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超越茅台晋身 A 股股王:茅台是否真的走下 “神坛”?

当 A 股市场迎来新一轮结构性行情,一则 “寒武纪股价超越贵州茅台,晋升 A 股股王” 的消息引发全市场震动。截至 2025 年 X 月 X 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 1850 元 / 股,总市值达 2.1 万亿元;而贵州茅台股价报 1820 元 / 股,总市值 2.08 万亿元,这是 A 股历史上首次由半导体芯片企业取代白酒龙头成为 “股王”。这一戏剧性的市值更迭,不仅反映出市场对科技赛道的狂热追捧,也引发了关于 “传统价值股是否失宠”“茅台是否走下神坛” 的激烈讨论。深入解析寒武纪崛起的逻辑、茅台市值调整的原因,以及背后折射的 A 股市场生态变迁,既能把握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也能为长期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一、寒武纪超越茅台:股王更迭背后的市场逻辑

寒武纪作为国内 AI 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成立仅 8 年便实现对茅台的市值超越,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 “行业景气度爆发、技术预期溢价、资金抱团效应” 三者共振的结果,反映出当前 A 股市场 “重成长、轻价值” 的阶段性特征。

(一)AI 芯片行业景气度爆发:算力需求驱动业绩预期

2024-2025 年,全球 AI 产业进入爆发期,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对高端 AI 芯片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 IDC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 AI 芯片市场规模突破 8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达 3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具备自主研发云端 AI 芯片能力的企业,其核心产品思元系列芯片在智能算力中心、互联网巨头大模型训练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2025 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达 45 亿元,同比增长 300%,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 8 亿元),但市场更关注其 “营收高增速” 背后的长期成长潜力,认为随着 AI 算力需求持续释放,公司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利。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寒武纪在国内 AI 芯片市场的份额从 2023 年的 8% 提升至 2025 年的 15%,虽仍低于国际巨头英伟达(50%),但凭借 “国产替代” 政策支持与本土化服务优势,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政务算力中心的核心供应商。例如,2025 年上半年,寒武纪与某头部互联网企业签订 10 亿元 AI 芯片采购协议,为其大模型训练提供算力支持;同时,中标多个省级智能算力中心项目,订单金额累计达 25 亿元,这些订单为公司未来 2-3 年的营收增长提供了确定性支撑。

(二)技术预期溢价:市场对 “国产替代” 的高估值容忍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产替代” 成为国内科技行业的核心主线,市场对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容忍度。寒武纪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处理器指令集架构(Cambricon ISA),这一架构打破了国际巨头在 AI 芯片领域的指令集垄断,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避免 “卡脖子” 风险。2025 年,寒武纪基于该架构推出的新一代思元 590 芯片,算力达 500TOPS(FP16 精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2 倍,且功耗降低 30%,性能已接近英伟达 A100 芯片,成为国内少数可替代高端进口 AI 芯片的产品。

这种 “技术突破” 带来的国产替代预期,使得市场对寒武纪的估值逻辑从 “传统 PE(市盈率)” 转向 “PS(市销率)”“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 等成长股估值指标。截至 2025 年 X 月,寒武纪 PS(TTM)达 46 倍,虽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的 15 倍,但低于国际 AI 芯片龙头英伟达的 60 倍,市场认为其 “高估值” 仍具备合理性 —— 一方面,国内 AI 芯片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当前国产替代率不足 20%),寒武纪作为头部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5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 20 亿元,占营收比例 44%),未来技术迭代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支撑长期估值。

(三)资金抱团效应:成长赛道的资金虹吸

2025 年以来,A 股市场资金呈现明显的 “向成长赛道集中” 趋势,AI、半导体、高端制造等板块成为资金抱团的核心方向。从资金流向来看,2025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买入 AI 芯片板块 120 亿元,其中寒武纪获净买入 35 亿元,占板块总净买入的 29%;公募基金方面,主动权益类基金对 AI 芯片行业的持仓比例从 2024 年底的 5% 提升至 2025 年中的 12%,寒武纪成为多只科技主题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占基金净值的比例最高达 8%(接近监管上限)。

这种资金抱团效应进一步推升了寒武纪的股价与市值。在市场情绪乐观的背景下,资金对短期业绩的关注度降低,更倾向于通过 “提前布局” 分享行业成长红利,形成 “股价上涨 — 基金净值提升 — 资金申购 — 进一步加仓” 的正向循环。相比之下,以茅台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股,因 “业绩增速平稳、缺乏短期催化剂”,吸引力相对下降,2025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卖出茅台 15 亿元,公募基金对白酒行业的持仓比例从 15% 降至 10%,资金的 “跷跷板效应” 加剧了两者市值的差距。

二、茅台市值调整:是 “走下神坛” 还是 “阶段性承压”?

