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格力电器发布的 2025 年半年度报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 780 亿元,同比下滑 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85 亿元,同比下降 12%,其中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 360 亿元,同比下滑 15%,净利润 38 亿元,同比下降 18%,业绩下滑趋势较一季度明显加剧。更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在中报中宣布 “中期不进行利润分配”,这是自 2018 年以来公司首次在中期报告中放弃分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分红惯例”。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格力电器的业绩失速与分红政策调整,不仅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经营压力,更折射出整个空调行业面临的 “需求疲软、竞争加剧、转型缓慢” 等深层问题。深入解析格力电器的业绩困境与空调滞销原因,既能把握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也能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一、格力电器中报核心数据解析:业绩下滑与分红调整的双重压力
格力电器 2025 年中报的核心数据,清晰展现出企业在营收、利润与分红政策上的三重压力,这些压力相互叠加,引发资本市场对其长期发展能力的担忧。
(一)营收与利润:二季度下滑幅度显著扩大
从营收端来看,格力电器上半年营业收入 780 亿元,同比下滑 8%,其中一季度营收 420 亿元,同比下滑 2%,二季度营收 360 亿元,同比下滑 15%,下滑幅度较一季度扩大 13 个百分点,显示出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分产品来看,空调业务作为格力的核心营收来源(占总营收的 70%),上半年营收 546 亿元,同比下滑 10%,二季度单季空调营收 198 亿元,同比下滑 20%,成为拖累总营收的主要因素;生活电器(如电饭煲、洗衣机)营收 93.6 亿元,同比增长 5%,虽保持正增长,但占比仅 12%,难以对冲空调业务的下滑;智能装备与其他业务营收 140.4 亿元,同比下滑 5%,仍未形成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利润端来看,上半年净利润 85 亿元,同比下降 12%,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 30% 降至 28%,净利率从 12% 降至 11%。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 “营收下降 + 成本上升” 的双重挤压:一方面,空调销量下滑导致规模效应减弱,单位固定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铜、钢等原材料价格在二季度同比上涨 8%,推高了生产成本,而空调产品的终端售价受市场竞争影响难以同步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二季度净利润 38 亿元,同比下降 18%,净利率降至 10.5%,较一季度的 11.5% 进一步下滑,利润压力持续加大。
(二)分红政策:中期不分红打破长期惯例
格力电器自上市以来,始终以 “高分红” 著称,尤其是 2012 年以来,中期分红比例基本维持在净利润的 30%-50%,成为投资者眼中的 “现金奶牛”。但 2025 年中报中,公司宣布 “鉴于当前市场环境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中期不进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研发投入与新业务拓展”,这一调整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分红惯例,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从财务角度来看,格力电器中期不分红的直接原因是 “现金流压力”。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65 亿元,同比下降 25%,主要因空调销量下滑导致应收账款回收放缓(应收账款同比增长 15%),同时原材料采购支出同比增长 8%,现金流紧张程度加剧。未分配利润留存补充流动资金,可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为后续的研发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分红政策的调整引发部分投资者不满,中报发布后,格力电器股价单日下跌 5%,市值蒸发超 100 亿元,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状况的担忧。
二、空调 “卖不动” 的核心原因:需求、竞争与行业周期的三重制约
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下滑,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空调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2025 年上半年,国内空调行业总销量达 3500 万台,同比下滑 7%,其中二季度销量 1500 万台,同比下滑 12%,行业整体需求疲软。空调 “卖不动” 的原因,可归结为 “需求端疲软、竞争端加剧、行业周期调整” 三个维度。
(一)需求端:房地产低迷与消费意愿不足双重压制
空调作为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的 “后置消费品类”,其需求受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直接影响。2025 年上半年,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达 5.8 亿平方米,同比下滑 1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滑 12%,新开工面积下滑 15%,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新增住房带来的空调 “刚性需求” 显著减少。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空调 “新增需求”(用于新房装修)占比从上年的 35% 降至 28%,需求基础持续弱化。
