化为持续的现金流。更关键的是,许多中国药企会选择保留国内权益、仅授权海外市场的策略,借助跨国药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熟的商业化网络,实现产品的全球覆盖。对于尚在成长阶段的中国药企来说,这种 “借船出海” 的路径,是用最低成本实现全球市场覆盖的最优解。
当然,从长远来看,我们更期待中国新药能够实现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自主销售的全链条掌控,以最大经济效益覆盖全球市场,真正站上全球医药产业链的价值高地。未来,中国创新药不仅能 “借船” 出海,更能 “造船” 领航。
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新与资本的结合至关重要。相关企业可关注 **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提升在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方面的能力,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