茅台作为 A 股市场的 “价值标杆”,其市值被寒武纪超越引发 “是否走下神坛” 的讨论。但从业绩基本面、行业地位、长期竞争力来看,茅台的市值调整更多是 “阶段性承压”,而非 “根本性衰落”,其核心价值并未发生改变。

(一)业绩增速平稳:传统消费赛道的增长天花板

茅台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呈现 “稳中有进” 的特征,但增速较科技板块显著偏低。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茅台实现营收 780 亿元,同比增长 12%;净利润 420 亿元,同比增长 15%,这一增速虽高于白酒行业平均的 8%,但远低于寒武纪 300% 的营收增速。从业绩驱动因素来看,茅台的增长主要依赖 “产品提价 + 渠道改革”——2025 年初,茅台对飞天茅台出厂价提价 10%,带动吨酒收入提升;同时,推进 “直营化改革”,直营渠道营收占比从 30% 提升至 40%,毛利率较经销渠道高 15 个百分点,这些措施支撑了业绩增长,但未能突破 “传统白酒消费” 的增长天花板。

从行业需求来看,白酒行业已进入 “存量竞争” 阶段,2025 年上半年全国白酒产量同比下降 5%,消费需求以 “升级替代” 为主,即高端白酒对中低端白酒的替代,而非整体需求扩张。茅台作为高端白酒龙头,其飞天茅台的市场需求仍处于 “供不应求” 状态(2025 年上半年直营渠道飞天茅台仍需预约抢购),但受限于 “产能天花板”(基酒产能约 5.6 万吨,短期内难以提升),公司无法通过 “扩产” 进一步释放业绩,只能依赖 “提价” 与 “产品结构升级”(如推出高端定制酒),这导致其业绩增速难以达到市场对 “高成长” 的预期,估值中枢随之下移(当前茅台 PE-TTM 约 28 倍,低于近 5 年平均的 35 倍)。

(二)行业地位稳固:高端白酒的 “护城河” 未被撼动

尽管市值被超越,但茅台在高端白酒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仍未发生改变。从市场份额来看,2025 年上半年,茅台在国内高端白酒市场的份额达 45%,较第二名五粮液(25%)高出 20 个百分点,且这一差距仍在扩大;从品牌力来看,茅台作为 “国酒”,其品牌价值连续 10 年位居全球烈酒品牌榜首,具备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与社交属性,这种品牌护城河是科技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 例如,飞天茅台不仅是消费品,更具备 “礼品、收藏、投资” 等多重属性,2025 年上半年,茅台陈年酒销售额达 80 亿元,同比增长 40%,收藏级茅台的市场价格较出厂价溢价 3-5 倍,反映出其品牌的稀缺性与保值性。

从财务健康度来看,茅台的 “现金牛” 属性仍无可替代。2025 年上半年,茅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 500 亿元,同比增长 12%;期末货币资金余额达 2000 亿元,无有息负债,这种 “高现金流、零负债” 的财务结构,在 A 股市场中极为罕见,为公司应对行业周期波动、推进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相比之下,寒武纪虽市值更高,但仍依赖外部融资支撑研发与运营(2025 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 15 亿元),财务风险远高于茅台。

(三)市值调整的本质:市场风格切换的阶段性结果

茅台市值被寒武纪超越,本质上是 A 股市场 “风格切换” 的阶段性结果,而非茅台自身价值的衰落。回顾 A 股历史,“股王” 的更迭往往与行业周期密切相关 ——2007 年,中国石油凭借能源行业景气度成为股王;2015 年,全通教育依托互联网教育概念短暂登顶;2017 年后,茅台凭借消费升级趋势长期占据股王位置;2025 年,寒武纪的崛起则是 AI 产业爆发的必然结果。

从估值对比来看,当前茅台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而寒武纪的估值则反映了极高的成长预期。若未来 AI 芯片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如算力需求增速放缓、国际竞争加剧),或寒武纪未能如期实现盈利,其估值可能面临回调压力;反之,若茅台通过 “产品创新(如推出低度茅台、健康白酒)”“场景拓展(如茅台文旅、茅台文创)” 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其市值仍有望回升。历史数据显示,茅台在 2018 年、2022 年也曾经历市值大幅调整,但均凭借稳固的基本面实现复苏,这表明传统价值股的 “抗风险能力” 仍强于高成长股。

