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9 月 16 日,Wind 数据显示,年内已有 11 家 A 股企业完成赴港上市,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45.5%。与过往集中于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的 “A+H” 上市浪潮不同,本轮扩容呈现出 “新兴领域主导、国际资本深度参与、上市路径多元创新” 的鲜明特征。在港交所 IPO 新规落地、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正通过 “A+H” 双资本平台加速全球化布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提升。
从行业分布看,2025 年赴港上市的 A 股企业中,硬科技、新消费、生物医药三大新兴领域占比达 72.7%,远超 2020-2024 年 38.5% 的平均水平。9 月以来,多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密集推进 “A+H” 上市进程:新消费领域的潮宏基于 9 月 12 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 H 股上市申请,其招股书显示,赴港募资将重点用于东南亚市场渠道拓展与品牌国际化建设,预计首年海外营收占比将从当前的 12% 提升至 25%;硬科技赛道的千里科技同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 H 股上市相关议案,公司聚焦智能交通系统研发,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达 19.3%,赴港上市后计划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加速自动驾驶算法的全球化验证;传统服饰龙头海澜之家则于 9 月 8 日启动 H 股上市筹备,拟通过港股平台优化供应链融资结构,降低海外采购成本。
国际资本参与度的提升是另一大亮点。据香港联交所公开数据,2025 年以来 “A+H” 上市项目中,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比平均达 42.1%,较 2024 年提升 15.3 个百分点,且主权基金、全球养老基金等长线资金占比超 60%。以某生物医药企业为例,其 H 股发行中,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挪威全球养老基金均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合计认购金额达 8.3 亿港元,凸显国际资本对中国新兴产业的长期信心。
除传统递交上市申请的路径外,2025 年 “A+H” 上市涌现出换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后介绍上市等创新方案,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资本运作选择,也推动资源向优势主体集中。
浙江沪杭甬与镇洋发展的换股吸收合并案例颇具代表性。9 月 2 日,浙江沪杭甬公告称,拟通过发行 A 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镇洋发展,交易完成后,浙江沪杭甬原内资股将转换为 A 股并与新增股份一同在上交所上市,同时实现 H 股市场的挂牌流通。据测算,该模式较传统分拆上市可减少 40% 的流程耗时,且避免了新增募资对原有股东权益的稀释,合并后公司产业链协同效应预计将使 2025 年净利润提升 12%-15%。
新奥股份的私有化 + 介绍上市路径则为跨市场整合提供了范本。其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私有化港股上市平台新奥能源,随后以介绍上市方式实现自身 H 股挂牌。这种模式无需新增发行股份,可直接利用原有上市平台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约 18%。新奥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完成后将形成 “A+H” 双融资平台,2026 年计划通过港股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某资本市场研究专家指出,此类创新上市方式打破了传统 IPO 的单一路径依赖,通过 “存量整合 + 跨市场衔接”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简化了流程、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元的投资标的,这一趋势与全球资本市场 “轻量化、高效化” 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中国资本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内容。
2025 年以来,多项支持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落地,为 “A+H” 扩容潮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港交所于 8 月生效的 IPO 新规最受关注,新规将 “A+H” 发行人的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从过往的 25% 下调至 10%,或市值达到 30 亿港元即可满足要求,同时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等更多类型企业通过 “A+H” 路径上市。
某宏观政策研究专家分析,此前 “A+H” 股公众持股量要求偏高且缺乏弹性,部分营收规模较大但股权集中的企业因未能满足门槛而放弃赴港上市。新规通过 “市值与持股比例二选一” 的弹性设计,降低了上市门槛,同时增强了 IPO 机制的灵活度。据其团队测算,新规实施后,2025 年下半年预计将有 15-20 家 A 股企业符合赴港上市条件,较上半年增长 50% 以上。该观点基于其对《港交所上市规则修订解读报告》的研究数据。
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同步推进。9 月 15 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取消 FDI 前期费用基本信息登记、FDI 企业境内再投资登记,允许 FDI 项下外汇利润境内再投资,并便利非企业科研机构吸引外资。外汇局副局长李斌介绍,上述改革将简化外资进入流程,预计可使外资参与 “A+H” 企业投资的合规成本降低 30%,流程耗时缩短 40%。
某跨境资本流动研究专家表示,FDI 管理环节的简化直接增强了 “A+H” 企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尤其利好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金融、科技类企业。以某 “A+H” 上市的硬科技公司为例,新规实施后,其境外股东可直接将外汇利润用于境内再投资,无需额外办理登记手续,预计 2025 年四季度外资增持规模将达 5-8 亿港元。同时,科创类企业跨境融资额度提升及财务报告要求简化,将助力高新技术企业以更低成本加速研发,强化技术壁垒。该观点来自其发布的《2025 年跨境资本流动趋势分析》。
某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研究专家认为,在当前产业周期迭代阶段,硬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企业选择 “A+H” 路径,本质是 “产业需求与资本供给” 的战略适配。这类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全球化布局需求迫切的特点,A 股市场可提供本土资本支持与产业链协同,港股市场则能对接国际长线资金与全球化估值体系。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2025 年上半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 18.7%,部分创新药企业需通过港股市场引入国际投资者,获取临床试验资金与海外市场资源。该观点基于其《2025 中国产业资本出海报告》中的调研数据。
某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专家指出,从国际对比来看,港股市场对硬科技、新消费企业的 “资本流动性溢价” 更为显著。2025 年以来,港股硬科技板块平均换手率较 A 股同类板块高出 6.2 个百分点,市盈率溢价达 18%,这为 “A+H” 企业提供了更优的估值空间。同时,双上市平台可实现 “风险对冲”,当单一市场因政策或市场情绪波动时,企业可通过另一市场的融资或交易维持资本运作稳定性。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香港资本市场论坛的演讲内容。
某经济趋势研究专家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A+H” 上市热潮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向驱动的结果。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优化上市规则、简化外汇管理,为企业境外上市扫清障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加速,对国际资本、技术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A+H” 双平台成为对接全球资源的重要载体。预计未来 3-5 年,新兴领域 “A+H” 上市企业数量将保持 20%-30% 的年均增速。该观点基于其团队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报告(2025)》的分析。
随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A+H” 上市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近期表示,港交所将持续优化上市制度,重点支持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企业上市,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建设更具活力的投融资生态圈。市场预期,后续港交所或进一步放宽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条件,允许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企业通过 “A+H” 路径实现资本化。
从企业端来看,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正将 “A+H” 上市纳入战略规划。某券商机构测算,2025 年四季度至 2026 年一季度,预计将有 25-30 家 A 股企业启动 H 股上市流程,其中硬科技、生物医药企业占比将超 80%。这些企业的上市,不仅将丰富港股市场的行业结构,也将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分享中国产业升级红利的机会。
从当前市场动态与政策导向综合来看,“A+H” 上市已从传统行业的 “补充融资渠道”,升级为新兴领域企业 “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核心抓手”。在政策支持、模式创新、资本认可的多重驱动下,这一趋势将持续深化,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