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浪潮下,运动鞋服行业的增长逻辑与破局路径


2025 年,中国体育产业正式迈入 “政策护航 + 消费升级” 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度渗透、多元化体育赛事的持续扩容,以及《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 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不仅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制度根基,更催生了体育消费的新需求、新业态。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细分领域,运动鞋服行业凭借对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与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呈现出 “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行” 的发展态势,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


一、行业基本面:政策与市场共振,业绩增长呈现 “全域向好” 态势

2025 年上半年,运动鞋服行业的业绩表现印证了其 “抗周期” 属性与高景气度。无论是国内头部品牌还是国际巨头,均在营收与利润维度实现稳健增长,这种 “全域向好” 的态势,本质是政策支持、消费复苏与企业战略落地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品牌:本土优势巩固,多品牌与专业化战略见效

国内运动鞋服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在产品创新、供应链优化与渠道布局上持续发力,业绩增长韧性凸显。


  • 特步国际: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达 68.38 亿元,同比增长 7.1%;净利润 9.14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21.5%,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反映出企业在成本控制与产品溢价能力上的提升。特步方面表示,下半年将通过供应链体系优化进一步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以快速响应消费趋势变化 —— 这一策略既贴合全民健身背景下 “即时运动消费” 的需求,也为其抢占新兴市场机遇奠定基础。

  • 安踏集团:虽未披露具体营收数据,但其营运表现公告显示,核心品牌安踏零售金额同比实现中单位数增长,FILA 品牌则取得高单位数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安踏在 2025 年 4 月宣布全资收购德国户外品牌 JackWolfskin(狼爪),基础对价 2.9 亿美元,这一动作不仅填补了其在高端户外赛道的布局空白,更强化了 “多品牌矩阵 + 细分赛道覆盖” 的战略优势,与集团旗下亚玛芬体育(含萨洛蒙、始祖鸟等)形成协同效应。


(二)国际品牌:本土化战略深化,中国市场成增长核心引擎

国际品牌将中国市场视为 “战略高地”,通过 “在中国,为中国” 的本土化策略调整,实现业绩持续突破。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上半年营收 18.27 亿欧元,同比增长 13%,连续九个季度实现 “有质量的增长”。其增长逻辑在于 “双轮驱动”—— 一方面加码运动表现品类(如专业跑鞋、篮球鞋),满足核心运动人群需求;另一方面深化运动时尚属性,推出贴合中国年轻群体审美的设计,品牌热度与用户粘性同步提升。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指出,本土化洞察与快速产品迭代,是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 细分领域品牌:瑞士品牌昂跑(On Holding AG)在亚太地区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净销售额 2.397 亿瑞士法郎,同比激增 114.8%,成为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斯凯奇上半年总营收 48.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03%,并计划通过 “斯凯奇少年概念店” 切入青少年市场,年内拟新增近 50 家同类型门店,进一步深化中国市场布局。


(三)行业共识:估值回归低位,长期成长逻辑清晰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当前运动鞋服行业已回归稳健增长轨道,国内企业聚焦 “高质量经营”,在产品端发力性价比品类、在渠道端优化结构(如提升线上占比与下沉市场覆盖);国际品牌与小众细分品牌则仍处于势能向上周期。消费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随着消费环境与政策预期进一步明朗,行业销售端将逐步实现 “企稳复苏”,而当前运动板块公司估值多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从 1 年及更长期维度看,运动鞋服仍是兼具高景气与清晰竞争格局的优质消费赛道。


二、增长新动能:细分赛道崛起,从 “大众红海” 到 “小众蓝海” 的结构性机遇

随着运动鞋服市场从 “增量竞争” 进入 “存量博弈” 阶段,消费者需求呈现出 “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 的特征 —— 不再满足于通用型运动产品,转而追求与自身运动场景、价值观相匹配的细分品类。这种需求变化,推动行业从 “大众红海” 向 “小众蓝海” 拓展,细分赛道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


(一)细分需求:场景化与情感化驱动消费决策

当前消费者的运动鞋服购买逻辑,已从 “功能满足” 转向 “场景适配 + 情感共鸣”。例如,跑步人群不仅关注跑鞋的缓震、支撑性能,还会根据马拉松、日常慢跑等不同场景选择专属产品;户外爱好者则对防水、透气、耐磨等功能性指标有更高要求,同时注重品牌所传递的 “自然探索” 价值观。


