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新 “股王” 寒武纪狂飙背后的产业逻辑与市场真相


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突破、国内 AI 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A 股市场迎来新的 “股王” 角逐。2025 年以来,寒武纪(688256.SH)股价开启狂飙模式,截至 8 月末,股价较年初上涨超 300%,总市值突破 2800 亿元,超越传统科技龙头企业,跻身 A 股总市值前十,成为市场瞩目的新 “股王”。寒武纪作为国内 AI 芯片领域的标杆企业,其股价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单纯的市场炒作,而是 AI 产业技术迭代、算力需求激增、政策支持加码与资本市场估值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视角来看,寒武纪的 “狂飙” 不仅反映出 AI 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投资价值,更折射出国内科技产业从 “跟随” 向 “领跑” 转型过程中的资本狂欢与理性思考,对理解 AI 时代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武纪股价狂飙的核心驱动:AI 算力赛道的 “供需共振”

寒武纪股价的持续走高,本质上是 AI 算力赛道 “供给端技术突破” 与 “需求端爆发增长” 形成共振的结果,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在 AI 芯片的自主可控与技术前瞻性,恰好契合当前国内 AI 产业发展的核心诉求。

(一)需求端:AI 大模型训练与应用落地催生算力 “饥渴症”

2024-2025 年,国内 AI 产业进入 “大模型竞赛” 与 “应用落地” 双轮驱动阶段,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华为盘古大模型等持续迭代,同时 AI 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医疗健康、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加速渗透,对底层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 AI 算力总需求达 12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同比增长 250%,其中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占比超 60%,单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如千亿参数规模)的训练过程即需消耗超 10 EFLOPS 的算力资源。这种爆发式增长的算力需求,使得 AI 芯片作为 “算力基础设施” 的战略地位凸显,而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具备通用 AI 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客户需求来看,寒武纪的核心客户涵盖互联网巨头(如百度、阿里)、AI 创业公司(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如汽车制造商、医疗机构),2025 年上半年,公司订单金额达 58 亿元,同比增长 320%,其中来自大模型训练的订单占比达 45%,来自自动驾驶领域的订单占比达 25%,订单的快速增长直接支撑了市场对公司业绩的乐观预期,成为股价上涨的重要基本面支撑。

(二)供给端:自主可控技术打破海外垄断,构筑竞争壁垒

在 AI 芯片领域,海外企业(如英伟达、AMD)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英伟达的 A100、H100 系列 GPU 芯片,凭借强大的算力与成熟的软件生态,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 AI 芯片市场。但 2024 年以来,海外对我国高端 AI 芯片的出口限制持续升级,英伟达 H100 芯片对华出口被禁,AMD 同类产品也面临严格管控,国内 AI 企业面临 “算力卡脖子” 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寒武纪自主研发的思元系列 AI 芯片(如思元 590、思元 990)凭借 “自主可控、性能接近国际同类产品” 的优势,快速填补市场空白。

从技术参数来看,寒武纪最新发布的思元 990 芯片,采用 7nm 先进制程,峰值算力达 800 TFLOPS(FP16 精度),支持多芯片互联技术,可通过多芯片组合实现超 2000 TFLOPS 的算力输出,性能已接近英伟达 A100 芯片(峰值算力 940 TFLOPS),且在能效比(每瓦算力)上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15%。更为关键的是,寒武纪已构建起涵盖芯片设计、编译器、驱动程序、应用开发工具的完整软件生态,支持主流 AI 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降低了客户的迁移成本,2025 年上半年,思元系列芯片的客户留存率达 92%,较 2024 年提升 18 个百分点,技术与生态的双重优势构筑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三)政策端:国家战略支持加码,加速 AI 芯片国产化替代

AI 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获得政策的持续加码支持。2025 年 3 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2030 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 “到 2027 年,AI 芯片国产化率达到 50% 以上,打破海外垄断” 的目标;同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三期)于 2025 年上半年正式成立,总规模达 3500 亿元,其中对 AI 芯片领域的投资占比达 30%,寒武纪作为 AI 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获得大基金三期 25 亿元的战略投资,用于思元系列芯片的产能扩充与先进制程研发。

