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行情向好下 VC/PE 的退出逻辑与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5-08-30

2025 年 A 股行情升温,为一级市场创投机构(VC/PE)打开了退出窗口期。从上半年近 600 亿元减持规模,到国家大基金在半导体赛道的标杆性退出,再到寒武纪等案例折射的决策矛盾,本轮退出浪潮既显牛市红利,也暴露行业深层问题。厘清退出现状、决策困境与创新路径,成为 VC/PE 把握行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2025 年 VC/PE 退出市场:规模激增与结构分化

2025 年上半年,VC/PE 退出呈现 “量价齐升” 态势,板块与赛道分布的差异化特征显著,勾勒出当前退出市场的整体轮廓。

(一)规模与节奏:半年近 600 亿,减持频次创五年新高

据执中 ZERONE 数据,2025 年上半年 A 股共有 428 家上市公司股东实施减持,涉及 1315 起事件,交易金额达 598 亿元,逼近 600 亿元。相较于 2024 年上半年,减持事件数量、减持股数、金额均实现翻倍,三项核心指标创近五年同期峰值。进入 7-8 月,减持节奏进一步加快:7 月 270 家公司发生 544 起减持,日均超 17 起;8 月截至 25 日,224 家公司发生 435 起减持,日均 19 起。从主体看,VC/PE 主导的减持占比达 65%,成为退出主力,其余为产业资本(25%)与个人股东(10%)。

(二)板块与赛道:科创板领跑,硬科技为核心、新赛道突围

板块分布上,科创板因 “硬科技” 属性与早期创投布局深度绑定,成为减持主战场。上半年科创板减持金额 220 亿元,占全市场 36.8%;创业板次之,金额 185 亿元,占 31%;主板 193 亿元,占 32.2%。以半导体赛道为例,盛科通信、燕东微等科创板企业,单家减持金额均超 7 亿元,背后有 5 家以上早期 VC/PE 参与。

赛道选择上,硬科技领域仍是核心:半导体减持金额 120 亿元(占 20%),生物医药 95 亿元(15.9%),新能源 80 亿元(13.4%)。值得关注的是,新材料、新消费首次跻身 TOP10 赛道,上半年减持金额分别达 30 亿元(5%)、18 亿元(3%),前者聚焦光伏胶膜、储能材料,后者以预制菜、新式茶饮为主,反映创投布局向消费升级与高端材料延伸。

(三)标杆案例:国家大基金的长期主义退出

国家大基金的退出堪称行业范本。2025 年截至 8 月 10 日,大基金一期、二期共减持 12 家上市公司,金额 46.62 亿元,平均收益 7.38 倍,平均持有 7.62 年。减持标的含通富微电、赛微电子等 10 家半导体企业,既契合其 “7-10 年存续期” 规划,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又为新半导体项目腾挪资金,形成 “投资 - 退出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

二、退出决策的博弈:“卖早” 与 “持晚” 的困境

牛市行情下,VC/PE 的退出决策充满矛盾。“卖早” 错失超额收益,“持晚” 面临股价波动与 LP 质疑,基金期限、市场预判等因素进一步放大这一困境。

(一)“卖早” 的惋惜:寒武纪案例的行业痛点

新 “股王” 寒武纪成为 “卖早” 的典型。其股价从 200 元攀升至 1490 元,但多数早期 VC/PE 在 200-300 元区间已清仓。背后原因有二:一是寒武纪长期亏损(2024 年净利润 - 8 亿元),机构对盈利前景存疑,倾向 “落袋为安”;二是多数基金存续期 5-7 年,寒武纪上市时部分基金临近到期,需返还 LP 资金。类似案例并非个例,上半年新能源、半导体赛道超 40% 机构在股价翻倍后清仓,后续股价再涨 30%-50%,“卖早” 成普遍遗憾。

