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新通道:银行理财、保险资管“打新”规则优化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修订决定,旨在进一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其中,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方面的政策待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变革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3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随后,沪深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优化发行承销制度的安排,从操作执行层面对新规进行了细化。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落实《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给予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

在规则修订之前,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参与新股申购时,往往受到诸多限制,难以与公募基金平等竞争。而此次修订后,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被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范围,与公募基金享受同等政策待遇。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将不再需要通过其他渠道间接参与新股申购,而是可以直接参与新股网下发行,从而有机会为投资者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和价值。

此外,在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方面,新规也进行了优化。理财公司、保险公司以其管理的2只以上产品认购的,均可视为一个发行对象,这一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定增发行对象数量认定安排,降低了参与门槛,有助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此次规则优化调整,不仅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也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是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构成,此次制度改革有利于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股票发行,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同时,这也将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促进“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订还涉及到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新股发行的网下配售及限售安排。新规按照不同发行规模细化了未盈利企业网下限售比例安排,并引入了约定限售方式,对网下发行证券设定不同档位的限售比例或限售期。这一调整旨在激发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定价能力,鼓励更多“看得准、拿得住”的专业机构在新股发行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科创板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打新”规则的优化调整,将有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涌入资本市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也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这也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资本市场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综上所述,此次银行理财、保险资管“打新”规则的优化调整,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新的通道和机遇,也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和市场的推动下,将有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涌入资本市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