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零食行业呈现出鲜明的 “冰火两重天” 格局。一方面,来伊份、良品铺子、洽洽食品等传统零食巨头集体遭遇业绩滑铁卢 —— 来伊份由盈转亏,良品铺子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洽洽食品净利润同比下滑超七成;另一方面,零食很忙、鸣鸣很忙等量贩零食品牌以万店规模刷新营收纪录,山姆、盒马等新零售玩家凭借自有品牌与即时履约能力重塑消费链路。这场跨越 “新旧势力” 的行业洗牌,本质上是消费需求迭代、渠道革命与供应链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零食行业正式进入 “全维度竞争” 的新阶段。
中国零食行业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消费习惯、技术进步及商业模式创新深度绑定,截至 2025 年已历经四次关键变革,每一轮变革都催生了新的行业主角,也推动市场格局重新洗牌。
这一阶段,中国零食市场以 “线下流通” 为核心,百货商场、农贸市场是主要销售场景,产品供给高度依赖海外品牌与地方传统厂商。雀巢、卡夫等海外品牌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与品牌认知,占据中高端市场;地方厂商则通过区域经销商网络,覆盖下沉市场的散装零食需求。彼时的零食消费以 “满足基本口腹之欲” 为核心,产品品类单一(以糖果、饼干、膨化食品为主),品牌溢价能力弱,行业集中度极低。洽洽食品(1995 年成立)、来伊份(1999 年成立)等早期本土品牌虽已诞生,但仍以区域化运营为主,尚未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超市、便利店等现代零售渠道快速普及,零食行业进入 “品牌化、标准化” 转型期。良品铺子(2006 年)、老婆大人(2008 年)等品牌以 “连锁专卖店” 为核心模式,通过统一装修、标准化选品与直营 / 加盟结合的扩张方式,打破区域限制,实现全国化布局。这一阶段,消费者对零食的需求从 “单一品类” 转向 “多品类组合”,品牌开始注重包装设计与品质管控,例如洽洽食品通过 “每日坚果” 品类创新,首次实现坚果零食的标准化包装与全国流通。但此时的渠道仍高度依赖线下商超,线上渗透率不足 10%,行业增长受限于线下网点扩张速度。
电商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天猫、京东等)彻底改变了零食行业的渠道格局,以三只松鼠(2012 年)、百草味(2010 年转型)为代表的 “互联网零食品牌” 崛起。这类品牌摒弃传统线下渠道,以 “电商平台 + 社交媒体营销” 为核心,通过高颜值包装、IP 化品牌故事(如三只松鼠的 “萌系” 形象)与性价比策略,快速占领年轻消费者心智。2019 年,三只松鼠营收突破百亿,成为首个跻身 “百亿俱乐部” 的互联网零食品牌,线上渠道贡献占比超 90%。这一阶段,零食消费场景从 “线下即时购买” 转向 “线上囤货”,品类也进一步细分(如网红零食、进口零食),但过度依赖流量红利的模式也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 高营销费用(部分品牌营销费率超 20%)、代工厂模式导致的品控问题,逐渐成为互联网品牌的 “成长烦恼”。
随着流量红利见顶、线上获客成本飙升,零食行业进入 “全渠道融合” 阶段,竞争焦点从 “线上流量争夺” 转向 “供应链效率与多场景覆盖”。2023 年起,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好想来等量贩零食品牌以 “薄利多销 + 规模效应” 为核心,通过自建终端门店(以社区、下沉市场为主),绕开传统经销商环节,将产品价格较商超降低 20%-30%,快速实现门店扩张 —— 截至 2025 年中,鸣鸣很忙门店数量突破 1.2 万家,零食很忙超 1.5 万家。与此同时,山姆、奥乐齐等仓储会员店凭借 “大包装 + 高性价比自有品牌”(如山姆的 “烘烤坚果礼盒”),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盒马、叮咚买菜则通过 “即时零售” 模式,满足消费者 “30 分钟送达” 的应急零食需求。全渠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 “线上” 与 “线下” 的边界,也让行业竞争从 “单一渠道优势” 转向 “全链路运营能力” 的比拼。
2025 年零食行业的 “变天”,本质上是 “旧势力” 与 “新势力” 在消费需求、渠道模式、供应链能力上的全面博弈。但无论是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品牌,还是快速崛起的新玩家,均面临各自的发展难题,行业陷入 “降价难盈利、不降价难获客” 的尴尬循环。
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为代表的传统巨头,早期凭借 “高端化、品牌化” 策略建立竞争优势,但在量贩零食与新零售的冲击下,陷入 “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 的两难选择。
