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具身智能成为绝对焦点。80 家参展公司携 150 余个机器人产品集中亮相,从科技创业到资本布局,这一赛道的热度已攀升至新高度。然而,与市场喧嚣形成对比的是投资圈的审慎 ——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 WAIC 创投论坛上坦言 “作为投资者,都有点心虚”,道出了行业在狂热背后的深层焦虑。
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融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IT 桔子统计,截至 2025 年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 99 起投融资事件,远超 2024 年全年的 67 起。大厂与头部机构争相入局,推动头部企业估值快速攀升,市场呈现 “挤上牌桌” 的竞争态势。
这种热度背后,是投资逻辑的深层博弈。周志峰的 “心虚” 源于对技术演进阶段的判断。回顾 AI 产业发展,2014 年深度学习技术奇点的到来、2020 年 “GPT-3 时刻” 的出现,均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收敛方向和共同目标。但当前具身智能仍处于 “百花齐放” 的阶段:从软件算法、硬件架构到落地场景,几乎所有核心问题均未形成共识,技术路线的开放性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全产业链维度:硬件上,关节驱动方式(液压、电机、气动)的选择尚无定论;软件层面,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闭环逻辑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场景落地中,家庭服务、工业协作、医疗辅助等领域的优先级排序仍不清晰。对投资者而言,技术路线的分散意味着押注失误的风险陡增。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并非全无共识。宏观层面,从业者已普遍认可数据的核心价值,以及端到端模型部署的技术方向。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已超越此前数年的累积,且进步速度仍在加快 —— 这种 “高速非收敛” 状态,既带来机遇,也放大了决策难度。
在 AI 投资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创业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2025 年上半年,全球 53% 的风险投资基金流向 AI 初创企业,即便市场出现 “预训练路径见顶”“Scaling Law 失效” 等争议,资本对基础模型公司的投入仍未减速。
这种资本密集型赛道中,创业逻辑已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旷视科技 CEO 印奇以 “千里科技董事长” 新身份分享感悟时指出,AI 创业是 “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不同于 “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 的传统模式,其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必须具备完整的基础设计 ——“若创业模式的基础要素缺失或错误,再努力可能都是往错误方向狂奔”。
印奇进一步分析,AI 2.0 时代,轻量化纯 APP 创业的机会已大幅收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细分领域边路突破” 模式难以复制,大模型作为 “明牌重注”,信息与人才流动速度极快,技术应用理念同步扩散,留给创业公司的时间窗口已极度压缩。相比之下,硬件领域仍存巨大机会,“人车家” 等场景的确定性较高,更多垂直领域的硬件创新空间尚未被充分挖掘。
投资人的布局逻辑也随之调整。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透露,机构在 AI 浪潮中追求的并非单一硬件产品(如 “最酷的 AI 打印机”),而是能成为核心入口的硬件平台。这种判断基于对交互范式变革的预期:未来两年,用户对手机屏幕的依赖将减弱,语音、手势等自然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上升,有望催生 AI 原生超级应用。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对具身智能的中长期趋势已有清晰预判。启明创投等机构的研究显示,多个技术节点将在未来 1-2 年内迎来突破:
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共识是 “场景先于通用”。拣选、搬运、组装等工业场景将率先实现规模化部署,通过积累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触觉操作数据,构建 “模型 - 本体 - 场景数据” 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的转动将持续驱动模型能力迭代,为通用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奠定基础。
具身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运作的支撑,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结合需要专业化的资本工具。在智能制造与 AI 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如何通过并购重组整合技术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相关的战略思维与实操经验,可通过系统学习获取,例如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便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