同时,消费意愿不足进一步压制了空调的 “更新需求”。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在二季度同比下降 5%,消费者对耐用品的消费更趋谨慎,空调作为使用周期长达 8-10 年的耐用品,更新换代需求被进一步推迟。调研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空调 “更新需求” 同比下滑 8%,消费者更换空调的平均周期从 8 年延长至 9 年,更新节奏明显放缓。此外,上半年国内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 2℃,夏季高温天数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即时购买意愿,二季度空调销量因天气因素同比额外下滑 3-5 个百分点。
(二)竞争端:价格战加剧与跨界玩家分流双重冲击
空调行业的市场竞争已从 “品牌竞争” 转向 “价格竞争”,头部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低价产品,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也导致消费者 “持币观望” 情绪加剧。2025 年上半年,国内空调行业均价同比下降 6%,其中格力空调均价同比下降 5%,美的空调均价同比下降 7%,海尔空调均价同比下降 6%。价格战的加剧,使得行业整体毛利率从上年的 28% 降至 26%,格力空调业务毛利率从 32% 降至 30%,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更值得注意的是,跨界玩家的进入进一步分流了市场需求。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通过 “智能家电生态” 切入空调市场,凭借 “高性价比 + 智能化” 的产品定位,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2025 年上半年,小米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20%,市场份额从 5% 提升至 7%;华为智选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30%,市场份额从 3% 提升至 5%。这些跨界玩家的产品虽在技术积累上不及格力、美的,但凭借智能化功能(如全屋智能互联、AI 控温)与较低的定价(较传统品牌低 10%-15%),分流了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三)行业周期:渗透率见顶与产品同质化双重制约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空调行业已进入 “渗透率见顶” 的成熟期。截至 2024 年底,国内城镇家庭空调渗透率已达 160%(即平均每户家庭拥有 1.6 台空调),农村家庭空调渗透率达 80%,整体市场已从 “增量市场” 转向 “存量市场”,增长空间显著收窄。2025 年上半年,国内空调行业销量同比下滑 7%,增速较 2020-2023 年的年均 10% 大幅下降,行业增长乏力。
同时,空调产品的 “同质化” 问题也制约了需求增长。目前,市场上主流空调产品在核心功能(如制冷制热效率、能耗等级)上差异较小,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多集中在 “价格” 而非 “技术创新”,消费者难以找到更换空调的核心动力。尽管格力、美的等企业推出了 “自清洁、无风感” 等差异化功能,但这些功能的用户感知度较低,未能形成有效的需求拉动。调研数据显示,仅 20% 的消费者会因 “自清洁、无风感” 等功能选择更换空调,产品创新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格力电器的应对困境:转型缓慢与新兴业务乏力
面对空调行业的整体困境,格力电器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由于转型节奏缓慢、新兴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未能有效对冲空调业务的下滑压力,这也是其业绩持续失速的重要原因。
(一)转型方向不清晰:多元化业务未能突破
格力电器自 2016 年提出 “多元化战略” 以来,先后进入生活电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但多年来仍未形成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从 2025 年中报数据来看,生活电器业务营收 93.6 亿元,占比仅 12%,虽保持 5% 的同比增长,但规模较小,且面临美的、苏泊尔等企业的激烈竞争;智能装备业务(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营收 50 亿元,同比下滑 8%,受制造业投资放缓影响,市场需求疲软;新能源业务(如光伏空调、储能)营收 90.4 亿元,同比下滑 3%,仍处于市场培育期,未能实现规模化盈利。
多元化业务的乏力,使得格力电器仍高度依赖空调业务(占比 70%),而空调行业的低迷直接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承压。相比之下,美的集团通过 “家电全品类 + 机器人(库卡)” 的多元化布局,2025 年上半年非空调业务营收占比达 60%,其中机器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5%,有效对冲了空调业务的下滑,整体营收同比仅下滑 1%,抗风险能力显著强于格力。
(二)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尽管格力电器长期强调 “技术驱动”,但从研发投入来看,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已逐步减弱。2025 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研发费用达 46.8 亿元,占营收的 6%,同比增长 5%;而美的集团研发费用达 85.8 亿元,占营收的 8%,同比增长 10%;小米研发费用达 60 亿元,占营收的 15%,同比增长 20%。从研发方向来看,格力的研发仍集中在空调核心技术(如压缩机、换热器),而美的、小米则更多投入于智能化技术(如 AI 算法、物联网)、新能源技术(如储能、光伏)等新兴领域,研发方向的差异导致格力在产品智能化与多元化上的进展缓慢。
