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锚定硬科技:科技企业上市潮激活创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5-11-28

11月的资本市场,科技属性持续跃升。“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以114.28元发行价开启申购,易思维科创板过会、沐曦集成获批注册,港交所也迎来均胜电子登陆及卡诺普机器人等企业递表——一批聚焦硬核科技的企业正加速穿透资本屏障。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025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贡献64只新股,募资超562亿元,占全年IPO募资总额的62%。这场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的上市热潮,不仅是科技企业的融资盛宴,更是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上市梯队成型:A股港股构建科技融资双枢纽

A股市场已形成层次分明的科技企业上市通道,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创业板“三创四新”标准与北交所“专精特新”导向形成互补。从产业分布看,年内新上市科技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38%,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分别占22%和19%,生物产业占比15%,精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影石创新凭借全景相机技术突破全球市场,2024年营收达28.6亿元,同比增长41%,其登陆创业板后募资1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研发投入占比从12%提升至18%;思看科技的3D扫描设备打破国外垄断,上市后产业链配套企业数量增长3倍,形成“核心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产业集群。

港股市场正成为科技企业国际化融资的重要支点。11月6日登陆港交所的均胜电子,通过H股融资32亿港元用于智能驾驶系统研发,其海外订单占比从45%提升至60%;11月17日至20日,卡诺普机器人、诺比侃AI等3家企业密集递表,借助港股“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制度优势,寻求全球资本支持。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特专科技企业在港IPO募资占比达35%,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科企专线”推出后,科技企业上市筹备周期平均缩短25%。

未上市科技龙头的筹备进程同样提速。宇树科技7月启动上市辅导,11月已进入验收阶段,中信证券辅导报告显示,其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电动两轮车核心技术研发,该企业2024年营收19.8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2%。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处于上市辅导阶段的科技企业达32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超五成。

政策赋能:从“利润导向”到“技术导向”的制度革新

科技企业上市热潮的背后,是政策体系对“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轻资产”特性的精准适配。中央层面,证监会先后出台《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的八条措施》(证监发〔2025〕18号),将上市评价指标从“净利润、营收规模”转向“研发投入占比、核心技术专利数”,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以来,科创板未盈利上市企业占比从8%提升至23%,研发投入平均占比达19%,较此前提高7个百分点。

港股的制度创新同样精准发力。2025年5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企业提供上市前规则解读与保密申报通道,截至11月已有18家企业通过该通道完成筹备,上市申请通过率提升至82%,较传统通道提高30个百分点。地方层面的政策配套更趋细化,浙江省科技厅《科技金融赋能创新浙江建设的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增科技领域上市企业占比超80%”,并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企业给予上市辅导补贴,单家企业最高补贴500万元。

政策传导已形成闭环:证监会的上市标准优化降低准入门槛,交易所的专项服务提升上市效率,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降低筹备成本。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科技企业IPO融资成本平均下降18%,上市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上市动力。

多专家视角:解码上市热潮的深层经济逻辑

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专家核心观点:上市潮是产业周期迭代与战略适配的共振科技企业密集上市并非偶然,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与资本市场功能升级的产业周期共振。从企业史规律看,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批通过资本加速成长的龙头企业,正如互联网时代的腾讯、阿里,当前AI、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正推动摩尔线程、宇树科技等企业进入“技术迭代-资本加持-规模扩张”的快车道。浙江省“80%新增上市企业来自科技领域”的目标,本质是让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同频,参考宁德时代2018年上市后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链营收增长5倍的案例,科技龙头的上市将形成“核心企业研发突破-配套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升级”的良性循环。观点依据:全球科技产业周期数据、宁德时代产业链带动效应报告、浙江省科技金融政策文件。

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政策传导机制优化激活资本服务效能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直接体现。证监会《十六项措施》通过“放宽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简化专利披露要求”等具体举措,打通了政策支持到企业上市的“最后一公里”,这与国发〔2020〕8号文对集成电路企业的税收优惠形成政策协同。工信部监测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科技企业获得股权融资的比例从32%提升至57%,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23个基点,这种“政策引导-资本跟进-技术转化”的传导链条,有效破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则进一步强化传导效果,浙江单家企业500万元的上市辅导补贴,使当地科技企业上市意愿提升40%。观点依据:证监会证监发〔2025〕18号文件、工信部融资成本监测数据、国发〔2020〕8号政策实施成效。

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视角专家核心观点:国际估值锚差异凸显硬科技稀缺性溢价从全球资本视角看,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本质是硬科技资产稀缺性带来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当前美股科技板块平均市盈率达42倍,港股特专科技企业平均市销率18倍,而A股科创板平均市盈率35倍,这种估值差异吸引全球资本布局中国硬科技资产。摩尔线程122.5倍的发行市销率,看似高于行业均值,但对比英伟达巅峰时期150倍的市销率,反映出市场对国产GPU替代价值的定价。港股“科企专线”的保密申报机制,借鉴了纳斯达克“秘密提交”制度,使企业能在技术迭代关键期规避信息披露风险,这种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大了中国科技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观点依据:全球主要市场科技企业估值数据、摩尔线程IPO询价记录、港交所“科企专线”制度文件。

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视角专家核心观点:上市潮契合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需求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科技企业上市潮正是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的战略选择。据测算,每1元科技企业IPO募资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3.2元投资,2025年562亿元的科技企业募资将间接拉动超1800亿元产业投资。从趋势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是硬科技企业,其上市融资后研发投入的提升,将直接推动AI、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宇树科技拟将募资的60%用于智能控制系统研发,预计可使产品响应速度提升50%。这种“资本赋能技术-技术驱动产业-产业支撑经济”的逻辑,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观点依据:科技企业募资带动效应测算报告、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数据、宇树科技上市募资用途公告。

生态共振:资本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结合多专家视角的分析逻辑不难发现,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并非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资本、政策、产业三方共振的结果。资本市场通过制度创新降低科技企业准入门槛,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优化提供保障,产业通过技术突破创造价值,三者共同构建起“创新-融资-再创新”的生态闭环。

对科技企业而言,上市不仅意味着资金补充,更意味着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品牌价值的提升。影石创新上市后,海外经销商数量从200家增至500家,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3个百分点;均胜电子登陆港股后,获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的覆盖,海外订单毛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对资本市场而言,科技企业的涌入优化了上市公司结构,科创板科技属性企业占比已达9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科企专线”“科创板改革”等政策的深化,预计2026年科技企业IPO数量将突破120家,募资规模超800亿元。当资本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非“逐利工具”,科技企业的上市热潮将持续激活创新生态,为经济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AI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