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洋河股份发布董事长张联东因 “工作调整” 辞职的公告,距离董事杨卫国(曾被视为下一届董事长重要人选)闪电离职仅一个多月。两个月内两位核心高管接连离任,这场人事震荡背后,是这家千亿白酒巨头正面临的 “掉队” 困境 ——2024 年营收同比下滑 12.83% 至 288.8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 33.37% 至 66.73 亿元,行业排名被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反超,跌至第五位,“茅五洋” 的时代彻底落幕。新帅顾宇的上任,被外界视为洋河寻求破局的关键信号,但要扭转颓势,仅靠换帅远远不够,需直面深层问题,启动系统性变革。
一、黄金时代的落幕:深度分销模式的盛与衰
洋河股份的崛起与衰落,与其标志性的 “深度分销模式” 紧密绑定。这一模式曾是其在上一轮白酒 “黄金十年”(2005-2012 年)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核心引擎,如今却成为业绩下滑的重要诱因,展现出商业逻辑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典型特征。
(一)深度分销模式的红利释放
在传统白酒行业 “经销商主导” 的体系下,洋河首创的深度分销模式实现了渠道话语权的革命性转移。其核心逻辑是:厂家直接掌控终端,派遣自有销售团队入驻经销商区域,负责终端开发、促销执行、市场调研等核心环节,而经销商仅承担物流配送与资金周转职能,从 “市场开拓者” 退化为 “服务执行者”。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终端控制力强化:通过厂家业务员直接对接酒店、商超等终端,确保产品陈列位置、促销政策的统一执行,避免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与渠道内耗;
市场响应速度提升:一线销售团队能快速反馈消费者需求变化,为产品迭代与营销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规模扩张加速:2009-2012 年,经销商数量从 2000 余家激增至 7000 多家,覆盖全国 90% 地级市及 70% 县城,配合 “蓝色经典” 系列(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的精准定位,推动业绩爆发式增长 ——2005-2012 年,营收从 6.84 亿元飙升至 172.7 亿元,净利润从 0.54 亿元增长至 61.54 亿元,年均增速均超 50%。
(二)模式反噬:从渠道护城河到增长枷锁
深度分销模式的短板在行业调整期逐渐暴露,尤其在白酒行业进入 “挤压式增长” 的当下,其弊端被进一步放大:
经销商利润率低迷引发的合作危机:该模式下经销商毛利率仅 10%-15%,远低于行业平均 20%,依赖厂家高返利、季度奖励维持积极性。当行业增速放缓,厂家缩减返利后,经销商动力锐减,部分实力较强的经销商转向利润更高的竞品,导致渠道稳定性下降;
销售团队臃肿与效率低下:庞大的自有销售团队推高人力成本,且长期以 “终端覆盖” 为考核指标,忽视消费者运营能力培养,在消费升级、线上渠道崛起的背景下,团队转型滞后;
渠道库存积压与价格失控:为维持增长,厂家通过压货向经销商转移库存,导致渠道库存高企。2025 年一季度,洋河存货达 185.9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30.9%,存货周转天数接近 900 天,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库存压力下,经销商被迫降价出货,引发 “价格倒挂”—— 以梦之蓝 M9 为例,终端售价低于经销商进货价,部分专卖店人员反映 “卖一瓶梦之蓝利润仅一二十元,甚至低于京东售价”。
为破解困局,洋河推出 “一商为主、多商为辅” 的新渠道模式,试图通过区域龙头经销商整合资源,但在库存高企、经销商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推进缓慢。2024 年末合同负债(预收款)降至 103.44 亿元,2025 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 70.24 亿元,反映出经销商打款意愿持续低迷,渠道变革陷入僵局。
二、多维困境:品牌、产品与营销的系统性失灵
渠道问题之外,洋河股份的 “掉队” 是品牌、产品、营销等多维度问题交织的结果。前任董事长张联东曾总结的四大问题 —— 品牌势能下降、渠道利润收窄、库存压力、营销转型滞后,直指核心症结。
(一)品牌保鲜不足,高端化进程受阻
品牌力是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洋河在品牌焕新与高端化突破上进展缓慢:
品牌老化与年轻化断层:“蓝色经典” 系列推出已超 15 年,虽一度成为商务消费的代表性符号,但缺乏持续的品牌故事创新,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辨识度下降;
高端产品势能不足:梦之蓝 M9 作为旗舰产品,价格带与泸州老窖 “国窖 1573”、山西汾酒 “青花 30” 重叠,但品牌溢价能力较弱。2024 年以来,梦之蓝系列价格持续下滑,M9 跌幅超 10%,高端市场份额被挤压;
品牌定位模糊:在 “绵柔型白酒” 的核心诉求之外,未能形成如茅台 “国酒文化”、五粮液 “浓香王者” 般的独特品牌认知,难以支撑价格带持续上探。
