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24 日,被市场简称为 “并购六条” 的并购重组支持政策正式发布,这一政策犹如一剂强心针,为中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领域注入全新活力,引发市场参与主体的广泛响应,一系列结构性变化随之显现,并购市场新生态的轮廓正逐步清晰。从披露并购重组事项的公司数量突破历史高位,到组合支付方式的创新与审核效率的提升,再到传统行业跨界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积极性高涨,以及国有资本在并购市场中作用的凸显,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并购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并购重组数量上得到直接体现。Wind 数据显示,以首次披露日期为统计口径,“并购六条” 发布之后,A 股市场共计有 2800 余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相关事项,涉及具体交易事件超 4760 单,两项数据均创下近 3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市场参与并购重组的热情可见一斑。
在 2025 年 9 月 22 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进一步披露,“并购六条” 实施以来,资本市场已累计披露 230 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上市公司开展产业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某聚焦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的知名专家指出,“并购六条” 的落地实现了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通过降低并购重组交易成本、简化审核流程等方式,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并购意愿,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购重组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工具,能够加速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资本市场政策效应研究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报告显示,政策发布后,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 45%,产业链整合效率显著提升。
某专注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则从产业周期迭代视角分析,当前部分行业正处于从成熟向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并购重组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战略扩张的重要途径。以制造业为例,2024 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核心技术、拓展市场渠道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 60%,企业战略适配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该观点源自其对近 5 年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跟踪研究,相关成果已收录于《中国企业并购史(2020-2024)》。
“并购六条” 的实施不仅带动并购重组数量增长,更推动交易模式的创新与审核流程的优化,为并购交易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从支付方式来看,尽管现金仍为并购重组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但组合支付方式的占比已呈现明显上升趋势。Wind 数据显示,“并购六条” 发布后,采用现金支付的并购重组事件数量占比下降至 88.54%,而采用股权 + 现金、股权 + 现金 + 可转换债券 / 可交换债券等组合支付方式的交易占比大幅超越过去 2 年水平。这种支付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减轻了收购方的现金压力,更通过股权绑定实现收购方与标的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共享,降低交易后的整合风险。
审核效率的提升则进一步缩短了并购重组交易周期。以并购重组完成日与首次披露日期的间隔天数计算,“并购六条” 实施后,涉及竞买方、竞卖方、目标方及其他参与角色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从首次披露到完成的平均耗时约为 2 个月,较政策发布前明显缩短;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审核周期也实现大幅压缩,为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完成资源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某聚焦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的知名专家从国际对比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并购重组支付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组合支付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利用资本流动性溢价,提升并购交易的灵活性与可行性。对比美股市场数据,其组合支付方式占比长期维持在 40% 以上,而我国当前这一比例虽有提升,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金融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并购支付体系将更加完善。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演讲中还提及,金融工具风险对冲机制的完善,将为组合支付方式的推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某关注 A 股市场估值与投资价值的知名专家则表示,审核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减少市场波动对交易的影响,进而提升优质资产的配置效率。从历史数据来看,审核周期每缩短 10 天,并购重组项目的成功率可提升 3-5 个百分点,这对于确认市场估值底部区域、凸显优质资产长期配置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该观点基于其对 2019-2024 年 A 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审核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证券市场导报》发表。
“并购六条” 明确提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产业整合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这一导向正推动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加速跨界并购,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以突破自身行业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增长动能。
