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规则优化:医药行业从 “价格内卷” 到 “价值竞争” 的转型拐点

2025 年 7 月 24 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第 11 批药品集采将优化价差计算 “锚点”,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中选企业需公开说明最低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这一规则调整标志着我国药品集采进入 “质价平衡” 新阶段,为医药行业摆脱 “价格战” 内卷、转向 “质量与创新” 驱动的健康发展轨道提供了政策支撑。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7 月 15 日以来化药板块累计上涨近 5%,跑赢上证指数近 3 个百分点,仿制药企股价显著走强,反映出市场对政策优化的积极预期。

一、政策调整的核心逻辑:从 “唯低价是取” 到 “质价协同”

集采政策自 2018 年启动以来,历经 10 批实践,已覆盖 435 种药品,累计节省医保基金约 4400 亿元,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规范行业秩序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集采深入,“唯低价中标” 引发的行业内卷问题逐渐显现,第 11 批集采的规则优化正是对这一问题的针对性回应,其核心逻辑在于重构 “价格 - 质量 - 价值” 的平衡关系。

(一)规则优化的三大突破

第 11 批集采的政策调整并非单一维度的修正,而是形成了一套 “反内卷” 的组合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报价锚点的科学化:不再将最低报价作为唯一参考标准,而是综合考虑产品成本、质量标准、临床价值等因素,避免企业为中标而报出 “0.22 元 / 支”(如第 10 批集采中间苯三酚注射液)等可能低于成本的价格,从源头上遏制非理性价格竞争;

  • 质量门槛的提升:将生产质量考察要求从 “投标药品 2 年内不违反 GMP” 扩展至 “投标药品的生产线 2 年内不违反 GMP”,强化对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防止企业通过临时更换原料、降低工艺标准等方式维持低价;

  • 临床需求的尊重:允许医生按药品品牌报量,兼顾不同患者对药品品牌的偏好与临床用药的连续性,避免因 “唯低价” 导致临床适用的优质药品被挤出市场。

这些调整直指此前集采中 “价格优先于质量” 的弊端,为 “优质优价” 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对行业生态的重塑作用

政策调整的深层意义在于引导医药行业生态从 “价格内卷” 向 “价值竞争” 转型:

  • 仿制药企业的分化加速: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严格、成本控制高效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可能因无法满足质量门槛或报价缺乏优势而被淘汰,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 创新药研发的激励:通过稳定仿制药的合理利润空间,减少 “创新药被仿制药低价冲击” 的担忧,同时引导企业将资源从 “价格战” 转向创新研发,南京某创新药企负责人表示,政策优化 “坚定了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

  • 医患利益的平衡: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的同时,保障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实现 “降价不降质” 的目标,华东医药相关人士指出,新政策 “将有力助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市场反应:政策红利下的板块走强与结构分化

资本市场对集采规则优化的反应迅速且分化,既体现出对政策利好的认可,也反映出对不同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化判断。

(一)二级市场的积极回应

自 7 月 15 日第 11 批集采启动、优化措施公布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仿制药领域呈现明显走强态势:

  • 板块整体表现优于大盘:化药板块截至 7 月 24 日累计上涨近 5%,跑赢上证指数近 3 个百分点,显示出市场对政策优化的积极预期;

  • 龙头企业与细分赛道领涨:仿制药企一品红期间最高涨幅近 40%,奥赛康股价创下近十年新高,华东医药、丽珠集团等兼具仿制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企业股价稳步回升,反映出资金对优质企业的青睐;

  • 投资者信心的修复:机构研报普遍认为,新规则将改善仿制药企业的盈利预期 —— 国信证券指出,政策 “大概率会给企业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不用以负毛利博取订单”;中信建投则判断,规则调整将 “促进国内仿制药市场生态圈健康发展”。