特步在财报中提到,2025 年上半年,一批小众运动品牌通过 “品牌叙事与社会价值绑定 + 数字化互动策略”,成功赢得年轻消费群体 —— 这类品牌不再单纯强调产品参数,而是通过讲述环保、公益等故事建立情感联结,将消费模式从 “交易导向” 升级为 “价值认同导向”,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二)企业布局:头部品牌加码细分赛道,构建差异化壁垒

为在细分市场抢占先机,国内外品牌纷纷通过 “自主研发 + 外部并购” 的方式,强化在垂直领域的竞争力:


  • 户外赛道:安踏收购狼爪后,与亚玛芬体育形成 “高端(始祖鸟)+ 中高端(狼爪)+ 大众(安踏户外系列)” 的全价位覆盖,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户外需求;亚玛芬体育财报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萨洛蒙鞋类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35% 至 4.14 亿美元,首次超过户外功能性服饰板块,成为集团核心增长引擎,印证了户外鞋类细分市场的高潜力。

  • 青少年赛道:斯凯奇推出 “斯凯奇少年概念店” 与 Youth 系列鞋服,跳出传统青少年产品 “竞技性能优先” 的逻辑,转而聚焦 “舒适穿搭 + 个性表达”,精准匹配青少年群体的日常运动与校园场景需求,这一差异化定位使其在青少年市场快速打开局面。

  • 专业运动赛道:特步专业运动分部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 32.5%,经营溢利同比激增 236.8%,其中索康尼以 “全品类跑鞋世家” 定位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迈乐则聚焦越野跑、徒步等细分场景,通过专业化产品形象强化用户认知。


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认为,细分化与差异化是消费行业的必然趋势。在跑步、篮球等传统赛道竞争白热化、边际效应递减的背景下,品牌唯有切入户外、青少年、小众运动等 “小赛道”,通过精准需求捕捉与独特价值主张建立壁垒,才能开拓利润增长空间,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提升” 的转型。


三、行业趋势: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品牌竞争的核心逻辑转变

2025 年运动鞋服行业的增长,已不再是单纯的 “规模扩张”,而是围绕 “高质量发展” 的多维能力比拼。从政策导向与企业实践来看,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于三大核心维度:


(一)政策红利转化能力:从 “政策解读” 到 “战略落地”

《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关于做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则推动 “户外运动场景与产品创新”。这些政策不仅为行业提供资金与场景支持,更指引了发展方向 —— 例如,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将直接拉动户外鞋服需求,而金融支持则为企业并购、研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能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增长,关键在于企业的 “战略落地能力”:如安踏通过收购狼爪响应户外产业政策,特步通过供应链优化承接全民健身带来的大众运动需求,这些案例均表明,政策敏感度与战略执行力已成为品牌竞争的重要砝码。


(二)高端化与年轻化:品牌价值提升的双路径

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指出,在品牌格局多元化、分化的背景下,未来运动鞋服行业的赢家将具备两大特征:一是 “高端化突破”,通过技术研发与品牌溢价摆脱低价竞争;二是 “年轻化绑定”,与潮流文化深度融合,持续对话年轻消费者。


从实践来看,国际品牌如阿迪达斯通过高端运动科技(如 Boost 中底技术)巩固高端市场,国内品牌如安踏通过始祖鸟切入奢侈品户外赛道,均在高端化上取得成效;而斯凯奇的青少年概念店、特步的数字化互动策略,则是年轻化运营的典型尝试 —— 这些动作本质是通过 “价值升级” 而非 “价格战” 实现增长,符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


(三)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中国市场的 “双循环” 价值

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服消费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基地,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国际品牌如阿迪达斯、斯凯奇将中国视为核心增长市场,通过本土化研发、生产与营销实现业绩突破;国内品牌如安踏、特步则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加速全球化布局(如安踏收购国际品牌、特步拓展东南亚市场)。


这种 “全球资源 + 中国市场” 的双循环模式,既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多元化产品,也推动国内品牌在全球竞争中提升能力,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产业启示:战略落地能力决定企业长期竞争力

从 2025 年运动鞋服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无论是政策红利的捕捉、细分赛道的布局,还是高端化与年轻化的推进,最终都依赖于企业的 “战略落地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业务策略、如何将细分需求转化为产品创新、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品牌价值,成为考验企业管理层的核心课题。


对于运动鞋服企业及更多身处消费领域的企业而言,系统化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由相关机构推出的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设计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 AMP 课程资源,时长 1 年,聚焦培养企业 CEO、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的战略思考与落地能力,帮助管理者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明确方向、应对变革,为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筑牢竞争力根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