Wind 数据显示,以并购标的所属行业为统计维度,2024 年 9 月 24 日以来,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并购事件数量同比大幅增加,其中属于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事件数量同比增幅超过 2 倍,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在这一趋势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狮头股份的并购案例颇具代表性,该公司拟定增收购利珀科技 97.4399% 股权,交易标的利珀科技专注于机器视觉核心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与销售,此次交易价值超过 6.5 亿元,狮头股份通过此次跨界并购,成功切入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过,跨界并购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并购专业咨询机构普利康途合伙人罗辑指出,从监管历史来看,跨界并购呈现 “拧水龙头式” 的动态管理特征,虽能为企业带来增长想象空间、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也暗藏跨行业经营、人才短缺、公司治理等多重风险。从保护中小投资者角度出发,监管重点应聚焦于信息披露与问询环节,深入核查交易背后的产业逻辑、商业逻辑与治理逻辑是否扎实,确保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某侧重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分析的知名专家表示,当前传统行业跨界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这一趋势与经济转型核心动力高度契合。从行业数据来看,2024 年四季度,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并购资金规模超过 800 亿元,同比增长 75%,其中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并购占比超过 60%,成为跨界并购的主要方向。该观点基于其对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发布的行业经济数据的解读,相关分析已在《经济观察报》专栏发表。
某聚焦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研究的知名专家则提醒,传统行业企业在跨界并购过程中,需充分评估自身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短板,避免盲目跟风。从过往案例来看,约 30% 的跨界并购项目因后期整合不力导致业绩未达预期,因此企业在制定并购战略时,应注重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协同,同时建立完善的投后管理体系。该观点源自其对 2018-2023 年传统行业跨界并购失败案例的复盘研究,相关成果已形成《中国传统行业跨界并购风险报告》。
近年来,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步伐,通过整合存量资源、优化业务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协同效应,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并购六条” 的发布进一步强化了国企在并购市场中的参与度,成为推动并购市场新生态形成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并购六条” 发布后,在上市公司作为 “竞买方” 参与的并购重组事件中,国有企业(含中央国企、地方国企)的数量占比超过三成,较上年同期明显提升;其中地方国企的参与度尤为突出,数量占比接近 23%,同比增加近 2 个百分点。国企在并购市场中的积极表现,不仅体现了国有资本对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更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某专注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知名专家指出,当前国企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不断深化,2024 年四季度,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并购交易额占比超过 50%,有效推动了国有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集中。该观点基于其对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相关数据的分析,相关研究已在《中国国企改革》期刊发表。
某聚焦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交叉领域的知名专家则表示,国企并购重组的升温,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专业性。国企在并购过程中,往往更注重长期战略价值与产业协同效应,能够引导市场资金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流动,避免短期投机行为对市场的扰动。从数据来看,国企参与的并购重组项目平均存续期较民营企业长 2-3 年,项目稳定性显著更高。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国有资本投资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并购重组项目中,标的企业的估值与定价始终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并购六条” 发布后,市场对优质标的的认可程度明显提升,交易价值与标的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高估值带来的风险也逐步显现,市场呈现理性与风险并存的特征。
从完成交易且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来看,若剔除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等大型券商并购案,2024 年 9 月 24 日以来,A 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平均交易价值接近 34 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近六成;交易标的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 16 倍以上,同比提升超三成;与此同时,并购重组项目的失败率下降至 2.8% 左右,市场整体交易质量显著提升。
在特定行业中,标的估值的增长更为明显。以完成并购重组、交易标的属于半导体行业且交易价值超过 5 亿元的案例为例,2024 年 9 月 24 日以来,相关交易标的的平均增值率同比大幅增加。春晖智控定增收购春晖仪表 61.3106% 股权的案例颇具代表性,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春晖仪表股东全部权益的评估价值为 4.24 亿元,相较于其账面价值 1.71 亿元,评估增值率高达 148.23%,这一增值水平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半导体行业优质资产的认可。
然而,高估值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并购六条” 发布后,标的市盈率超过 80 倍的并购失败案例数量同比有所增加,部分并购标的估值较高,个别收购标的估值甚至接近所属行业平均估值的 2 倍。
某聚焦资本市场估值与风险研究的知名专家表示,高估值本质上是市场对标的企业未来价值的高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标的资产的优质性,但同时也伴随着高商誉减值风险与业绩承诺无法兑现的潜在隐患。一旦标的企业业绩未达预期,将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盈利下滑,进而影响其投资价值。从历史数据来看,估值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1.5 倍的并购项目,未来 3 年内发生商誉减值的概率超过 60%。该观点基于其对 2017-2023 年 A 股高估值并购案例的跟踪研究,相关成果已在《金融研究》期刊发表。
某关注产业投资与投后管理的知名专家则认为,不应全盘否定高估值现象。若标的企业所处行业面临需求爆发期,且企业自身拥有头部客户资源、订单规模持续放量,同时收购方能够实施有效的投后管理、确保标的企业业绩达标,高估值并购项目同样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高额投资收益。以新能源电池领域为例,2023 年部分高估值并购项目,因行业需求增长与标的企业技术优势,在 2024 年实现了业绩翻倍,验证了优质高估值标的的投资价值。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中国产业投资峰会上的演讲内容。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并购六条” 的发布为中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市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新生态的构建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资源整合与战略升级的平台,也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参与主体的理性成熟,并购市场有望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