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本市场频传捷报,众捷汽车、江顺科技等一批优质民营企业成功登陆A 股。Wind 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27 日,57 家民营上市公司通过 IPO、增发、可转债等多元融资方式,年内累计募集资金超 450 亿元。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主线,以政策创新、结构优化、工具迭代为抓手,为民企打造的一条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成长之路。
股权市场精准滴灌,激活民企创新动能
我国资本市场正以“分层定位、精准服务” 为策略,构建起差异化的民企支持体系。创业板聚焦 “三创四新”,科创板锚定 “硬科技”,北交所深耕 “专精特新”,区域性股权市场则承担起企业培育的 “育苗” 功能。如今,A 股市场中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民企占比超八成,新三板更是汇聚了九成的民营力量,民企在再融资、并购重组领域的活跃度占全市场七成,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
以深交所为例,近两年助力166 家民企登陆资本市场,首发募集资金达 1532.6 亿元;支持 258 家次民企完成再融资,募集资金 2229.9 亿元;推动 10 家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落地,交易金额 60.8 亿元。在资本助力下,一批千亿市值的民企龙头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资本布局的热土。Wind 数据显示,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民企增发规模占比高达 58%,半导体设备企业单笔增发金额突破 12.5 亿元;生物科技行业重组事件数量同比激增 40%,资本加速向创新链上游集聚。中控技术负责人表示,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 AI 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扛起 “硬科技突围” 的大旗。与此同时,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持续扩容,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超 6080 家,35 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上市 “后备军” 搭建起成长阶梯。
并购重组市场也持续升温。自“并购六条” 政策落地后,处于股东大会通过或董事会预案阶段的 A 股并购事件达 80 起,其中民企主导的交易占比超六成,成为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债券工具创新升级,拓宽民企融资路径
除股权融资外,资本市场正通过丰富债券“工具箱”,为民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深交所 2025 年助力深市民营上市公司发行固收产品 353.7 亿元;上交所过去一年支持百余家民企实现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融资超 2200 亿元。上交所通过优化知名成熟发行人制度,将华为、浙江荣盛等行业龙头纳入 “快车道”,大幅提升债券发行效率。
沪深交易所积极推广基础设施REITs、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创新工具,助力民企盘活存量资产。中国结算也释放政策红利,自 5 月 1 日起,暂免绿色公司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及民营企业公司债券发行人服务费,并减免债券结算费,同时试点信用债 ETF 回购业务,进一步降低民企融资成本。市场预期,在央行、证监会等多部门推动下,债券市场 “科技板” 即将落地,民营科创债发行规模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政策“组合拳” 发力,护航民企长远发展
证券监管部门始终将支持民企发展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监会召开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以深化投融资改革为核心,提升市场包容性与规则透明度,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推动“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 等政策落地,为民企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制造业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增速分别达 9.7%、9.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彰显民间资本的蓬勃活力。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缩短优质民企转板周期,设立硬科技企业绿色通道,优化上市条件;同时完善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创新债券品种,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为民营企业打造更高效、更包容的资本生态,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