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30 日,杉杉股份的一则公告打破资本市场沉寂:控股股东杉杉集团及其子公司与任元林旗下新扬子商贸、TCL 科技产投等组成的联合体签署重整投资协议。若方案落地,72 岁的 “船王” 任元林将以 32.84 亿元投资,成为这家市值曾超 350 亿元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场横跨造船与新能源、显示两大赛道的跨界整合,不仅终结了持续两年的 “豪门恩怨”,更折射出产业转型期资本与实体的深度博弈。
时间线拉回 2023 年 2 月,杉杉股份创始人郑永刚突发离世且未留遗嘱,其子郑驹与继母周婷的控制权争夺随即展开。2024 年 11 月周婷当选董事长时,外界以为纷争尘埃落定,却未料控股股东的债务危机已埋下变局伏笔。截至 2025 年 1 月 15 日,杉杉集团合并口径有息负债达 126.21 亿元,其中 120.37 亿元为一年内到期短期债务,债务违约压力最终触发司法重整。
重整方案的设计堪称资本运作的典型样本。投资方通过 “直接收购 + 服务信托合伙企业收购 + 表决权委托” 三重架构,以 32.84 亿元锁定 23.36% 股权的控制权。即便十一假期后股价两日内下跌 11.76% 至 315.6 亿元市值,这一投资仍实现 “以小博大” 的效果。值得关注的是,联合体中 TCL 科技产投的入局直指供应链安全 —— 杉杉股份作为其偏光片核心供应商,2024 年相关业务营收占比超 50%,而任元林旗下扬子江船业 2025 年 2 月启动的 100 亿元 LNG 清洁能源项目,与杉杉锂电负极业务形成天然协同。
从产业周期迭代视角看,杉杉股份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横跨新能源与显示两大赛道的龙头地位,这与任元林的新能源布局形成战略适配。这家 1996 年上市的 “服装第一股”,历经两次成功跨界,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双主业格局:2024 年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销量同比增长 28.44%,高能量密度 6C 超充产品已供应头部客户;大尺寸偏光片出货面积份额达 33%,LCD 电视与显示器用产品市占率均居全球首位。这种 “技术壁垒 + 规模效应” 的组合,正是产业转型期稀缺的优质资产。任元林的 LNG 项目与锂电产业链的衔接,本质是传统制造业龙头向新能源领域延伸的精准布局,类似此前 TCL 收购偏光片业务的产业整合逻辑。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产业经济年报》中的研究数据。
此次重整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金融工具组合实现风险对冲与控制权溢价。“直接收购 + 合伙企业 + 表决权委托” 的三层架构,既分散了 32.84 亿元投资的风险,又通过表决权委托锁定控制权,这种模式在国际困境企业重组中较为常见 ——2025 年招商创科收购人福医药时,便通过 “直接持股 + 有限合伙 + 信托计划” 控制 23.70% 股权。从资本效率看,33 亿元撬动 300 亿市值的关键,在于重整资产的债务折价与控制权集中带来的流动性溢价。对比国际市场,同类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控制权溢价通常在 15%-20%,而杉杉股份的重整溢价仅约 10%,显著低于市场均值,这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了空间。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杉杉股份所处的两大行业正迎来供需格局的边际改善,这构成投资的周期基础。负极材料领域,2025 年一季度国内价格环比上涨 2000-3000 元 / 吨,行业供需边际改善,叠加下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储能需求增长,全年需求预计增长 24%;偏光片领域,Omdia 预测 2025 年 9 英寸以上大尺寸 OLED 出货量将同比增长 32.7%,85 英寸及以上显示产品出货量增速达 34%,杉杉股份已实现 OLED 电视用产品稳定出货,车载偏光片业务完成收购整合。但需警惕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国内偏光片企业产能扩张导致 2024 年产品价格承压,杉杉该业务毛利率从 2021 年的 24.59% 降至 10.06%,如何通过技术升级修复盈利水平,将是新管理层的核心命题。该观点基于其发布的《2025 显示与新能源材料行业研究报告》。
从财务数据看,杉杉股份的核心矛盾在于重资产运营与流动性紧张的错配。2025 年上半年,公司货币资金较上年同期缩水 50% 至 28.22 亿元,而短期债务与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达 90.58 亿元,流动比率预计不足 0.5,显著低于制造业平均 1.2 的安全线。双主业的重资产特性加剧了资金压力:2024 年研发投入达 10.37 亿元,云南、四川一体化产能及芬兰海外基地建设仍需持续资本开支。尽管 2025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079.59%,但基数仅为 2024 年同期的 1757 万元,较 2023 年同期 10.13 亿元仍有巨大差距,业绩修复的可持续性存疑。参考重资产企业的融资经验,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等方式优化资产负债表,或成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关键路径。该观点来自其在《财经》杂志的财务分析专栏文章。
结合多位专家的分析逻辑不难发现,任元林入主后的杉杉股份将面临三重核心挑战。在公司治理层面,管理层 “换血” 概率较高 —— 参考人福医药控制权变更后原核心高管集体辞职的案例,杉杉股份此前的家族治理模式难以适应规模化产业运营,引入具备产业与资本经验的职业管理团队,将是修复市场信心的关键。
在产业整合层面,战略协同的落地效率决定价值上限。任元林的 LNG 清洁能源项目与锂电负极业务的技术衔接、TCL 供应链资源对偏光片业务的支撑,需在 12-18 个月内形成实质进展,否则可能陷入 “资源错配” 的困境。
在财务优化层面,32.84 亿元重整资金仅能部分缓解流动性压力,需通过债务展期、资产处置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杠杆。参考河化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后通过资产注入改善盈利的路径,杉杉股份或可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高附加值的快充负极与 OLED 偏光片业务。
2025 年 10 月 10 日,杉杉股份市值收于 315.6 亿元,较重整公告前下跌 11.76%,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整合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 72 岁的任元林而言,这场跨界操盘既是传统制造业龙头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尝试,也是对其产业整合能力的终极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