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9 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迎来发布五周年节点。五年来,监管层以《意见》为核心纲领,构建起覆盖公司治理、市场进出、监管执法的立体化制度体系,推动 A 股市场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优先” 转型。截至 2025 年 9 月底,沪深北三市上市公司总数达 5444 家,较《意见》出台前增长 34.22%;总市值突破 106.03 万亿元,增幅 46.92%,其中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 25%,显著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场结构优化成效凸显。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 “基石工程”。《意见》实施五年来,监管层通过修订法规、改革关键制度、强化主体责任,推动上市公司运作从 “形式规范” 向 “实质有效” 跨越。
2023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独立董事 “监督、制衡、专业咨询” 三重职能定位;同年 8 月,证监会配套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细化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履职保障与责任追究机制,解决此前独立董事 “花瓶化”“不敢监督” 等问题。2023 年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的义务责任,明确 “关键少数” 对公司违规行为的连带赔偿责任;2025 年 3 月,证监会同步修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股东会规则》,将新公司法要求转化为具体监管标准,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章程中明确中小股东类别表决机制、关联交易回避程序等内容。
在减持监管领域,2024 年 5 月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创新性将大股东减持规模与公司股价破发、破净及分红比例挂钩 —— 当公司股价低于发行价或每股净资产时,大股东减持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 1%;近三年累计分红低于年均净利润 30% 的,减持规模进一步受限,从机制上遏制 “清仓式减持”“绕道减持” 等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
侧重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的专家指出,从产业周期迭代视角看,五年来上市公司治理改革呈现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的特征。以某新能源龙头企业为例,其 2024 年修订的公司章程中,首次引入独立董事对研发投入的专项监督条款,要求独立董事每季度核查研发费用真实性与投向合理性,推动该公司当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8%,核心技术专利数量提升 35%,印证了治理机制优化对企业战略适配的支撑作用。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白皮书》中的案例研究数据。
·
·
注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的专家表示,从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角度观察,新公司法与独董制度改革形成 “1+1>2” 的政策协同效应。据其团队测算,2024 年 A 股上市公司因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导致的损失金额较 2020 年下降 62%,其中实施独董制度改革的公司违规发生率较未实施公司低 40 个百分点,表明制度约束已有效转化为企业合规经营的内生动力。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
·
聚焦 A 股市场估值与投资价值的专家认为,治理透明度提升直接推动 A 股优质资产估值重塑。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中,治理评级为 A 级的公司平均市盈率较 B 级公司高 15 个百分点,股息率稳定在 3.2% 以上,显著高于同期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印证了 “治理溢价” 已成为市场定价的重要因子,优质资产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该观点基于其对 2019-2025 年 A 股上市公司治理与估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意见》实施五年来,监管层通过完善发行上市制度、深化退市改革、激活并购重组市场,构建起 “能进能出、优胜劣汰” 的市场生态,推动上市公司结构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倾斜。
伴随注册制改革从科创板试点向全市场推广,监管层出台 “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北交所差异化制度安排” 等政策,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 —— 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红筹架构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将北交所上市企业 “最近一年净利润” 要求调整为 “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 1500 万元”,增强制度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数据显示,2021-2025 年 9 月,A 股新上市企业中科技类企业占比达 92%,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企业占比超 60%;截至 2025 年 9 月底,A 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 53%,较《意见》出台前提升 21 个百分点,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2021 年、2024 年两轮退市制度改革先后将 “财务类退市指标” 由单一净利润指标调整为 “净利润 + 营收” 组合指标、引入 “市值退市”“规范类退市” 等多元标准,同时简化退市流程,将退市整理期从 30 个交易日缩短至 15 个交易日。2021-2025 年 9 月,A 股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 178 家,较 2021 年前二十年强制退市总量增长 210%,其中因 “连续 20 个交易日市值低于 3 亿元” 退市的公司占比达 35%,因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触发退市的公司占比 28%。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坚持 “退市不免责” 原则,2024 年对 12 家已退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启动追责程序,追偿金额合计 42 亿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024 年 5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的若干措施》(简称 “并购六条”),取消 “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得跨界并购” 限制、简化小额并购重组审核流程、允许上市公司以 “发行股份 + 定向可转债” 方式支付交易对价,激发市场并购活力。2024 年 5 月 - 2025 年 9 月,A 股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方案 2103 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 234 单,涉及交易金额合计 1.8 万亿元,较 “并购六条” 出台前同期增长 45%。从行业分布看,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并购交易占比达 58%,例如某半导体企业通过并购上游材料公司,实现核心材料自给率从 30% 提升至 75%,生产成本下降 18%,凸显并购重组对产业补链强链的支撑作用。
