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正在悄然展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跑”起来。在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园的一场趣味足球赛上,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展现了其卓越的技术实力。今年3月,这款机器人帮助中国团队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技术在全球舞台上的突破。
目前,北京拥有4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近年来,北京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致力于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
走进“机器人大世界”,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工业机器人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快速生成精准手术方案,家政机器人则在家制作汉堡、整理衣物。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也体现了其对提升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巨大潜力。
以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凭借独创的蛇形操作臂,实现了微创手术的高精度控制。自2023年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以来,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显著提高了医生的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全国多地发力机器人产业
不仅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也在不断发力机器人产业。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根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指出,2023年人形机器人还在探索基本行走能力,而到了2024年已经开始比拼跑步能力,2025年则更加关注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并向工业及泛工业、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一批机器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北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措施,对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给予政策、资金、平台和服务等支持。松延动力作为一家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并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后获得了大量订单,总合同额突破1亿元。
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表达了入驻意向,显示出北京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强大辐射力与吸引力。
营销创新与增长战略
面对中国经济新时代,企业面临多重内外挑战的同时,品牌化、产品创新与精细化营销等机遇涌现。中国品牌出海潮正起,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营销创新与变革的企业高级管理者而言,【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机会。课程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与(美国)营销国际协会SMEI联合开设,旨在提升CMO的综合素养、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详情请访问这里。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力量,也为各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