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的战略调整
爱仕达董事长陈合林在公司会议上提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观点,反映了当前许多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一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制造企业,爱仕达曾依赖美国市场作为其核心阵地,但随着关税波动的影响,公司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内销业务。陈合林强调,公司将致力于把优质产品更精准地送到国内消费者手中,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是为了应对短期困境,更是为了长远发展。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外贸企业身上。上半年以来,外部环境的频繁波动使得许多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尽管电商平台提供了流量和渠道支持,但外贸企业在品牌建设、价格策略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度调整。
618大促的现实挑战
618电商大促被视为检验外贸企业转型成效的重要节点,然而,不少商家反映,尽管大促带来了一定的增长,整体效果却不如预期。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连将指出,今年618大促带来了20%至30%的增长,但这两年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他认为,商家们对大促的期待值降低,部分原因是平台上的促销活动过于频繁,导致消费者对大促的热情减弱。
此外,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头部商家占据主要曝光资源,中小外贸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流量支持。德赛集团总经理张文杰表示,大商家和品牌方由于品牌溢价,大促爆发力特别强,而中小商家或白牌则面临利润薄、降价空间有限的问题。
品牌价值的跃迁之路
尽管大促成效有限,但从长远来看,内销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下沉市场的崛起,高品质、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例如,凰图的手工艺品过去主要出口欧美等地,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水平提升和审美观念进步,国内市场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稳定性为企业提供了风险分散的机会。外部关税政策的波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国内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政策环境相对稳定,消费需求也具有较强的韧性。黄连将表示,公司已加大在抖音、1688等平台的广告投入,预计今年国内订单占比能提升到全年总订单的50%左右。
对于成功实现转型的企业来说,未来的机会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当品牌的路径跑通后,再出海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会更强。德赛集团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增长,并计划在未来布局海外市场,进一步增强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内外双循环下的新机遇
外贸企业的转型不仅是应对短期困境的策略,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通过品牌建设和差异化策略,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新增量,实现长期增长。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营销创新与增长战略的专业人士而言,【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高端平台。课程旨在提升CMO的综合素养、能力与国际化视野,以创新实践引领企业增长。
外贸企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价格战之外找到品牌溢价,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的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