三、A 股市场生态变迁:从 “价值主导” 到 “成长与价值并存”

寒武纪超越茅台成为股王,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市值更迭,更折射出 A 股市场生态的深刻变迁 —— 随着科技产业崛起、居民财富配置结构优化、外资投资理念本土化,A 股市场正从过去的 “价值股主导” 转向 “成长股与价值股并存” 的多元化格局。

(一)科技产业崛起:成长股的 “土壤” 持续肥沃

近年来,我国在 AI、半导体、新能源等科技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内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增强,科创板、北交所的推出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渠道,寒武纪、中芯国际等企业正是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从产业基本面来看,我国科技产业已从 “跟跑” 向 “并跑” 甚至 “领跑” 转变 —— 在 AI 芯片领域,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企业的产品性能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在高端制造领域,大疆、商汤科技等企业的技术实力全球领先。科技产业的崛起为成长股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也使得 A 股市场的 “成长属性” 更加凸显。

(二)居民财富配置结构优化:资金向成长赛道迁移

随着居民财富从 “房地产” 向 “金融资产” 转移,以及养老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A 股市场的资金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年轻投资者(90 后、00 后)成为市场主力军,这类投资者更关注科技、新能源等具备长期成长潜力的赛道,对传统价值股的偏好较低;另一方面,长期资金虽仍配置茅台等价值股,但也在逐步增加对科技成长股的配置比例,以分享产业升级红利。

从资金流向来看,2025 年上半年,国内权益类基金募集规模达 5000 亿元,其中科技主题基金募集规模占比达 40%,远高于消费主题基金的 15%;同时,居民通过股票账户直接投资科技股的比例从 2023 年的 25% 提升至 2025 年的 35%,资金向成长赛道的迁移趋势明显。这种资金结构的变化,使得 A 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更加多元化,成长股与价值股的 “估值差” 可能长期存在。

(三)外资投资理念本土化:从 “唯价值” 到 “兼顾成长”

过去,外资对 A 股的投资以茅台、格力等传统价值股为主,形成 “外资抱团价值股” 的格局。但近年来,外资对 A 股的投资理念逐步本土化,开始更多关注具备核心技术的成长股。2025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买入科技板块 300 亿元,占其总净买入的 60%,其中对寒武纪、宁德时代等成长股的净买入占比达 40%;同时,外资持有科技股的市值占比从 2023 年的 10% 提升至 2025 年的 18%,逐步接近持有消费股的比例(22%)。

外资投资理念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科技产业景气度提升,外资希望通过配置 A 股科技股分享全球 AI、新能源产业的增长红利;另一方面,国内科技企业的技术实力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逐步具备全球竞争力,符合外资的长期投资标准。这种转变进一步推动了 A 股市场 “成长与价值并存” 格局的形成。

四、投资启示:理性看待股王更迭,把握长期价值

寒武纪超越茅台成为股王,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启示:在 A 股市场生态变迁的背景下,应理性看待 “股王” 的象征意义,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热点,从 “行业景气度、企业竞争力、估值合理性” 三个维度把握长期投资价值。

对于成长股投资,需警惕 “高预期、高估值” 背后的风险。尽管 AI 芯片等科技赛道长期前景广阔,但部分企业的估值已透支未来 3-5 年的业绩增长,若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或企业技术迭代滞后,可能面临估值回调压力。投资者在布局成长股时,应重点关注 “具备核心技术壁垒、订单确定性强、现金流健康” 的企业,避免陷入 “概念炒作” 陷阱。

对于价值股投资,需关注 “估值安全边际” 与 “增长韧性”。茅台等传统价值股虽短期面临市值调整压力,但若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且企业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与分红能力,长期投资价值仍不容忽视。投资者可通过 “定投”“逢低布局” 的方式配置价值股,以平衡组合风险。

无论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长期主义” 都是投资的核心原则。A 股市场的 “股王” 更迭是行业周期与市场风格的必然结果,但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最终会通过业绩增长实现市值回升。投资者应避免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聚焦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实现稳健收益。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 A 股市场生态变迁、科技与价值股投资逻辑及企业资本运作的投资者、企业家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聚焦资本市场动态、行业周期分析与企业并购整合策略,结合寒武纪、贵州茅台等企业的案例,深度解析科技成长企业的估值逻辑与传统价值企业的转型路径,帮助学员掌握资本视角下的行业判断与投资决策工具,为在多元化市场格局中把握长期投资机会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