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红到闭店,欢牛蛋糕的“网红幻灭”折射新消费品牌系统性风险

品牌幻象破灭:从排队热捧到一夜关停

2025年6月15日,欢牛蛋糕屋发布《致消费者的告别公告》,称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及内部管理失误,决定终止运营。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消费者震惊——就在一周前,该品牌还在高调宣称要通过加盟模式在全国新开100家门店。这种前后反差暴露出品牌在战略决策与实际经营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回顾其发展历程,欢牛从一家3万元起步的小店,凭借差异化产品和社交传播迅速走红,并于2022年获得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然而,在进入规模化阶段后,未能同步构建稳定的产品体系、供应链能力与品牌信用基础,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债务缠身的困局。

资本催熟下的管理短板:扩张冲动压倒理性判断

欢牛品牌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资本推动,但其后续发展却未能有效匹配资本预期。据公开资料,欢牛曾以降低加盟门槛(原价8.8万降至2万)吸引合作方,试图通过规模扩张缓解资金压力。然而,这种“以速度换空间”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对品牌资产的透支。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加盟商透露,核心产品的利润结构已发生扭曲,售价178元的6寸蛋糕成本低至40元左右,反映出品牌在质量控制与用户体验上的让步。当品牌价值被简化为流量获取工具时,其长期生存的基础也随之瓦解。

信任危机爆发:消费者储值难退成导火索

此次闭店风波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消费者储值余额的处理。尽管品牌方承诺将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处置方案,但此前法人代表徐浩已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执行标的达120.47万元。这不仅加剧公众对其偿付能力的质疑,也让品牌声誉进一步受损。

从市场反应来看,不少消费者表示难以接受,“从排队抢购到闭店跑路”的强烈对比,使品牌口碑迅速滑坡。这也提醒所有新消费企业:一旦用户信任受损,修复难度远高于初期建立。

反思与启示:新消费品牌如何穿越周期?

欢牛蛋糕屋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多个“网红品牌”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缩影。其兴衰轨迹揭示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流量红利驱动下,品牌容易忽视组织能力建设与战略定力培养,导致在外部环境变化或竞争加剧时无力应对。

行业分析指出,真正具备生命力的新消费品牌必须实现三重跨越:一是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二是从短期增长转向长期主义,三是从创始人主导转向系统化管理。只有建立起清晰的战略路径、稳定的组织架构与高效的执行机制,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持续成长。

对于希望提升战略执行力、强化组织韧性、实现稳健发展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高端平台。课程围绕中国复杂市场环境设计,助力企业管理者掌握战略制定与执行的核心方法,提升应对变革与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品牌建设不再只是流量游戏,更是系统工程。唯有将战略思维贯穿于品牌、产品、组织与资本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