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联合推动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式建立并快速推进。这一机制的出台,不仅标志着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普惠金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作为与新担当。
一、机制建立背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虽已达到32.6万亿元,但新时期、新阶段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仍呈现出新特点,如缺乏合格抵押物、经营状况下滑导致融资难度加大,以及银行利息之外的其他融资费用相对较高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针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提出新举措,采取新打法,解决新矛盾,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将金融活水不断引向小微企业。
二、机制运作:供需两端发力,实现精准对接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核心在于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当。该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大摸底、大梳理、大对接,全面了解掌握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为银行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效提供了难得机遇。
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积极响应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要求,自上而下组建了由各级行长挂帅的四级工作专班,加强组织推动;同时,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小微e贷”“惠农e贷”“商户e贷”等数字化特色产品,精准、快速匹配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对“推荐清单”内的小微企业,优先使用线上信贷产品对接;对线下信贷业务,建立“绿色审批”通道,优化办贷流程,提升办贷效率。
三、机制成效: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实施,不仅有效破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还促进了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通过该机制,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信用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打击非法融资中介等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态。
数据显示,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农业银行积极对接各级政府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送的各类清单,累计为10万户小微企业授信1809亿元,已发放贷款880亿元。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方面的显著成效。
四、展望未来:政银企协同推进,共绘普惠金融新篇章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建立与推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关键着力点。未来,随着该机制的持续深化与完善,相信将有更多低成本信贷资金更快、更准地流向小微企业,充分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同时,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也应继续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融资环境、加强风险防控等措施,共同推动普惠金融事业迈上新台阶,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建立与推进,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路径。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银企的共同努力下,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小微企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