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与资本涌入,AI 制药商业化如何破局?

AI 制药赛道近期频传重磅消息,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6 月 16 日,英矽智能完成 E 轮融资全部交割,募资总额约 1.23 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于人工智能平台升级、自动化智能实验室扩展,以及推进药物研发管线的临床探索。几乎同一时期,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双方将针对多个靶点,共同开发具有慢性疾病治疗潜力的临床前候选药物。这些事件的发生,生动展现了 AI 制药领域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向商业化落地阶段加速转变。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药物研发模式,显著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成本。万联证券分析显示,过去十年,AI 药物发现多处于早期阶段,近年来跨国药企通过多种方式加速与 AI 制药企业融合。2023 年,MNC 在 AI + 药物研发领域达成超 30 项合作,总价值约 100 亿美元;2024 年至少有 23 起大型药企与 AI 相关公司的合作或收购交易;2025 年第一季度,至少 14 家 AI 公司与 MNC 药企开展合作或获得融资。药企愿意支付高额预付款,体现出对 AI 生成分子的信任度提升,也推动 AI 制药从 “概念阶段” 向 “现金流阶段” 迈进 。

在药物研发的传统流程中,AI 技术凭借数据、算法和算力优势,在新药发现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传统药物发现成本高、周期长,AI 技术在靶点发现、分子生成等环节,能大幅缩短早期研发时间、降低试错成本。阿斯利康等巨头寻求外部合作,正是看中 AI 技术在临床研发阶段带来的效率革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临床项目推进和扩大产能,其核心商业模式是推进自研项目至关键阶段后对外授权。

尽管 AI 制药前景广阔,但商业化路径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资本对 AI 制药企业的关注点已从技术概念转向管线推进效率、临床数据产出等务实方向。然而,行业数据量不足、AI 技术在多药物类型应用中仍需与线下体系结合、医疗价值导向的落地探索等问题亟待解决。AI 公司需具备更强的生物学转化和临床开发能力,明确自身定位,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任峰认为,跨国药企与本土合作趋势受 “专利悬崖” 风险驱动,而中国项目质量提升吸引了众多投资。

AI 制药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离不开资本运作与产业战略布局。若想深入探索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之道,【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是优质选择。该课程为期 9 个月,每月集中授课 2 - 3 天,面向大健康产业企业管理者、政府干部及投资合伙人,旨在培养兼具产业洞察与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在 AI 制药等新兴领域把握发展机遇,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