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转型深水区:股权投资新赛道布局提速

发布日期:2025-09-17

在资管新规深化实施与行业转型攻坚的双重背景下,信托公司正加速将股权投资业务培育为新的增长引擎。近期,大业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等头部机构密集出手,通过参股合伙企业、布局产业基金等方式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信托业在从传统融资中介向专业投资机构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关键步伐。

股权投资多点突破 标杆案例凸显价值

信托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实践正在形成多元化格局。8 月下旬,大业信托作为主要出资人,与中咨(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北京中科蓝图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首期出资额达 3000 万元,重点投向高新技术领域。这一动作延续了年内信托机构布局股权市场的活跃态势。

建信信托近期收获了标志性退出案例。其通过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投资的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1632.SZ)于 8 月 12 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日股价报收 34.01 元 / 股,较发行价 6.56 元 / 股暴涨 418.45%,为信托资金获取超额收益提供了范本。更早之前,中信信托全资子公司中信聚信投资的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03677.HK)于 4 月在港交所挂牌,首发市值即突破 200 亿港元,展现了信托系资本在新能源赛道的专业判断力。

回溯历史,信托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早有成功实践。2016 年华鑫信托通过 "九智 1 号"" 九智 2 号 " 两只信托计划,向比亚迪定向增发注入 75 亿元资金,该定增发行价仅为 57.40 元 / 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信托计划最终实现可观收益,成为信托资金支持实体企业的经典案例。

模式创新与结构调整并行 转型阵痛中谋突破

信托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的路径日益清晰。据行业研究显示,当前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信托计划直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二是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私募股权基金;三是通过旗下 PE 子公司开展业务。其中,有限合伙模式因操作灵活、税收优势明显而成为主流选择,2024 年 6 月单月就有 21 家信托公司投资 26 家有限合伙企业,远超传统企业投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股权投资信托余额从 2017 年峰值 1.95 万亿元持续回落至 2024 年末的 0.13 万亿元,在资金信托中的占比从 9.11% 萎缩至 0.58%。同期 55 家信托公司权益类信托计划规模 6967.62 亿元,同比下降 16.73%,反映出转型期的阶段性阵痛。

某宏观经济研究专家指出,政策环境变化是导致股权业务收缩的关键因素。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层对 "三类股东" 持股清理、明股实债业务整治以及房地产融资管控等政策,显著压缩了传统股权投资空间。该观点基于其对 2017-2024 年信托业监管政策演变的追踪分析。

政策东风吹暖新赛道 新兴产业成布局重点

在监管引导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信托股权投资方向正在发生结构性迁移。过往以不动产、基础产业为主的投资格局,正逐步转向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显示,在 47 家样本机构中,25 家布局生物医药 / 医疗健康领域,13 家涉足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产业,科技型企业投资占比显著提升。

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 年 1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金发〔2024〕2 号),明确提出引导信托公司等依法依规参与创业投资,构建 "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同年 5 月,科技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科技金融政策进一步强调,要引导耐心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为信托资金开辟了政策通道。

某产业经济专家分析认为,信托制度特有的风险隔离、跨周期资产配置与专业受托管理三重优势,使其在培育耐心资本方面具备先天条件。在产业周期迭代过程中,信托公司通过股东资源整合与产业链投资布局,能够有效提升被投企业的成长确定性。该观点基于其对信托参与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案例的长期跟踪。

多维度破局路径显现 风险防控仍是关键

面对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与长周期性,信托公司正在探索适配的服务模式。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提出的 "固有资金 + 募集资金 + 投贷联动" 三维模式获得业内认可,即通过固有资金示范投资、高净值客户资金规模化注入、配套信托贷款支持的组合方式,满足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成为风险对冲的重要手段。建信信托联合中国信达等设立的 100 亿元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S 基金),以及山东国信、交银国信参与的私募股权二手份额交易,通过缩短投资周期、提升流动性等方式,缓解了信托资金的久期匹配压力。数据显示,2024 年信托公司在一级市场出资近 250 亿元,其中并购基金占比达 40%,成为重要的风险分散工具。

某资本市场专家从国际比较视角指出,成熟市场信托机构普遍通过 "有限合伙 + 特殊目的载体" 模式实现资本高效配置,我国信托公司在金融工具风险对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在合规前提下发展 S 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提升资本流动性溢价。该观点来自其对全球信托业股权投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某市场估值专家则强调,当前 A 股市场优质科技企业的估值底部区域已逐步确认,信托公司应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通过长期价值投资分享创新红利。从历史数据看,战略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型期的长期配置价值尤为突出。该观点基于其对 A 股科技板块估值体系的持续研究。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信托公司股权投资业务正处于质效提升的关键阶段。随着 2026 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合规化、专业化、净值化将成为核心发展方向。信托机构需要在把握政策导向的同时,强化产业研究能力与风险定价能力,才能在股权投资新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