·
聚焦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的专家从国际对比视角分析指出,当前 A 股退市率已提升至 1.2%,接近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1.5% 的退市率水平,但资本流动性溢价仍有提升空间。对比 2024 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A 股科技板块日均换手率为 2.3%,低于纳斯达克市场 4.5% 的水平,建议进一步优化做市商制度、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提升科技板块流动性,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该观点基于其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流动性与估值关系的研究报告。
·
·
侧重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的专家表示,从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特征看,当前 A 股 “科技企业上市 - 并购整合 - 退市出清” 的闭环已初步形成,这一机制与中国经济向 “新质生产力” 转型的方向高度契合。据其团队预测,2025-2030 年,A 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将突破 65%,研发投入占比将提升至 3.5% 以上,逐步接近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水平。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产业经济峰会上的主题演讲。
·
·
擅长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专家通过数据对比指出,2024 年 A 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 1.6 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 62%,其中科创板公司研发强度达 11.78%,较《意见》出台前提升 4.2 个百分点,高于美国标普 500 指数成分股平均研发强度 3.5 个百分点,表明 A 股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 “主力军”。该观点基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 2024 年年度数据。
·
《意见》实施五年来,监管层以 “零容忍” 态度打击证券违法犯罪,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部门协同、提升违法成本,构建起 “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 的监管体系。
2024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明确财政、税务、公安、司法等 12 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 “财务造假线索共享、联合核查、协同追责” 机制。2024-2025 年 6 月,证监会对 130 名财务造假责任人员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其中 10 年以上禁入人员占比达 42%;同时,建立 “第三方配合造假” 追责机制,将 28 家协助上市公司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移交财政部门、司法机关处理,其中 8 家机构被吊销执业资格,156 名从业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监管层将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纳入 “常态化监管清单”,2024 年对 35 起资金占用案件立案调查,涉及金额合计 120 亿元;通过 “监管约谈 + 现场检查 + 责令整改” 组合措施,2024 年 5 月 - 2025 年 9 月,推动 8 家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完成资金占用清收,清收金额 80 亿元,清收率达 100%。此外,交易所建立 “资金占用预警系统”,对上市公司 “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等科目异动实施实时监控,2024 年累计发出预警提示函 320 份,提前防范资金占用风险。
2025 年 3 月,证监会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 “证券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监管部门应当在立案后 30 日内移送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对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可以裁定责令违规主体先行赔付” 等条款,打通 “行政追责 - 民事赔偿 - 刑事处罚” 全链条。2025 年 1-9 月,A 股已审结证券民事赔偿案件 48 起,判决赔偿金额合计 36 亿元,其中 32 名财务造假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50%,违法成本显著提升。
·
聚焦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防控的专家表示,从金融风险防范角度看,当前证券违法成本仍需进一步提升。对比中美证券监管处罚力度,2024 年 A 股对财务造假案件的平均罚款金额为 5600 万元,仅为美国 SEC 对同类案件平均罚款金额的 12%,建议进一步提高行政罚款上限、扩大 “集体诉讼” 适用范围,形成 “天价处罚” 震慑效应。该观点基于其对中美证券监管处罚力度的对比分析报告。
·
·
擅长产业经济与企业案例研究的专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监管 “零容忍” 已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约束。以某曾经存在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为例,其 2024 年被处罚后,股价累计下跌 75%,控股股东股权被司法拍卖,最终被实施破产重整,这一案例对其他上市公司形成强烈警示,推动行业合规意识整体提升。该观点基于其对 20 家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后续经营状况的跟踪研究。
·
《意见》实施五年来,A 股市场在公司治理、市场结构、监管效能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上市公司治理从 “形式合规” 转向 “实质有效”,科技企业成为市场中坚力量,“优胜劣汰” 市场机制基本形成,监管 “零容忍” 氛围全面建立。从数据维度看,2025 年上半年 A 股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 8.2%,较《意见》出台前提升 1.5 个百分点;现金分红金额达 1.2 万亿元,较 2020 年同期增长 58%;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提升至 2.33%,较 2020 年提升 0.6 个百分点,“质量提升” 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效益与投资价值。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条例》等法规的落地,A 股市场将进一步向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方向迈进。正如多位专家共识所示,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强化市场约束、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才能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