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抛出 “完全不同于美团的商业模式” 概念一个多月后,京东旗下 “七鲜小厨” 正式亮相。这一被定位为 “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 的新业态,以 “现炒现做 + 透明厨房” 为核心卖点,伴随 “三年开设 10000 家门店” 的扩张计划,将刘强东再次推向餐饮业的聚光灯下。作为曾有过大学创业开餐馆经历的企业家,刘强东此次回归 “初心” 的布局,既延续了京东在供应链领域的积累,也面临着模式验证、规模复制与行业竞争的多重考验。
模式内核:供应链驱动的餐饮合营探索
七鲜小厨的核心模式,在于通过 “平台 + 合伙人” 的合营机制重构餐饮供应链。京东官方将其定义为 “创新供应链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菜品研发的开放合作。7 月 22 日启动的 “菜品合伙人” 计划,以 10 亿现金为 1000 道招牌菜招募配方提供者,合伙人仅需参与菜品开发,无需介入选址、建店与运营,即可获得保底 100 万收益及上不封顶的销售分成。这种模式降低了个体厨师或中小餐饮商家的参与门槛,同时将菜品标准化与规模化的责任集中于平台,试图快速整合分散的餐饮研发资源。
二是运营环节的深度把控。与传统外卖平台的 “纯平台” 模式不同,七鲜小厨采用重资产运营:京东承担租金、人力、运营等全部成本,通过 “智能炒菜区”“透明厨房” 等标准化设施实现现炒现做,菜品单价集中在 15-20 元,主打 “新鲜现炒” 与 “又好又便宜”。这种模式下,平台对食品安全、出餐效率与品质有更强的控制力,例如通过分类打包的食材、炒菜机器人等设备提升标准化水平,透明橱窗设计则强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三是渠道的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者需通过京东 App “秒送” 板块下单,支持自提与外卖配送,不提供堂食服务,配送环节整合了京东秒送与顺丰骑手资源。这种 “线上下单 + 线下制作 + 即时配送” 的闭环,既依托京东的数字化能力,也试图避开传统餐饮的高租金与坪效压力。
从定位来看,七鲜小厨试图差异化竞争:一方面以 “对抗幽灵外卖、黑外卖” 为口号,切入品质外卖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整合能力,为中小商家提供增量市场,而非争夺存量生意。这种定位既回应了行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也为其模式争取了舆论支持。
现实挑战:首店运营暴露的效率瓶颈
七鲜小厨首店的运营状况,既展现了市场潜力,也暴露了模式落地的现实问题。7 月 23 日正式营业首日即出现 “爆单”,7 月 23 日订单量突破 1000 单,7 月 24 日午间 11:30 订单量已超 400 单,但实际出餐仅 100 多单,后台频繁传出 “订单超时” 提醒。这种供需错配反映出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出餐效率与订单峰值的平衡。首店采用 “智能炒菜区 + 人工操作” 的混合模式,但面对集中订单时,炒菜机器人的产能释放、食材备料的周转速度仍显不足。工作人员提到 “骑手一次性接六七单,一单卡顿则全单延误”,既反映出骑手调度与出餐节奏的协同问题,也说明平台在订单预测、产能弹性调整上的经验欠缺。
二是品类定位与实际供给的偏差。门店宣传展示的菜品涵盖 “砂锅炖煮菜”“隆江猪脚饭”“韩式拌饭” 等多样品类,但实际外卖订单以炒饭、炒菜盖饭为主,这种偏差可能源于复杂品类的标准化难度较高,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供应,或暴露了初期供应链备料的局限性。
三是即时配送的生态协同。七鲜小厨依赖外部骑手资源(京东秒送 + 顺丰),而非自建配送团队,这种轻资产配送模式虽降低了初期投入,但也导致平台对配送环节的控制力较弱,订单超时的风险难以完全规避。对于主打 “即时性” 的餐饮品类而言,配送体验直接影响用户复购意愿,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可能制约口碑积累。