政策支持不仅为寒武纪提供了资金保障,更加速了 AI 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进程。2025 年上半年,国内 AI 企业采购国产 AI 芯片的比例从 2024 年的 12% 提升至 35%,其中寒武纪的市场份额占国产 AI 芯片总销量的 62%,政策驱动下的国产化替代浪潮,成为寒武纪股价上涨的重要催化剂。

二、市场情绪与资金博弈:推动股价 “超预期” 狂飙的重要力量

尽管寒武纪的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为股价提供了基本面支撑,但股价短期内超 300% 的涨幅,也离不开市场情绪升温与资金集中追捧的推动,尤其是机构资金与散户资金的 “合力”,放大了股价的上涨弹性。

(一)机构资金:重仓布局,坚定看好 AI 算力长期价值

2025 年以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对寒武纪的配置力度显著加大。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共有 328 只公募基金持有寒武纪股票,合计持股数量达 1.2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8%,较 2024 年末提升 12 个百分点;其中,多只聚焦科技、AI 主题的基金将寒武纪列为第一大重仓股,某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的 AI 主题基金,持有寒武纪的市值占基金净值的比例达 9.8%,接近 10% 的持仓上限。

机构资金的重仓布局,源于对 AI 算力赛道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多数机构研报认为,未来 3-5 年,国内 AI 算力需求将保持年均 150% 以上的增速,而寒武纪作为国内 AI 芯片的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预计 2025-2027 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超 200%,净利润有望在 2026 年实现转正。这种长期乐观预期,推动机构资金持续流入,成为股价上涨的 “压舱石”。

(二)散户资金:情绪驱动,追逐 “AI 风口” 的短期收益

在机构资金的带动下,散户资金对寒武纪的关注度也大幅提升。2025 年上半年,寒武纪的股东户数从 2024 年末的 8.5 万户增至 25.3 万户,增长近 2 倍,户均持股数量从 1.2 万股降至 0.4 万股,反映出散户投资者的广泛参与。散户资金的流入更多受 “AI 风口” 情绪驱动,尤其是在 ChatGPT、文心一言等 AI 应用引发全民关注的背景下,散户投资者对 AI 产业链相关标的的投资热情高涨,寒武纪作为 “AI 芯片第一股”,自然成为散户资金追逐的焦点。

散户资金的参与虽然放大了股价的上涨弹性,但也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2025 年 6 月,寒武纪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 8-10 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消息发布后,股价在 3 个交易日内下跌 18%,但随后在散户资金的抄底推动下,股价迅速反弹并再创历史新高,反映出散户资金主导的短期情绪对股价的显著影响。

(三)市场估值:从 “业绩估值” 向 “赛道估值” 的逻辑切换

在 AI 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对寒武纪的估值逻辑已从传统的 “业绩估值”(如 PE、PB)转向 “赛道估值”(如 PS、市值 / 算力规模)。截至 2025 年 8 月末,寒武纪的动态 PS(市销率)约为 48 倍,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 15 倍的 PS 水平,但与国际 AI 芯片龙头英伟达(动态 PS 约 65 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估值差距。市场认为,在 AI 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企业的营收增长潜力与技术壁垒比短期盈利更重要,因此愿意为寒武纪的 “赛道稀缺性” 与 “技术前瞻性” 支付更高的估值溢价。

这种估值逻辑的切换,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例如,2025 年 7 月,寒武纪宣布与某汽车制造商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专用 AI 芯片,尽管该合作短期内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实质影响,但市场基于 “自动驾驶算力需求增长” 的预期,推动股价在消息发布后上涨 25%,反映出 “赛道估值” 逻辑对股价的强大驱动作用。

三、狂欢背后的隐忧:寒武纪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寒武纪股价表现亮眼,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研发投入高企、盈利压力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风险与挑战,这些因素可能在未来制约公司的业绩增长与股价表现,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