股价表现的背后,是市场对仿制药企业盈利能力边际改善的预期,尤其是那些在质量、成本、渠道上具备优势的企业。

(二)企业层面的策略调整

面对新规则,不同药企已开始调整经营策略,适应 “质价平衡” 的新竞争逻辑:

  • 报价策略更趋理性:浙江某药企负责人表示,将 “根据产品成本情况进行合理报价”,不再盲目追求最低价;

  • 资源向质量与创新倾斜:企业纷纷加强质量体系建设与研发投入,华东医药强调 “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深耕创新研发与质量体系建设”;

  • 供应链与成本管理的优化: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布局等方式降低成本,在合理报价范围内保持竞争力,甘李药业在经历集采初期的业绩波动后,凭借 “价格优势和新准入医院机遇” 实现市场份额扩大与业绩回升,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

三、行业影响:从短期红利到长期转型的路径

集采规则优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将是长期且深远的,既带来短期的政策红利,也推动行业进入更注重质量与创新的转型阶段。

(一)对仿制药市场的直接影响

仿制药作为集采的主要覆盖领域,将最先感受到政策调整的效果:

  • 价格体系的理性回归:极端低价现象减少,仿制药价格将围绕 “成本 + 合理利润” 波动,第 11 批集采中,预计平均降幅可能较第 10 批收窄,部分临床价值高的品种甚至可能出现价格回调;

  • 市场份额的再分配:具备质量优势与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通过 “优质优价” 扩大份额,如华大共赢合伙人王磊所言,政策将 “有利于仿制药龙头企业强者更强”;

  • 盈利模式的转型:企业从 “以价换量” 转向 “以质换量 + 以量控本”,通过规模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维持利润,兴业证券黄瀚洋认为,新规则 “对后续集采品种利润率是边际向好”。

(二)对创新药发展的间接推动

创新药虽未直接纳入本次集采调整范围,但政策优化将通过改善行业生态间接利好创新药研发:

  • 创新回报的稳定性提升:仿制药 “价格战” 的降温,减少了创新药上市后被迅速低价仿制药冲击的风险,延长创新药的盈利周期;

  • 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可将原本用于仿制药价格竞争的资源转向创新研发,南京某创新药企在政策调整后 “加大两款临床阶段新药的投入” 即为典型案例;

  • 审评审批的协同效应:随着仿制药质量门槛的提升,创新药与高质量仿制药的区分度更加清晰,可能推动审评审批资源向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倾斜。

(三)对医药流通与支付体系的影响

集采规则优化还将传导至医药流通与医保支付环节:

  • 流通渠道的效率提升:龙头药企的市场份额集中将带动流通渠道的整合,减少多层分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 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费用,实现 “节流” 与 “提质” 的平衡,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前 10 批集采已累计节省医保基金 4400 亿元,新政策有望在节省费用的同时提升基金使用的性价比;

  • 支付方式的协同改革:可能推动医保支付从 “按项目付费” 向 “按价值付费” 转型,与集采的 “质量优先” 形成呼应,共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行业启示:医药企业的转型路径与能力构建

集采规则优化标志着医药行业进入 “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企业需从以下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新的竞争格局:

  • 质量体系的刚性建设:将质量管控贯穿于研发、生产、流通全链条,通过符合甚至超越 GMP 的标准打造 “质量护城河”,满足政策提升后的质量门槛;

  • 成本控制的精细化能力:在 “合理利润” 空间下,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整合、工艺创新等方式降低单位成本,维持价格竞争力;

  • 创新研发的持续性投入:仿制药企业可采取 “仿创结合” 策略,在改良型新药与高端仿制药领域布局,创新药企则需聚焦 “全球新” 与 “临床价值”,形成差异化优势;

  • 政策适应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密切关注集采政策与医保支付改革的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与报价策略,在政策框架内实现最优发展。

对于希望把握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机遇的从业者而言,相关研修班课程(https://www.bjs.org.cn/cc/16516/717.html 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或许能提供系统性的思路与方法,助力企业在行业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