首店的 “爆单” 与 “超时” 并存,本质上是新模式在需求验证与能力匹配之间的阶段性矛盾。对于计划 “三年万店” 的七鲜小厨而言,能否快速优化出餐流程、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建立稳定的配送协同机制,是模式能否复制的关键前提。
规模瓶颈:从七鲜超市历史看扩张难题
七鲜小厨 “三年万店” 的目标,不得不放在七鲜品牌的发展历史中审视。2017 年京东孵化的七鲜超市(7 Fresh)曾计划 “3-5 年开 1000 家店”,但 7 年后门店总数仍未突破 100 家,且 2022 年战略收缩为 “聚焦京津冀和大湾区”。这种历史差距,揭示出京东在线下零售扩张中面临的共性挑战:
一是区域扩张的供应链支撑问题。七鲜超市的收缩部分源于跨区域供应链能力的不足,而餐饮业态对食材新鲜度、周转效率的要求更高,七鲜小厨若要实现全国布局,需在不同区域建立本地化的食材采购、仓储与配送网络,这对京东的供应链下沉能力是极大考验。目前七鲜超市 54 家门店中,北京占比最高,反映出其区域依赖性较强,全国性供应链网络尚未成熟。
二是重资产模式的盈利平衡。七鲜超市的自营模式导致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七鲜小厨虽通过合营降低了合伙人的成本,但平台仍承担全部运营成本,单店盈利模型尚未验证。按照 “三年万店” 计算,年均需新增 3000 余家门店,如此快的扩张速度将带来巨额资金投入,若单店坪效、复购率不达预期,可能面临严重的成本压力。
三是战略定力与组织能力的匹配。七鲜超市的战略摇摆,反映出大公司内部资源协调与战略执行的复杂性。七鲜小厨作为新业务,需要在京东体系内获得持续的资源倾斜,同时建立独立的快速决策机制,以应对餐饮行业的高频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京东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常因内部战略调整而放缓,这对七鲜小厨的长期发展构成潜在风险。
对比美团 “浣熊食堂” 的 “三年 1200 家店” 计划,七鲜小厨的目标更为激进。浣熊食堂采用轻资产赋能模式,仅提供标准与基建支持,不介入具体运营,而七鲜小厨的深度参与模式虽控制力更强,但也面临更重的管理负担与更高的失败成本。
行业竞争:平台角色与生态平衡的博弈
七鲜小厨的入局,不可避免地引发了 “平台是否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的争议。餐饮行业从业者担忧,京东作为拥有流量与供应链优势的平台,直接下场经营餐饮,可能挤压中小商户的生存空间。
从模式设计来看,七鲜小厨试图通过 “增量市场” 定位规避这一争议,强调其目标是从 “幽灵外卖、黑外卖” 手中夺回市场份额,而非争夺现有餐饮品牌的生意。这种定位在理论上成立,但在实际运营中,其 15-20 元的单价区间与众多中小餐饮商家重叠,不可避免地形成竞争关系。2 万多份 “菜品合伙人” 报名,既反映出市场对该模式的认可,也暗示了中小商家在流量与供应链上的弱势 —— 他们不得不依赖平台获取增量。
与美团相比,京东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深度与自营经验,劣势则在于餐饮生态的丰富度。美团通过多年积累,已构建起涵盖数百万商家、骑手与用户的生态体系,其 “浣熊食堂” 更侧重于通过标准输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而七鲜小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供应链 + 品控”,若能在效率与成本上形成优势,有望在品质外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难以在短期内撼动美团的生态壁垒。
对于七鲜小厨而言,平衡平台角色与商家利益是长期课题。若过度强调自营,可能引发商家抵触与监管关注;若放松品控以追求规模,则会背离 “品质餐饮” 的定位。这种平衡需要清晰的战略边界与持续的模式迭代。
实现 “三年万店” 的目标,不仅需要模式创新,更需要强大的战略落地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将战略有效转化为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关企业管理者可参考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提升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