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下旬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为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的焦点。为期四天的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吸引近 300 家产业链企业参与,从核心飞行器研发到配套服务生态,从技术方案展示到跨国订单签约,展会呈现的繁荣景象不仅印证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活力,更标志着这一领域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期。其中,eVTOL 企业的突破性订单与多元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共同勾勒出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的清晰图景。
eVTOL 全球化布局:从技术输出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本届博览会上,中国 eVTOL 企业的跨国订单签约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标志着国产商用载人飞行器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实现质的飞跃。沃兰特航空与泰国 PanPacific、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签署的三方协议,以 500 架 eVTOL 产品、17.5 亿美元的交易规模,刷新了中国高等级客运 eVTOL 企业的单笔订单纪录。这批产品将主要服务于泰国、马尔代夫等地区的岛际运输与应急救援场景,其适配多岛地理环境的特性,印证了 eVTOL 在复杂地形交通优化中的独特价值。
这一订单的达成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时的科技与阿联酋 Autocraft 签署的 350 架 E20 eVTOL 采购协议,已创下 10 亿美元的行业纪录。短短一周内,中国 eVTOL 企业连续斩获大额国际订单,背后是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能力的双重支撑。时的科技已获得民航局飞行体型号合格证(TC)受理申请,其 E20 产品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的低空旅游场景适配性,体现了中国企业对不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业内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 eVTOL 企业的国际订单总额已突破 50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8%,较 2024 年全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
技术层面的比较优势成为订单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国内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主流产品达到 350Wh/kg)、电机效率(95% 以上)、电控系统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已与美国头部企业持平,而在生产成本控制上具备明显优势 —— 同等性能的国产 eVTOL 价格仅为欧美产品的 70%-80%。这种 “高技术 + 低成本” 的组合,使中国 eVTOL 在新兴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更推动着全球低空交通标准体系的重构。
应用场景多元化:从核心运输到生态服务的拓展
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成熟,不仅体现在核心装备的突破,更反映在应用场景的持续丰富与细分领域的深度渗透。博览会上展示的共享无人机云仓模式,将低空服务的触达方式推向 “即插即用” 的新阶段。河南某运营商推出的智能柜式共享系统,可容纳 6-8 台不同功能的无人机,用户通过扫码完成租借流程,其操作便捷性与共享充电宝类似。该模式在新疆景区的试点数据显示,无人机航拍服务的日均使用频次达 120 次 / 柜,客单价 30-50 元,投资回收期约 8 个月,为低空经济在消费端的商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氢能源动力系统的场景适配则展现了低空经济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清研易氢展示的航空液冷燃料电池系统,已与多家航空器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其空冷系统在 - 30℃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能力,解决了传统锂电池在低温场景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该公司工作人员指出的 “飞行器附加值适配高能源成本” 逻辑,揭示了氢能源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独特发展路径 —— 相较于地面交通,低空飞行器对重量敏感度更高(每降低 1kg 重量可增加 5km 续航),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约为锂电池的 3 倍)与轻量化特性,使其在中大型 eVTOL 上的应用具备经济可行性。
人才培训体系的快速扩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某航空培训企业透露的 “每周新增 1-2 家注册企业” 的数据,印证了低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从 eVTOL 试飞员到运维工程师,从空管调度员到电池系统专家,人才缺口的持续扩大推动着培训市场的繁荣。统计显示,2025 年国内低空经济相关培训市场规模预计达 28 亿元,较 2024 年增长 120%,这种人才供给的加速,为产业规模化落地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产业链协同深化: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的形成
博览会呈现的产业生态,已从单一环节的技术突破演进为多主体协同的生态体系。在飞行器研发端,沃兰特航空、时的科技等企业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北航无人机所形成的 “产学研用” 合作机制,使核心技术的迭代周期缩短至 6 个月;在基础设施端,立体起降平台企业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构建的低空通信网络,已实现 100 平方公里范围内 100 架 eVTOL 的同步调度;在运营服务端,共享无人机运营商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的 “飞行责任险 + 设备险” 组合产品,有效降低了消费端的使用门槛。
这种协同效应正推动产业成本的快速下降。以 eVTOL 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为例,2025 年主流产品的单位飞行成本已降至 3.2 元 / 公里,较 2023 年下降 45%,其中产业链协同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化贡献了 28 个百分点的降幅。清研易氢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规模化生产,单位功率成本从 2024 年的 1200 元 /kW 降至 850 元 /kW,使氢动力 eVTOL 的续航成本与锂电动力基本持平。
从发展阶段看,当前低空经济已进入 “技术定型 — 场景验证 — 规模扩张” 的关键跃迁期。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预测,2026 年国内 eVTOL 的商业运营航线将突破 500 条,覆盖 80% 以上的重点旅游城市与海岛地区;到 2030 年,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 3 万亿元,带动就业岗位超 200 万个。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与全球化布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入把握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协同规律与商业化路径,需要整合技术演进、市场拓展与资本运作的多维视角。《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6/1228.html)立足产业前沿,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与实战模拟,系统解析 eVTOL 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氢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及产业链协同的资本逻辑,为产业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赋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