从业绩表现看,传统巨头的 “高端定位” 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良品铺子 2023 年底启动 “全面降价” 策略,将核心产品价格下调 10%-40%,但 2024 年仍由盈转亏,2025 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财报显示 “产品降价与结构调整导致毛利率下降 5.2 个百分点”;三只松鼠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 8.7%,核心原因是线上渠道流量流失(天猫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减少 15.3%),而线下渠道拓展缓慢(商超、便利店渗透率不足 20%)。
为寻求新增长曲线,传统巨头纷纷尝试 “跨界转型”,但多处于 “探索期”,尚未形成有效突破。三只松鼠 2024 年推出女性用品品牌 “她至美”(卫生巾)、预制菜品牌 “围裙阿姨”,但截至 2025 年中,这些子品牌在天猫旗舰店的累计销量均不足 1 万件,远低于核心零食品类的百万级销量;来伊份推出咖啡品牌 “来咖 Laicup coffee”、白酒产品 “醉爱”,但咖啡赛道已被瑞幸、星巴克占据,白酒市场竞争激烈,跨界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
传统巨头转型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一,“高端品牌认知” 与 “低价策略” 存在冲突,降价易导致原有忠诚用户流失,不降价则难以应对量贩零食的价格冲击;其二,跨界领域多为成熟赛道(如日用快消、预制菜),缺乏技术与渠道壁垒,难以突破现有市场格局;其三,长期依赖代工厂模式,供应链把控能力薄弱,难以支撑多品类扩张后的品控需求 ——2025 年一季度,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均因代工厂生产问题,出现 “食品添加剂超标” 的舆情事件,进一步削弱品牌信任。
以零食很忙、鸣鸣很忙为代表的量贩零食品牌,凭借 “规模效应 + 低价策略” 快速崛起,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高增长” 背后的盈利与品控风险逐渐暴露。
从盈利水平看,量贩零食的 “薄利多销” 模式面临盈利压力。鸣鸣很忙 2024 年营收突破 120 亿元,但净利润率仅 2.1%,远低于传统零食品牌(三只松鼠 2024 年净利润率 4.3%);零食很忙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35%,但净利润同比下滑 12%,核心原因是 “门店扩张导致租金与人力成本上升,而产品降价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加盟商的盈利困境更直接制约扩张速度 —— 据行业调研,2025 年一季度,零食很忙加盟商的平均回本周期从 10 个月延长至 18 个月,部分下沉市场门店因 “客流量不足 + 利润微薄” 选择闭店,导致行业整体门店扩张速度较 2024 年放缓 30%。
从供应链与品控看,量贩零食的 “代工厂依赖症” 逐渐显现。为快速扩张品类,零食很忙、鸣鸣很忙等品牌多采用 “代工厂贴牌” 模式,自身仅负责选品与渠道运营,缺乏对生产环节的直接把控。2025 年 5 月,鸣鸣很忙因代工厂生产的 “香辣豆干” 检出微生物超标,被迫召回相关产品,涉及门店超 2000 家,品牌形象受损;零食青蛙 2024 年因代工厂偷换原材料(用廉价坚果替代巴旦木),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最终导致融资进程停滞。尽管部分品牌已开始尝试 “自建工厂 + 源头直采”(如零食很忙在湖南建设坚果加工基地),但供应链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难以改变 “代工厂依赖” 的现状。
此外,资本的 “快进式” 介入也加剧了新势力的竞争压力。2023-2024 年,量贩零食赛道融资事件超 20 起,鸣鸣很忙获好想你、盐津铺子 10.5 亿元战略投资,赵一鸣零食获黑蚁资本 1.5 亿元 A 轮融资,资本推动下的 “跑马圈地” 导致行业同质化严重 —— 各品牌产品重合度超 60%(如香辣味豆干、烘烤坚果等),最终陷入 “价格战” 的恶性循环。
尽管零食行业陷入 “新旧博弈” 的混战,但市场规模仍在持续增长 ——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 1.4 万亿元,预计 2030 年突破 1.8 万亿元。在行业整合的关键期,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势力玩家,均需从 “品类创新、渠道融合、品牌共鸣” 三个维度重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 “无限战争” 中占据主动。
消费需求的变化是品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2025 中国休闲零食白皮书》显示,72% 的消费者在选购零食时优先关注 “低糖、低盐、低脂肪” 属性,65% 的年轻消费者愿意为 “新中式、本土化” 零食支付溢价。这一趋势下,具备 “健康属性 + 品类壁垒” 的大单品,成为品牌突破同质化的关键。