(一)研发投入高企,短期盈利压力显著

AI 芯片研发具有 “高投入、长周期” 的特点,寒武纪为保持技术领先性,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15.2 亿元,同比增长 180%,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 / 营收)达 26.2%,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 8% 的研发费用率;同时,公司员工数量从 2024 年末的 1200 人增至 2025 年 6 月末的 2800 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 85%,人力成本大幅增加。高额的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持续亏损,2020-2024 年,公司累计亏损超 6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仍亏损 8-10 亿元,尽管市场对公司长期盈利预期乐观,但短期盈利压力若无法缓解,可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

(二)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 AI 芯片赛道热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国内,华为海思、地平线、壁仞科技等企业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 AI 芯片,其中华为海思的昇腾 910 芯片在算力性能上已接近寒武纪的思元 990 芯片,且依托华为的生态优势,在政企、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在国际市场,尽管海外对我国高端 AI 芯片出口限制升级,但英特尔、AMD 等企业仍在通过技术授权、合作研发等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同时,AI 芯片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若寒武纪无法及时跟上技术发展趋势(如先进制程、Chiplet 技术、存算一体架构),可能会丧失技术领先地位。例如,2025 年 8 月,英伟达发布新一代 AI 芯片 H200,采用 3nm 制程,峰值算力达 2000 TFLOPS,性能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120%,若寒武纪无法在短期内推出性能相当的产品,可能会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客户集中度较高,供应链依赖风险显现

目前,寒武纪的客户集中度仍较高,2025 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达 58%,其中来自某互联网巨头的营收占比达 25%,客户集中度高意味着公司的业绩表现易受单一客户经营状况的影响。例如,若该互联网巨头减少 AI 大模型训练投入,可能会导致寒武纪的订单大幅减少,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寒武纪的芯片生产高度依赖外部晶圆代工厂(如台积电、中芯国际),尤其是先进制程芯片(如 7nm 思元 990)仅能由台积电代工。若未来台积电受海外政策影响,无法为寒武纪提供代工服务,或晶圆代工产能紧张导致芯片交付延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产品供应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份额与业绩增长。

四、行业启示:AI 时代科技企业的 “成长逻辑” 与战略选择

寒武纪的股价狂飙与面临的挑战,为 AI 时代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技术驱动、政策支持、需求爆发的赛道中,企业既要抓住短期机遇实现快速增长,也要构建长期竞争力以应对风险挑战,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与高效的战略落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聚焦核心技术,构建 “硬科技” 壁垒

在 AI 等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是企业的 “生命线”。企业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细分赛道的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避免 “卡脖子” 风险。例如,寒武纪应在先进制程、Chiplet 技术、软件生态等领域持续发力,提升产品性能与客户粘性,巩固技术领先地位;同时,可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二)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盈利,优化商业模式

科技企业在追求短期营收增长的同时,需重视长期盈利能力的培养。寒武纪可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如增加高毛利的定制化 AI 芯片比重)、控制研发投入节奏(如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减少非必要的研发支出)、提升供应链效率(如与晶圆代工厂签订长期产能保障协议,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逐步改善盈利状况,实现 “营收增长” 与 “盈利改善” 的良性循环。

(三)多元化客户与供应链,降低经营风险

为降低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企业需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客户群体,尤其是传统行业客户(如汽车、医疗、制造),通过开发行业专用 AI 芯片,扩大客户基础。例如,寒武纪可加大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等领域的市场拓展力度,降低对互联网巨头客户的依赖。在供应链方面,企业可与多家晶圆代工厂合作,同时加快国内晶圆代工厂(如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的导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对于希望在 AI、半导体等高科技赛道实现突破的企业而言,科学的战略规划与高效的战略落地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提升战略制定、风险管控与资源整合能力,可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该课程由资深战略管理专家、科技行业高管授课,涵盖高科技行业趋势分析、技术创新战略、供应链管理、资本运作等核心内容,结合寒武纪、英伟达等企业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规避经营风险,制定可落地的战略规划,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