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引人注目的股权冻结信息。其持有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价值18.06亿元的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长达三年。这一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业界激起千层浪,也让格力钛积重难返的财务困境再度暴露在聚光灯下。截至2024年6月,格力钛总负债已飙升至247.86亿元,半年净亏损高达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近乎触碰到100%的警戒线,一场严峻的危机已悄然笼罩。而这场危机的根源,要追溯到2016年董明珠力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之时,当时她满怀壮志布局的新能源棋局,如今正面临全面引爆的巨大风险。
“铁娘子”董明珠的新能源执念
格力钛的前身是珠海银隆新能源,2009年由魏银仓创立,专注于钛酸锂电池技术研发、新能源整车制造以及储能系统业务。2016年的格力股东大会,堪称董明珠职业生涯中极为罕见的“滑铁卢”时刻。当她提出斥资130亿收购银隆新能源的计划时,台下股东们纷纷投出反对票,质疑声此起彼伏。有人当场质问:“空调业务发展得如此良好,为何要贸然跨界造车?”更有小股东言辞激烈地表示:“这简直是拿全体股东的资金去填补一个未知的巨大黑洞!”
然而,董明珠何许人也?这位在空调行业披荆斩棘、闯出一片天地的“铁娘子”,怎会轻易被反对声击退。她坚信,新能源领域是打破格力增长瓶颈的关键突破口。股东大会否决收购计划后,董明珠毅然决然自掏腰包入股银隆,展现出惊人的魄力。不仅如此,她还成功拉上王健林、刘强东等商业大佬组局,当30亿真金白银投入银隆时,她在发布会上放出豪言:“我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之中。”
2021年那场司法拍卖,更像是董明珠对新能源执念的一次强烈宣言。彼时,格力电器以18.28亿的价格拍下银隆30.47%的股权,并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使其成为格力电器旗下的控股子公司。这一举措引发业内诸多议论,不少人认为,这哪里是单纯的企业收购行为,分明是董明珠借助格力的资本力量,来实现自己的造车梦想。但谁又能料到,这场被她视为格力“二次创业”的豪赌,仅仅四年之后,就陷入了18亿多股权遭冻结的尴尬与狼狈境地。
格力钛缘何成为“烫手山芋”
深入研究格力电器的财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格力钛负债高达247.86亿,净亏损19.05亿,沉重的财务负担如同大山一般,压得格力喘不过气来。然而,比这些冰冷数字更让人担忧的,是格力钛所依赖的钛酸锂技术路线在市场竞争中的全面溃败。
在业内人士眼中,钛酸锂电池犹如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它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堪称卓越,即便是在-5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循环寿命更是能达到惊人的3万次。但它的短板也极为致命,其能量密度仅为58 - 110Wh/kg,而同期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40Wh/kg。这一巨大差距就好比,别人的电池能够支撑电动车轻松行驶500公里,而格力钛的电池却只能让车行驶200公里。如此悬殊的续航能力对比,消费者自然会在购车时做出理性选择,这也导致格力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成本方面,格力钛同样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困境。同样容量的电池,钛酸锂的造价大约是磷酸铁锂的3倍左右。当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压缩到极致之时,格力钛却还在为每吨原料高昂的价格而发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不足,使得格力钛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根据2024年中报进行推测,格力钛上半年营收19.87亿,然而亏损却高达19亿。这意味着,每卖出1块钱的产品,格力钛就要亏损0.95元。如此经营状况,与其说是在做生意,倒不如说是在持续不断地烧钱。自2021年被格力电器控股以来,格力钛已累计亏损近50亿元,无疑成为了格力电器财务报表上最大的负担。
在管理层面,格力钛同样是一团乱麻。魏银仓留下的7.8亿关联交易侵占案,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悄然埋在格力钛的财务报表之中。董明珠曾在股东大会上罕见地吐槽,银隆原大股东“挖的坑实在太大”。但即便如此,吐槽过后,格力电器还不得不承担起填补这个大坑的重任。2023年底,格力电器以10.15亿元继续增持格力钛24.54%的股权,表面上看是力挽狂澜之举,实则更像是用一个新的“坑”去填补旧的“坑”,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回顾2016年董明珠力推收购之时,银隆新能源客车年销量曾达到6200辆,位居全国第三,成绩斐然。然而,由于技术路线固化以及管理混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到2024年,其销量已跌出行业前10,预估市场占有率不足3%。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如今的格力钛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处境艰难。
董明珠为何难以复制雷军的成功
如今的董明珠,就像一位在赌桌上输红了眼的玩家,面对格力钛的困境,试图寻找破局之道。格力钛提出了“双线策略”,即收缩汽车业务,转向储能和工程车领域,同时完善内控体系,狠抓回款工作。这或许是董明珠为格力钛找到的一条相对体面的退路,但248亿的巨额负债犹如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拖延一天,利息就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增加,给格力钛带来的压力也愈发沉重。
令人感慨的是,多年前雷军一句不经意的调侃,与董明珠定下的赌注,虽然董明珠赢得了赌局的胜利,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输掉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先机。当小米凭借首款量产车型SU7成功跻身新能源市场前列,雷军高调宣布的“人生最后一战”取得优异成绩时,格力却至今仍未能摆脱对空调业务的严重依赖,空调业务占营收比例接近78%。
分析二者的发展路径,雷军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浪潮。2010年,他果断押注智能手机领域,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机遇;2013年,布局IoT生态,提前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2021年,All in造车领域,再次精准卡位。雷军的每一步决策,都提前布局在增量市场,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反观董明珠,2015年追逐手机风口,2016年投身新能源风口,2020年又瞄准健康家电风口,然而,在跨界发展过程中,她始终秉持传统制造业思维,在创新业务的拓展上显得力不从心。例如,2015年格力做手机时,董明珠坚持开机画面必须是自己的照片,这一决策从市场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显得过于自我,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造车近10年后,如今不得不宣布仅聚焦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领域,给出的理由是“不跟家用车卷”,这无疑是在市场竞争中碰得头破血流后的无奈撤退。
曾经,董明珠凭借在制造业领域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但在如今复杂多变的跨界竞争战场上,她或许需要适当放下过去的骄傲与偏执,多一些对用户需求的敬畏之心,多一些创新思维,才能带领格力在新的领域找到突破困境的方向。
结语
当年董明珠组团30亿入股珠海银隆时,她个人举债投入高达23.4亿。据珠海银隆时任董事长孙国华爆料,其中18.5亿来自格力外围的供应商集资平台。如今,格力钛深陷泥潭,面临破产风险,董明珠9年前埋下的“雷”,已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留给董明珠解决问题的时间已然不多,因此,有网友猜测,“格力钛或许正是她赖在格力不肯退休的原因”。若此时选择离场,董明珠个人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而继续留在格力董事长之位,她则能够持续调用格力的资源为格力钛“输血”,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新能源棋局”。但这种做法究竟能否成功化解格力钛的危机,带领格力走出困境,仍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的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类似格力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战略落地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若决策失误或执行不力,很可能将企业拖入困境。如果您希望深入学习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并确保其有效落地,不妨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该课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AMP课程联合打造,旨在助力管理者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变革挑战。课程为期1年,通过系统学习,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能力,帮助其在复杂环境中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培育企业领军人才,找到应对挑战的有效之道。授课对象涵盖企业CEO/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产品线或事业部总裁、战略与规划部人员以及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