从成功案例看,卫龙的 “魔芋爽” 系列是典型代表。卫龙 2014 年提前布局魔芋原料供应链(在印尼建设魔芋加工基地),2019 年 “魔芋爽” 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 23%,成为仅次于 “辣条” 的第二大单品;同时,卫龙针对海外市场研发 “蜂蜜芥末味辣条”,2025 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5%,成功打开国际化市场。洽洽食品则聚焦 “坚果炒货” 品类,2024 年推出 “益生菌每日坚果”,通过添加活性益生菌提升健康属性,该单品 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 8 亿元,带动整体营收增长 12%。
品类创新的核心逻辑在于:其一,提前布局上游供应链,通过 “原料直采 + 自建工厂” 把控核心资源(如卫龙的魔芋基地、洽洽的坚果种植园),形成成本与品质壁垒;其二,结合消费趋势进行 “场景化创新”,例如针对 “代餐需求” 推出低卡蛋白棒,针对 “中式下午茶” 推出传统糕点礼盒,实现 “品类细分 + 场景覆盖”。
全渠道时代,单一渠道优势已难以支撑品牌增长,“线上线下融合 + 高低线市场双轨并进” 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传统品牌需加速线下渠道渗透,尤其是量贩零食与社区店等新兴场景;另一方面,新势力玩家需补齐线上短板,通过 “电商平台 + 即时零售” 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从渠道布局看,三只松鼠的 “全渠道渗透” 策略值得关注。2024 年起,三只松鼠进驻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等量贩门店,同时入驻盒马、叮咚买菜等即时零售平台,2025 年上半年线下渠道营收占比从 2024 年的 18% 提升至 35%,商超、便利店、量贩店等多场景渗透率突破 40%;鸣鸣很忙则在 2025 年推出 “线上小程序下单 + 门店自提” 模式,线上订单占比从 5% 提升至 12%,有效缓解线下门店的客流压力。
市场下沉是渠道拓展的另一核心方向。2025 年上半年,零食行业中低线城市(三线及以下)门店扩张速度达 25%,远高于高线城市(10%),其中零食很忙在县域市场的门店占比超 60%,通过 “低价 + 社区触达” 快速占领下沉市场。但下沉市场并非 “低价就能赢”,还需结合区域消费习惯进行产品调整 —— 例如在西南地区增加辣味零食占比,在华北地区推出大包装坚果礼盒,实现 “因地制宜” 的渠道运营。
Z 世代(1995-2010 年出生)已成为零食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占比超 50%,这一群体对零食的需求不仅是 “味觉满足”,更追求 “情绪共鸣与身份认同”。因此,品牌需通过 “场景创新 + 营销创新”,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深度情感链接。
在场景创新方面,零食品牌开始聚焦 “细分场景” 的情绪需求。例如,卫龙推出 “办公室解压辣条礼盒”,针对年轻白领的 “工作焦虑” 场景,搭配趣味文案(“一口解压,满血复活”);良品铺子在 2025 年高考期间推出 “状元坚果礼盒”,结合 “备考加油” 场景,通过社交平台引发家长群体的情感共鸣。这些场景化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复购率,更让品牌成为 “情绪载体”,增强用户粘性。
在营销创新方面,“IP 化 + 互动体验” 成为主流。旺旺通过打造 “旺仔俱乐部” IP,推出联名周边(如旺仔卫衣、盲盒),2025 年上半年 IP 相关营收增长 30%;洽洽食品连续三年举办 “嗑瓜子大赛”,通过线上直播(抖音、视频号)与线下门店互动,吸引超百万年轻用户参与,带动瓜子品类销售额增长 15%。此外,品牌还通过 “国潮化” 营销贴近年轻群体 —— 徐福记 2025 年推出 “新中式糕点礼盒”,结合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设计包装,在小红书、B 站引发 “国潮零食” 话题讨论,相关内容曝光量超 5000 万次。
零食赛道的 “无限战争”,本质上是 “战略选择与落地能力” 的较量。无论是传统巨头的转型,还是新势力的扩张,都需要清晰的战略方向与高效的执行能力 —— 例如,卫龙的 “大单品 + 供应链深耕” 战略,需通过上游原料基地建设、中游生产流程优化、下游渠道精准覆盖实现落地;零食很忙的 “规模扩张” 战略,需通过加盟商管理、供应链协同、品控体系搭建确保门店盈利。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明确战略方向、推动战略落地,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专家资源,围绕 “战略规划、组织协同、执行力提升” 等核心模块,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等方式,帮助企业 CEO、总经理及高管团队掌握战略落地的关键技能 —— 例如,如何结合行业趋势制定差异化战略,如何打通 “战略 - 执行 - 复盘” 的全链路,如何通过组织变革支撑战略落地。对于零食行业的参与者而言,系统提升战略落地能力,才能在 “新旧博弈” 的行业变革中,找到长期生存与增长的核心密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