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第一股估值迷思:摩尔线程537亿市值背后的博弈

发布日期:2025-11-27

114.28元的发行价定格在科创板交易系统,摩尔线程以537亿元市值加冕“2025年最贵新股”,同时将“国产GPU第一股”的标签牢牢钉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286家机构参与询价的热烈场景,与近60亿元的累计亏损形成强烈反差,122.5倍的发行市销率更让市场陷入分歧:这份承载着国产替代期待的估值,究竟是资本对未来的理性押注,还是情绪驱动下的价值透支?

闪电上市的“中国版英伟达”:基因与成长悖论

摩尔线程的上市之路堪称科创板效率标杆。2025年6月30日IPO申请获受理,9月26日成功过会,10月30日获准注册,全程仅122天,较科创板平均审核周期缩短40%以上,这一速度本身就折射出监管层对硬科技企业的政策倾斜。支撑这份效率的,是其背后深厚的行业基因——创始人张建中拥有14年英伟达从业经历,曾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核心团队成员中80%来自英伟达、AMD等国际芯片巨头,技术储备直击行业痛点。

成立四年间,摩尔线程完成了四代GPU架构的快速迭代:2021年推出初代“苏堤”架构实现技术破冰,2023年“西溪”架构突破图形渲染瓶颈,2024年第四代“平湖”架构将AI算力提升3倍,形成覆盖AI计算、图形渲染、科学计算的“云-边-端”全栈产品矩阵。这种迭代速度在国内同行业中实属罕见,也直接转化为营收增长动能——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0.46亿元跃升至4.38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以7.85亿元营收实现182%的同比增幅。

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持续的亏损压力。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8.94亿元、-17.03亿元、-16.18亿元、-7.24亿元,累计亏损达59.39亿元。截至2025年9月末,46.2亿元的研发投入占累计营收的比例超80%,这种“重研发、轻盈利”的特征,既是芯片行业的共性,也为其估值争议埋下伏笔。

机遇与围剿:国产GPU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摩尔线程的估值逻辑,首先植根于GPU赛道的爆发式需求。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GPU作为核心算力载体,占比超65%。在“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推动下,国内智算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期,仅2025年上半年就新增智算集群23个,带来超500万颗GPU的增量需求。更关键的是,自主可控政策导向下,政府、国企及关键行业对国产GPU的采购需求年均增速达120%,为摩尔线程提供了确定性市场空间。

但赛道红利早已引发激烈竞逐。国际市场上,英伟达以84%的全球市占率形成垄断,其最新H200芯片单卡算力达32PetaFLOPS,较摩尔线程旗舰产品MTT S40高出4倍;AMD也计划于2025年末对全线GPU产品提价10%,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国内赛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11月13日沐曦股份获科创板注册批文,其2024年营收达7.43亿元,增速4074.52%,旗舰产品已实现2.5万颗销量;壁仞科技完成D轮融资,估值突破800亿元;燧原则在金融、能源领域实现批量部署。对比之下,摩尔线程不足1%的国内市占率,凸显其“龙头”地位的脆弱性。

多维度专家视角:解码估值争议的核心逻辑

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技术迭代与战略适配支撑长期价值摩尔线程的估值本质是对国产GPU产业周期迭代的预判,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当前盈利,而在于技术路线与国家战略的高度适配。芯片产业的规律显示,龙头企业往往需要5-8年的技术积累期,英伟达从成立到盈利耗时7年,累计亏损超12亿美元,而摩尔线程四年内完成四代架构迭代,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明确对先进工艺企业给予十年免税,这种政策托底为摩尔线程的长期研发提供了保障。参考杭州“润苗计划”培育科技企业的经验,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有望让其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完成“从1到N”的跨越。观点依据:芯片产业发展周期数据、国发〔2020〕8号政策文件、英伟达发展历程。

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视角专家核心观点:稀缺性溢价与国际估值锚的错位122.5倍的市销率需放在全球资本语境下审视,其本质是国产GPU赛道稀缺性带来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当前美股AI芯片企业平均市销率达85倍,英伟达巅峰时期市销率曾突破150倍,而港股半导体板块平均市销率仅6.42倍,这种估值差异源于市场对技术稀缺性的定价逻辑不同。摩尔线程作为A股首家纯GPU标的,填补了国产算力芯片的估值空白,286家机构抢购的背后,是对“硬科技+国产替代”双重主题的资产配置需求。从风险对冲角度看,其“小额分散投资+政策托底”的属性,也为机构提供了对抗市场波动的配置工具。观点依据:全球主要市场半导体企业估值数据、摩尔线程IPO询价记录。

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典型样本摩尔线程的快速上市与高估值,是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直接体现。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发〔2020〕8号政策实施以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融资成本下降2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75%,这些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估值支撑。2025年“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后,地方政府已出台超30项配套政策,明确国产GPU采购占比不低于30%,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形成了清晰的政策传导链条。与传统补贴不同,资本市场的估值认可更能激发社会资本投入,预计摩尔线程上市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融资超200亿元。观点依据:工信部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实施成效数据、地方国产GPU采购政策。

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视角专家核心观点: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的战略押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GPU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据测算,每1元GPU产业投入将带动10元数字经济产出,2025年国内GPU市场缺口达300万颗,这种供需失衡为摩尔线程提供了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从竞争格局看,国内GPU企业尚未形成绝对龙头,摩尔线程凭借先发上市优势,有望通过资本运作整合技术资源,复制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成长路径。但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全球GPU架构每18个月更新一次,其研发投入强度若低于营收的40%,将可能丧失技术竞争力。观点依据:数字经济投入产出测算数据、全球GPU技术迭代周期报告。

A股市值与投资价值视角专家核心观点:优质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需理性审视A股估值体系看,摩尔线程的估值需区分“短期情绪溢价”与“长期价值中枢”。当前其122.5倍市销率虽高于行业均值,但考虑到AI芯片赛道35%的年复合增长率,动态估值将随营收增长逐步消化。参考科创板硬科技企业估值规律,未盈利企业的估值核心看“营收增速/研发投入比”,摩尔线程该指标达4.0,高于行业平均2.8的水平,具备优质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但短期需警惕估值回调风险,当市场情绪降温后,估值大概率向50-80倍市销率的合理区间回归,投资者需关注其2026年量产计划的落地情况。观点依据: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估值模型、摩尔线程财务指标与行业对比数据。

估值终局:在稀缺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寻找平衡

结合多专家视角的分析逻辑不难发现,摩尔线程的537亿市值,本质是资本在国产替代稀缺性与技术商业化不确定性之间的权衡。其估值既包含对政策红利、赛道机遇的理性判断,也存在短期情绪驱动的溢价成分,不能简单用“贵”或“不贵”来定义。

资本市场对摩尔线程的追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了国产GPU的估值标杆,为后续沐曦、壁仞等企业上市提供了定价参考,推动形成“研发-融资-量产-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对投资者而言,参与这类硬科技企业投资,需摒弃短期投机思维,以5-8年的产业周期视角评估其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力。

GPU成为数字经济的“通用算力货币”,国产替代的浪潮不会因单一企业的估值波动而停滞。摩尔线程的上市,只是国产GPU产业发展的一个起点,其最终价值将由技术突破能力、市场拓展速度与盈利兑现水平共同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AI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