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的算力突围:从造芯到破局,小鹏 G7 如何改写智能汽车战局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正以一场算力革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竞争规则。随着自研图灵芯片首次搭载于小鹏 G7,小鹏汽车正式开启从 “造车” 到 “造脑” 的战略转型,这场围绕算力展开的角逐,不仅关乎企业的市场地位,更预示着 AI 汽车时代的全新竞争范式。
6 月 11 日开启预售的小鹏 G7,成为何小鹏算力战略的关键落子。该车型推出 Max 和 Ultra 两个版本,其中 Ultra 版本配备三颗图灵芯片,据何小鹏介绍,单颗图灵芯片有效算力等同于三颗英伟达 Orin X 或两颗特斯拉 FSD 芯片,且仍有优化空间。这使得小鹏 G7 有效算力超过 2200Tops,是行业算力的 3 至 28 倍,为 L3 级智能驾驶辅助提供充足动力,同时首次实现本地部署 VLA 大模型,推动汽车智能化升级。
图灵芯片的诞生,源于何小鹏对智能驾驶趋势的深刻洞察。随着大模型兴起,车端智驾对算力需求激增,公版芯片存在算力浪费问题。为此,小鹏汽车自 2020 年底组建芯片团队,历经 5 年研发、百亿元投入,克服架构设计失误等难题,于 2024 年实现图灵芯片流片成功。与通用芯片不同,图灵芯片聚焦有效算力,摒弃冗余设计,其独特架构使其在算力使用效率上形成核心竞争力,且能同时支持智能驾驶与座舱功能,打破行业内驾驶与座舱芯片分离的传统格局。
在小鹏 G7 上,图灵芯片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展现。两颗芯片支持智能驾驶,实现本地端 VLA 和 VLM 大模型搭载,让汽车从单纯执行驾驶指令的 “小脑”,进化为具备思考能力的 “大脑”;另一颗芯片搭配高通 8295 芯片,驱动智能座舱交互,使座舱有效 AI 算力达到行业旗舰车型的 26 倍。借助大算力与 VLM 模型,小鹏 G7 座舱可实现自然语言对话、多轮上下文理解,未来升级后还能脱离网络依赖、模仿家人声音,重塑人车交互体验。
小鹏 G7 的推出,承载着何小鹏冲击 25 万元级 SUV 市场的野心。该市场长期由特斯拉 Model Y 主导,今年 1 - 5 月 Model Y 在中国市场月均销量超 2 万辆。尽管自主品牌已发起 “围攻”,但尚未有车型能持续突破。小鹏 G7 凭借高性能算力与科技配置,以 23.58 万元的定价切入市场,预售 46 分钟订单破万。何小鹏认为,硬核科技是 G7 的核心竞争力,其算力优势拉高了行业 “天花板”。不过,以科技性能切入注重实用性的 SUV 市场,G7 仍需接受市场长期检验。
从更长远视角看,图灵芯片不仅是为车型赋能,更是何小鹏构建 AI 汽车时代护城河的关键。他规划图灵芯片未来可应用于 AI 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尽管芯片盈利需达到 100 万片销量的规模化目标,但对小鹏汽车而言,芯片研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被供应链束缚。同时,何小鹏强调科研强度对维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小鹏汽车今年约 45 亿元研发费用投向 AI 领域,总研发费用近 100 亿元,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46.7%。在高强度投入下,何小鹏对二季度财务数据及四季度盈利仍充满信心。
何小鹏主导的这场算力角逐,本质上是智能汽车行业从硬件堆砌向核心技术自研转型的缩影。在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变革的当下,掌握芯片等核心技术、通过资本运作整合资源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权威机构开设,为期 2 年,专为智能制造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打造,助力学员掌握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策略,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竞争中把握先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