(二)“持晚” 的风险:LP 压力与市场波动的双重考验

部分机构为追高收益选择 “持晚”,却需直面风险。某生物医药机构 2023 年投资的创新药企业,2024 年上市后股价从 80 元跌至 45 元(接近成本价 40 元),机构选择持有,2025 年牛市回升至 120 元,获 3 倍收益;但另一机构在某半导体企业股价 150 元时暂缓减持,后因政策调整股价跌至 100 元,收益缩水 33%,引发 LP 投诉。核心矛盾在于:一级市场机构擅长 “企业价值判断”,而非 “二级市场择时”,股价波动难预判;且 LP 诉求分化 —— 政府引导基金容忍延期,个人 LP 更重短期收益,“持晚” 易引发矛盾。

(三)破局尝试:引入二级市场人才优化决策

为缓解困境,超 30% 头部机构(如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引入二级市场人才,增设 “二级市场顾问”,或从券商、公募挖角资深经理,负责减持时机判断。某机构为新能源企业制定 “分三批减持” 计划:120 元(市盈率 30 倍)减 30%,150 元(45 倍)减 50%,剩余 20% 灵活调整,最终平均减持价 135 元,较一次性减持多赚 15%。但局限性明显:二级市场人才对一级市场 “企业价值” 理解不足,易过度关注短期波动;且市场情绪多变,择时失误仍难避免 —— 某机构误判消费政策,80 元减持某消费企业,后股价涨至 100 元,错失收益。

三、“减持的艺术” 本质:回归自律与规则

行业热议的 “减持的艺术”,并非精准择时技巧,而是 “尊重规则、平衡利益” 的自律,体现在三大维度:

(一)严守基金期限:不突破存续底线

基金存续期是硬约束 —— 人民币基金多为 5-7 年,美元基金 7-10 年,超期需 LP 多数同意(通常 2/3 以上),操作难度大。国家大基金 7.62 年的持有周期,恰好契合存续期,既兑现收益,又保障资金循环;反观部分中小机构,未经 LP 同意延期持有,股价回调后收益缩水,破坏合作信任。

(二)尊重 LP 诉求:分层平衡短期与长期

LP 诉求多元,需差异化应对:对政府引导基金,可长期持有并协助企业整合;对个人 LP,在合理估值(如市盈率 40 倍)时部分减持(50%);对保险资金,采用 “定期分红 + 阶段性减持”,每年减 10%-15%。红杉中国在某半导体企业退出中即采用此策略,既满足不同 LP 需求,又避免 “一刀切” 矛盾。

(三)聚焦企业价值:不被市场热度裹挟

无论行情如何,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市占率、盈利前景)是退出核心依据。某生物医药机构因某创新药企业 III 期临床成功率低、市占率不足,80 元(市盈率 80 倍,高于行业平均 50 倍)清仓,后企业因临床失败股价跌至 40 元,成功避险;另一机构因某半导体企业市占率从 5% 升至 12%、毛利率 45%(行业平均 35%),150 元(60 倍)仍持有,后股价涨至 200 元,获超额收益。

四、创新路径:“一级 + 二级” 联动分享成长红利

为分享企业上市后 “二次成长” 红利,头部机构探索 “一级 + 二级” 联动模式: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二级基金),在一级基金到期前,以公允价格受让所持上市企业股份,实现一级退出、二级持有。

高瓴创投某新能源企业案例颇具代表性:一级基金(7 年存续期)到期前,设立二级基金(5 年),以 100 元 / 股受让 10% 股份,一级基金向 LP 返还 4 倍收益;二级基金持有后股价涨至 150 元,为二级 LP(保险、养老金为主)带来 50% 收益。该模式需两大支撑:一是跨市场能力 —— 一级团队选长期成长企业,二级团队判估值与节奏;二是合规风控 —— 转让价格公允(参考第三方估值),充分披露细节,获 LP 同意,避免利益输送。

这种模式推动 VC/PE 从 “短期套利” 向 “长期价值投资” 转型,尤其适配硬科技领域 —— 半导体、新能源企业上市后仍需研发与整合,长期持有可获更大回报,同时助力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