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2024北京PE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的一番言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广阔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吴晓求教授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资本、培育耐心资本,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深刻认知,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迭代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综合网络上相关新闻报道,深度剖析吴晓求教授提出的关于发展好中国资本市场的三大核心认知。
一、战略新兴资本:耐心与转型的双重驱动
吴晓求教授强调,战略性新兴资本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迭代的重要力量,同时它也是耐心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而战略性新兴资本,凭借其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对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独特偏好,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高科技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血液”。
耐心资本的培育,离不开相对可预期的环境、资产的成长性以及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支撑。吴晓求教授指出,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稳定的制度框架和具有连续性的政策导向,是吸引资本流向的前提。同时,资产的成长性,特别是与产业周期、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的成长性,是决定资本流向的关键因素。最后,一个多元、有效、顺畅和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为耐心资本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保障,从而形成了资本循环的闭环。
二、资本市场的“枢纽”定位:从融资到投资的跨越
吴晓求教授在演讲中明确提到,要深刻认识到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他引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将资本市场定位于“枢纽作用”,这一定位不仅突破了传统上仅将资本市场视为融资市场的狭隘观念,更强调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财富创造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事实上,从天使投资、PE、VC到IPO,这一系列的风险资本业态已构成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投资链条,为不同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吴晓求教授呼吁,应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的边界和功能,将其打造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上市公司竞争力与流动性储备预期机制
资本市场的基石在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吴晓求教授指出,传统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说法已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盈利与否并非衡量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在定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建议上市公司应合理运用市场化技术工具,如股份回购注销等,以促进市场成长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为了构建更加稳健、高效的资本市场,吴晓求教授还提出了构建市场流动性储备预期机制的必要性。他提到,央行创设的基于资本市场稳定的互换便利和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并增强了市场信心。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在关键时刻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展望未来,信心与行动并重
回顾吴晓求教授的演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对三大核心要素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从战略新兴资本的培育到资本市场的“枢纽”定位,再到上市公司竞争力与市场流动性储备预期机制的构建,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远见。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广大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对资本市场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与探索。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