(二)产品矩阵失衡与价格体系失控
产品策略的失误加剧了市场竞争力的下滑:
中高端产品增长乏力:天之蓝、梦之蓝系列作为营收主力,受价格倒挂影响,2024 年销量同比下滑超 15%;
低端产品拖累品牌形象:海之蓝等大众产品占比过高,且渠道窜货严重,进一步拉低品牌调性;
创新产品市场反响平淡:近年来推出的文创产品、联名款未能形成爆款,未能有效补充产品矩阵。
价格体系的崩坏尤为致命。从 “今日酒价” 数据看,2024 年初至 2025 年中,洋河全线产品价格下滑,其中梦之蓝 M9、M6 + 等高端产品跌幅显著,天之蓝微跌,海之蓝相对稳定。价格体系的失控形成恶性循环:价格下跌→经销商利润收缩→拿货意愿下降→库存积压→进一步降价去库存,最终损害品牌价值与渠道信心。
(三)营销转型滞后,消费者运营能力薄弱
在白酒行业从 “渠道驱动” 向 “消费者驱动” 转型的背景下,洋河的营销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终端掌控阶段:
线上渠道布局不足:尽管电商渠道增速较快,但洋河在直播电商、内容营销等新兴领域的投入滞后于竞品,线上营收占比不足 10%,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
消费者洞察缺失:缺乏对年轻消费群体、新中产的深度研究,促销活动仍以 “买赠”“降价” 为主,未能建立情感连接;
数字化能力薄弱:经销商管理、消费者数据积累仍依赖传统系统,无法实现精准营销与用户画像分析,难以支撑从 “终端运营” 到 “用户运营” 的转型。
三、换帅后的破局路径:从渠道革新到价值重构
新帅顾宇的上任为洋河带来了变革的可能性,但要实现 “刮骨疗伤” 式的突破,需在渠道、品牌、产品、营销等层面启动系统性重构。
(一)渠道改革:从 “压货” 到 “动销” 的逻辑转变
破解渠道困局的核心在于消化库存、重塑价格体系:
严格控量稳价:参考茅台 “拆箱令”、泸州老窖 “停货保价” 的策略,对梦之蓝 M6+、天之蓝等核心产品实施阶段性停货,通过供给侧收缩推动终端价格回升;
优化经销商结构:淘汰低效经销商,扶持优质经销商建立 “厂商一体化” 合作模式,共享库存数据与消费者资源,提升渠道效率;
发展直营渠道:加大对电商平台、自营门店的投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掌控终端价格,同时通过直营渠道收集消费者数据,反哺产品研发。
(二)品牌焕新:重塑文化内核与年轻化表达
品牌升级需要从文化内涵与传播方式两方面突破:
深挖地域文化 IP:结合宿迁 “酒都” 历史、洋河古镇的酿造传承,打造 “绵柔白酒” 之外的文化符号,增强品牌故事的独特性;
高端化场景绑定:通过赞助国际赛事、高端论坛等活动,提升梦之蓝系列的商务属性与品牌调性;
年轻化营销创新:与潮流品牌联名、开发低度化产品、布局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吸引 Z 世代消费群体,填补品牌年轻化断层。
(三)产品策略:聚焦核心单品与创新赛道
精简产品矩阵,集中资源打造爆款:
收缩产品线:砍掉滞销的长尾产品,聚焦梦之蓝 M6+、天之蓝等核心单品,提升供应链效率;
布局细分市场:开发健康白酒、低度白酒等新品类,切入年轻消费与健康饮酒的新兴市场;
强化产品创新:在包装设计、口感体验上融入科技元素,如推出可溯源的 “数字酒证”,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营销转型:构建 “用户运营” 新能力
从 “渠道为王” 转向 “用户为本”,需提升数字化营销能力:
搭建用户数据平台:通过会员体系、私域流量运营,积累消费者画像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内容营销升级:围绕 “白酒 + 文化”“白酒 + 生活方式” 创作优质内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触达目标用户;
体验式营销落地:在核心城市建立品牌体验馆,结合酿酒工艺展示、品鉴活动,增强消费者参与感与品牌认同。
四、行业启示:白酒巨头的转型方法论
洋河股份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白酒行业进入 “存量竞争” 阶段的典型缩影。从茅台的 “文化赋能”、汾酒的 “清香复兴” 到泸州老窖的 “高端突破”,头部企业的转型路径虽各有不同,但均指向 “品牌价值提升 + 渠道效率优化 + 用户深度运营” 的核心逻辑。
对于洋河而言,换帅是变革的起点,但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路径依赖,以更彻底的决心推动转型。这不仅需要战略层面的清晰规划,更需要执行层面的高效落地 —— 从渠道库存的消化到价格体系的重塑,从品牌故事的焕新到用户运营能力的构建,每一步都考验着新管理团队的智慧与魄力。
在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的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系统化的营销战略与精细化的市场运营。对于希望提升营销竞争力的从业者而言,可关注相关研修班课程(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 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深入探索品牌升级与市场破局的实践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