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澜起科技的轨迹始终备受关注。2025 年 7 月 11 日,这家由 “IC 设计业海归第一人” 杨崇和领衔的企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开启其第三次资本市场冲刺之旅。此前,澜起科技曾于 2013 年登陆纳斯达克、2019 年登陆科创板,每一次资本动作均伴随其业务版图的战略升级。
就在上市申请文件披露后两日,澜起科技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引发市场热议:归母净利润预计达 11 亿至 12 亿元,同比增幅区间为 85.5% 至 102.36%,接近 2024 年全年净利润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已超 80 亿元,且无银行贷款,在此背景下,其研发人员人均年薪近百万元、创始人年薪达 999 万元的薪酬结构,更凸显出这家芯片巨头在技术投入与人才储备上的决心。
从早期的电视机顶盒芯片业务,到如今占据全球内存互连芯片 36.8% 市场份额的行业地位,澜起科技的产品已成为 AI 服务器的核心 “数据血管”,其 “AI 卖水人” 的角色在全球算力竞赛中愈发清晰。
澜起科技的发展轨迹,与创始人杨崇和的行业洞察密不可分。这位 67 岁的电子工程博士,在美国国家半导体、英特尔等企业积累核心技术经验后,于 1997 年回国参与创办新涛科技,该公司 2001 年被 IDT 以 8500 万美元收购,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早期成功退出的经典案例,也为其后续创业奠定了行业资源基础。
2013 年,澜起科技以智能电视芯片为主营业务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当年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焦点。但消费电子芯片赛道的低门槛与激烈竞争,叠加公司遭遇的做空风波,促使杨崇和在上市 14 个月后做出关键决策 —— 联合中国财团完成私有化退市,全面转向数据中心芯片研发。这一转型背后,是其对云计算浪潮下内存接口芯片机遇的精准判断,正如其在 2019 年科创板上市时所强调的,该领域 “需要长期研发积累,但一旦突破就能建立护城河”。
2019 年,澜起科技抓住 DDR4 内存升级窗口期,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最受关注的企业,首日开盘价较发行价暴涨 268%。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 年与英特尔合作推出的津逮服务器平台,因 GPU 成为 AI 算力核心而逐渐边缘化,该业务收入从 2021 年的 8.45 亿元锐减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500 万元。
面对生成式 AI 的爆发,澜起科技在 2023 年再次调整方向,聚焦互连类芯片。2024 年,其 PCIe Retimer、MRCD/MDB 及 CKD 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销售收入达 4.22 亿元,为 2023 年的 8 倍,成功构建 “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公司已拥有 270 项专利,不仅是全球最大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2024 年市占率 36.8%),更是全球仅有的两家 PCIe Retimer 提供商之一,并率先推出革命性 CXL MXC 芯片,在 AI 数据中心核心领域的技术话语权持续提升。
在 AI 产业浪潮的推动下,澜起科技 2024 年财务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营收 36.39 亿元,同比增长 59.2%;净利润 14.12 亿元,同比激增 213.1%。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其净利润已接近 2024 年全年水平,增长动能持续强劲。
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来自两大板块:一是 DDR5 内存接口芯片随 AI 服务器需求激增而放量;二是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的爆发式增长,2025 年上半年该类芯片销售收入达 2.94 亿元,同比增幅维持高位。产品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2024 年新芯片产品收入占比达 11.6%,2025 年上半年基于 26.33 亿元总营收计算,该比例约为 11.2%,高毛利产品占比的提升推动综合毛利率持续攀升。
从技术价值来看,澜起科技的产品直击 AI 算力瓶颈。以 PCIe Retimer 芯片为例,其能够解决高速信号传输衰减问题,提升 GPU 与 CPU、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效率,是 AI 服务器高效运行的关键组件。在市场竞争中,其 36.8% 的内存互连芯片市占率已超越瑞萨、Rambus 等国际巨头,213% 的净利润增速远超依赖政府补贴的同行企业,彰显出其真实市场竞争力。
“利润转化为现金的能力是检验芯片公司成色的试金石。”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澜起科技截至 2024 年末的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达 86.27 亿元,且无任何银行贷款,2022-2024 年累计现金分红 11.23 亿元,展现出强劲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在人才激励方面,公司 2024 年研发人员占比 74.65%,人均年薪近百万元,合计发放薪酬约 5.33 亿元,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尽管账上资金充裕,澜起科技仍选择赴港募资 10 亿美元,这一动作与其历史资本路径一脉相承 —— 每次资本运作均服务于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2013 年纳斯达克上市聚焦消费电子芯片,2019 年科创板上市助力内存接口芯片业务升级,此次港股 IPO 则瞄准互连类芯片前沿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从股东结构变化来看,2019 年科创板上市时,英特尔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 9.1% 股份,伴随津逮平台式微逐步减持;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中资背景股东的持续加持,反映出国产替代趋势下的资本倾斜。此次募资将重点投向 DDR6 预研、全球化商业能力建设及战略并购,招股书中 “运力已成为 AI 算力系统功能的基石,互连的重要性预计将继续增长” 的表述,揭示了其押注下一代互连技术的战略决心。
行业数据显示,澜起科技所处赛道正迎来高速增长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2030 年内存互连芯片市场规模将从 12 亿美元增至 50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 27.4%;PCIe/CXL 互连芯片市场将从 23 亿美元膨胀至 95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 26.7%,核心驱动力来自 AI 服务器出货量的激增(预计从 2024 年 200 万台增至 2030 年 650 万台)。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业绩持续爆发,澜起科技股价在 2019 年科创板上市后近乎停滞(首日收盘价前复权约 88 元,2025 年 7 月 14 日报 82.71 元),市场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对其早期津逮战略失误的 “记忆折价”。此次港股 IPO 被视为价值重估的契机,同时有助于提升品牌国际化认知度,强化与海外云计算及 AI 产业链合作方的信任纽带。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战略升级,是一门需要持续研习的课题。相关实战经验与方法论,可参考研修班课程深入学习: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