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香飘飘的市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 “忙碌与惨淡并存” 特征。3 月,继杭州首店后,成都春熙路第二家线下店开业,以 “身高 180cm+、空乘专业优先” 的招聘标准引发话题;同期推出的 “明前特级龙井原叶轻乳茶” 单杯售价 16 元,上市首日销量达 6 万杯。然而,营销热度难掩业绩颓势: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19.98%,净利润由盈转亏至 1877 万元;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营收预计 10.35 亿元,同比下滑 12.21%,扣非净利润亏损 1.11 亿元,归属股东净亏损约 9739 万元,同比扩大 230.12%。
香飘飘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外部消费环境变化、传统冲泡产品旺季承压及春节时点提前导致的旺季缩短。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现制茶饮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整个茶饮市场格局,这个以 “绕地球 N 圈” 著称的冲泡奶茶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
传统业务萎缩:冲泡奶茶的市场失速
香飘飘的业绩下滑轨迹与传统冲泡业务的萎缩高度同步。2019 年,公司营收达到 39.78 亿元峰值,此后便进入下行通道:2020 年 37.61 亿元、2022 年 31.28 亿元,累计降幅 21.4%;2023 年短暂回升至 36.25 亿元后,2024 年再次下滑至 32.87 亿元,同比下降 9.32%。
核心驱动因素是占比曾近七成的冲泡业务持续收缩。2021 年至 2024 年,冲泡业务营收从 27.8 亿元降至 22.71 亿元,2024 年同比降幅达 15.42%;2025 年一季度,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再降 37.18%。销量数据更能反映市场流失程度:2020 年冲泡类产品年销量 4559.09 万标箱(30 杯 / 标箱),2024 年降至 3278.54 万标箱,五年间减少约 3.8 亿杯,相当于 “少绕地球一圈”。
冲泡奶茶的式微源于双重市场变化:一是现制茶饮的全面挤压,消费者只需花十几元就能获得更新鲜、更具场景感的产品,相比之下,热量相当于两罐 330ml 可口可乐的冲泡奶茶吸引力下降;二是健康消费趋势下,无糖茶、功能性饮料成为新宠,冲泡奶茶的高糖、高添加剂属性与其背道而驰。渤海证券研报显示,2014-2023 年中国冲泡热饮零售规模年复合增长率 4.31%,但冲泡奶茶零售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 2.01%,2023 年已降至 72.06 亿元。
转型即饮赛道:明星单品难破增长瓶颈
面对市场变化,香飘飘自 2018 年起启动向即饮业务的转型,相继推出兰芳园冻柠茶、Meco 果汁茶等产品。其中,Meco 果茶通过深耕一二线城市中学渠道,2024 年营收达 7.8 亿元,同比增长 20.69%;2025 年一季度继续同比增长 20.68%,环比增长 67.73%,成为转型中的亮点。
然而,即饮业务的整体增长仍显乏力。2019 年该业务收入一度突破 10 亿元,随后陷入震荡:2020-2022 年维持在 6 亿元左右,2023 年升至 9.01 亿元,2024 年达 9.73 亿元,同比增长仅 8%,占总营收比重约 29.63%。这一规模与现制茶饮头部品牌差距显著 —— 蜜雪冰城以 4 元单价的柠檬水一年卖出 10 亿杯,收入 40 亿元;而单价 5-6 元的 Meco 果茶年营收尚未突破 10 亿元。
即饮赛道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尼尔森 IQ 数据显示,2024 年 1-11 月即饮茶全渠道销售额增长 16.6%,其中无糖茶增速达 60%,吸引了众多巨头入场。东鹏饮料 2025 年 2 月推出的 “果之茶”,3 月单月销售额突破 7000 万;康师傅升级冰红茶主打 “减糖 50%”;元气森林 “冰茶” 2024 年增速 460%,成为第四大单品。新品牌同样表现抢眼,“果子熟了” 多多柠檬茶跻身无糖茶市场第四,“让茶” 系列稳居电商平台前列。在这场 “开卷考试” 中,香飘飘的即饮产品尚未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渠道困局:新旧渠道的协同难题
渠道策略的调整是香飘飘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举措,但效果尚未显现。2024 年 12 月,杭州 “香飘飘全球首店” 创下连续 22 天排队超 1.5 小时的纪录,2025 年又在成都开店,但公司明确表示 “无开设茶饮连锁店计划”,线下店定位为 “创新产品测试窗口” 与 “品牌心智入口”,核心能力仍不在门店运营。
与此同时,香飘飘发力零食量贩新渠道,合作门店超 3 万家,与万辰系、很忙系、有鸣系推出定制款,如 280ml 便携小包装 Meco 果茶。但零食量贩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香飘飘这类一线品牌更多扮演 “低价引流” 角色,还需与 “鸣鸣很忙” 等渠道自营品牌竞争 —— 其 600ml 无糖茶零售价仅 1.9 元,价格优势明显。
传统渠道的式微加剧了压力。部分超市卖场因动销不佳下架冲泡产品,即饮产品在货架上难以与饮料大厂抗衡。2024 年,香飘飘拥有 1827 个经销商,覆盖终端约 40 万家,而元气森林 2022 年终端超 100 万家,东鹏饮料 2023 年终端超 340 万家,渠道密度差距显著。
线上渠道同样表现乏力。2024 年电商收入 1.8 亿元,同比下滑 25%,其中冲泡类 1 亿元(-18%)、即饮类 0.8 亿元(-33%)。尽管邀请时代少年团、周震南等明星代言带动直播间短期爆发,但未能形成持续增长动能,线上业务占比仍处低位。
渠道困境的本质是产品力不足。快消品牌的渠道影响力最终取决于产品性价比与需求捕捉能力,香飘飘在渠道端的频繁调整,某种程度上是传统优势弱化后的被动应对。
破局路径:回归产品与战略的协同
香飘飘的转型困境折射出传统快消品牌在新消费浪潮中的共性挑战。公司 2024 年研发费用 4936 万元,仅为销售费用(7.6 亿元)的 6.5%,产品升级速度滞后于市场变化。董事长蒋建琪坦言 “产品升级不够”,并计划 2025 年围绕冲泡和即饮推出 20 多个新 SKU,但在健康化、功能化、场景化已成主流的市场中,仅靠 SKU 数量难以突破。
7 月,香飘飘宣布认缴 1 亿元成为长沙泉仲创投 LP,布局大消费产业,试图通过资本运作寻找新机会。但长期来看,回归零售本质才是关键:如何平衡传统业务的效率优化与新业务的创新突破,如何将渠道资源与产品创新形成协同,如何在现制与即饮的夹击中找到差异化定位。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的战略规划与落地能力。对于面临转型挑战的企业而言,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或许能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论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