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国一汽拟入股零跑 10%: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协同破局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合浪潮再添新动向 —— 市场传闻中国一汽计划以增资方式入股零跑汽车,持股比例约 10%,双方同步推进的合作车型已进入研发阶段,计划 2026 年正式入市。这一潜在合作若落地,将成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深度绑定的又一典型案例,既体现了一汽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战略布局,也折射出零跑汽车在寻求资本支持与资源协同上的现实考量。在行业竞争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博弈” 的背景下,此类跨阵营合作可能重塑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为行业整合提供新的范本。

合作背后的战略诉求:互补性驱动的资本联姻

一汽与零跑的潜在合作,本质上是双方在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上的互补。对于中国一汽而言,入股零跑是其加速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作为传统汽车巨头,一汽在燃油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制造经验与渠道资源,2024 年整车销量达 320 万辆,但新能源汽车占比仅为 1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25%。零跑在智能电动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恰好能弥补一汽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的短板 —— 零跑自主研发的 LEAPmotor 3.0 架构支持 800V 高压快充与高阶智能驾驶,其智能座舱 OS 的用户活跃度达 92%,这些技术若与一汽共享,可缩短其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周期至少 2 年。

零跑汽车则亟需通过资本合作缓解经营压力并突破发展瓶颈。2024 年,零跑汽车销量达 15 万辆,同比增长 35%,但净亏损仍达 28 亿元,连续四年未实现盈利。过度依赖自有资金导致研发投入受限,2024 年研发费用仅为 8.5 亿元,不足比亚迪的 5%,在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进度已落后于第一梯队。引入一汽作为战略投资者,不仅可获得约 20 亿元的资金注入,更能借助一汽的供应链体系降低成本 —— 一汽在电池采购、零部件制造上的规模优势,有望使零跑车型的生产成本降低 10%-15%,推动其毛利率从 2024 年的 - 5% 提升至盈亏平衡线。

渠道与制造资源的协同是另一重要看点。一汽在全国拥有超 3000 家经销商网点,其中三四线城市覆盖率达 90%,而零跑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双方若实现渠道共享,可使零跑的终端触点增加一倍以上,2026 年销量有望突破 30 万辆。制造层面,一汽的长春、成都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 70%,零跑可通过代工方式缓解自身产能紧张问题,同时帮助一汽分摊固定成本,形成双赢格局。

合作模式的可能路径:技术共享与联合开发并行

从行业惯例来看,一汽与零跑的合作可能采取 “技术授权 + 联合开发” 的双轨模式。在技术层面,零跑可能将其智能电动平台以专利授权方式向一汽开放,一汽则支付相应的技术使用费,用于零跑的持续研发。参考蔚来与长安的合作模式,这种技术输出不仅能带来稳定收入,还能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平台研发的单位成本 —— 若一汽基于该平台年产能达 10 万辆,零跑的平台边际成本可下降 25%。

联合开发车型将成为合作的核心落地载体。计划 2026 年入市的合作车型,预计定位 15-20 万元主流市场,融合零跑的智能技术与一汽的制造工艺,目标年销量 10 万辆。该车可能采用 “双品牌” 策略,分别悬挂一汽与零跑标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 —— 一汽版本侧重家用舒适性,零跑版本则强调科技属性,这种差异化定位可覆盖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同时避免内部竞争。

股权结构设计上,一汽可能获得零跑 10% 的股权,但不参与日常经营,以保持零跑的市场化决策效率。双方可能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技术共享、供应链整合等事宜,重大决策需双方一致同意,这种 “参股不控股” 的模式在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合作中较为常见,既能保障资源协同,又能避免企业文化冲突。

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整合

这一潜在合作可能进一步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分化与整合。头部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形成 “传统巨头 + 新势力” 的联盟,将对中小品牌形成更强的挤压效应。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 CR5(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已达 65%,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若一汽 - 零跑联盟成立,其合计市场份额可能突破 8%,进入行业前五,进一步巩固头部效应。

合作模式可能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新参考。此前,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合作多停留在代工或资本层面,如上汽与蔚来、广汽与蔚来的合作,而一汽与零跑若实现技术深度共享,将开创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合研发能力不足的传统车企与资金紧张的新势力,预计未来 1-2 年类似合作可能增加 3-5 起,加速行业技术标准的统一与成本优化。

外资品牌的竞争压力也可能因此加剧。当前,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4 年已降至 28%,较 2020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一汽与零跑的合作若能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可能进一步挤压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自主化” 进程加速。

潜在风险与挑战:协同效应的实现难度

尽管合作前景值得期待,但协同效应的实现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的差异,一汽作为国有企业,决策流程相对复杂,而零跑作为新势力企业,以快速迭代著称,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联合开发效率低于预期,若车型上市时间推迟半年以上,将错过市场窗口期。

技术整合的难度不容低估。零跑的电子电气架构与一汽的制造体系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至少 12-18 个月的适配周期,期间可能产生额外的整合成本。历史案例显示,约 30% 的车企合作项目因技术整合不畅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某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联合车型因软件适配问题,上市后故障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50%,严重影响市场口碑。

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在联合开发车型的利润分配、技术专利的归属与使用等问题上,双方若未能达成明确协议,可能引发后续纠纷。参考行业惯例,合理的模式可能是 “按投资比例分配基础利润 + 按技术贡献分配超额利润”,但具体比例需要长期协商,过程中可能消耗大量管理资源。

中国一汽拟入股零跑的传闻,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单打独斗” 向 “生态合作” 转变的趋势。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与新势力合作是弥补技术短板的捷径;对于新势力而言,引入传统车企战略投资是缓解资金压力、实现规模化的有效路径。这种合作若能成功,将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整合经验,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对于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整合的车企,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将提供并购估值、合作模式设计、整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助力企业在行业整合浪潮中把握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