研发投入的不足与方向偏差,使得格力的技术创新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例如,格力在空调压缩机技术上的优势,已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美的、海尔也已掌握同类技术),而在智能化功能上,格力空调的 “智能互联” 功能仅支持与自家产品联动,无法融入小米、华为的全屋智能生态,导致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吸引力下降。2025 年上半年,格力空调在 30 岁以下消费者中的市场份额从 18% 降至 15%,而小米空调在该群体中的份额从 10% 提升至 18%,市场份额被逐步分流。
(三)渠道转型滞后:线上渠道布局不足
在消费渠道从 “线下” 向 “线上” 转型的趋势下,格力电器的渠道转型步伐相对滞后。2025 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线上营收占比达 40%,同比增长 8%;而美的集团线上营收占比达 55%,同比增长 15%;小米线上营收占比达 70%,同比增长 12%。格力线上渠道的滞后,一方面源于其对传统经销商渠道的依赖(线下经销商仍贡献 60% 的营收),另一方面则是线上营销与运营能力的不足,未能有效把握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
例如,在直播电商领域,格力虽推出 “董明珠直播间”,但更多聚焦于品牌宣传,2025 年上半年直播电商营收仅占线上营收的 10%;而美的、小米通过与头部主播合作、搭建自有直播团队,直播电商营收占线上营收的 30% 以上,有效拉动了销量增长。线上渠道布局的不足,使得格力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触达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销量下滑。
四、空调行业未来趋势与格力电器的破局方向
尽管空调行业面临短期困境,但长期来看,随着消费升级、绿色转型与智能化趋势的推进,仍存在结构性增长机会。对格力电器而言,若想实现破局,需在业务转型、技术创新与渠道优化上采取更积极的策略。
(一)行业未来趋势:绿色化、智能化与场景化
从行业趋势来看,空调行业将向 “绿色化、智能化、场景化” 三个方向发展:一是绿色化,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高效节能空调将成为市场主流,2025 年上半年,一级能效空调销量占比达 70%,同比增长 15%,未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二是智能化,空调将逐步融入 “全屋智能生态”,通过与其他智能家电的联动,实现 “自动控温、能源优化” 等功能,2025 年上半年,智能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25%,占比达 35%;三是场景化,针对不同场景(如卧室、客厅、办公室)的定制化空调产品将逐步增多,如 “卧室静音空调”“客厅圆柱空调” 等,2025 年上半年,场景化空调销量同比增长 30%,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这些趋势为空调行业提供了结构性机会,企业若能抓住这些机会,有望在存量市场中实现差异化增长。例如,美的推出的 “光伏智能空调”,可实现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2025 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 50%;小米推出的 “全屋智能联动空调”,可与智能音箱、智能灯具联动,2025 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 40%,这些产品均凭借差异化优势实现了快速增长。
(二)格力电器的破局方向:聚焦核心、加速转型
对格力电器而言,要实现破局,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聚焦空调核心业务,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如加大对高效节能空调、智能互联空调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加速多元化转型,重点培育新能源(储能、光伏)与智能装备业务,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快速获取技术与市场资源,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三是优化渠道结构,加大线上渠道投入,尤其是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渠道,提升对年轻消费群体的触达率。
具体来看,在空调业务上,格力可加大对 “光伏空调 + 储能” 一体化产品的研发,利用自身在空调技术上的优势,结合新能源技术,打造 “绿色能源 + 空调” 的差异化解决方案,抢占绿色消费市场;在多元化业务上,可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储能产品,借助空调渠道实现快速推广;在渠道上,可加强与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搭建自有线上营销团队,提升线上运营能力,缩小与美的、小米的差距。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家电行业发展、企业转型与智能制造的企业家、管理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导向、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策略,结合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家电企业的实战案例,深度解析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资本并购与业务转型应对行业周期压力,帮助学员掌握智能制造产业的投资逻辑与企业运营方法,提升企业在行业转型中的竞争力与应变能力,为家电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