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冲上 4000 亿港元:泡泡玛特的 IP 焦虑与下一个增长引擎探索


当泡泡玛特的市值在 2025 年突破 4000 亿港元时,市场对其 IP 矩阵的讨论愈发聚焦 ——LABUBU 系列贡献了 35% 的营收,成为继 Molly 之后的第二大支柱 IP,但这种依赖也引发了对 “单一 IP 风险” 的担忧。作为潮玩行业的龙头企业,泡泡玛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 IP 生命周期的精准把控,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者偏好迭代,寻找下一个 LABUBU 已成为维持高市值的关键命题。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增长持续性,更折射出潮玩行业 “IP 为王” 的底层逻辑与创新压力。

单一 IP 依赖的隐忧:繁荣背后的结构性风险

LABUBU 的崛起堪称泡泡玛特 IP 运营的经典案例。自 2019 年推出以来,该系列通过 “精灵怪兽” 的独特设定与设计师龙家升的艺术加持,迅速成为 Z 世代追捧的潮流符号,2024 年相关产品销售额达 58 亿元,占总营收的 35%,衍生品授权收入超 8 亿元,涵盖文具、潮鞋、数字藏品等多个领域。其成功离不开泡泡玛特的 “饥饿营销” 策略 —— 限量款发售中签率不足 5%,二手市场溢价率平均达 300%,这种稀缺性塑造了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

但过度依赖单一 IP 的风险已开始显现。2024 年四季度,LABUBU 系列销售额环比下滑 8%,是该 IP 推出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部分原因在于新品迭代速度放缓 —— 全年仅推出 3 个主题系列,较 2023 年减少 2 个,消费者审美疲劳迹象初现。更值得警惕的是,IP 生命周期的不可预测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参考 Molly 系列的轨迹,其营收占比从 2018 年的 40% 降至 2024 年的 22%,尽管仍保持盈利,但增长动能显著减弱。若 LABUBU 重蹈覆辙,而新 IP 未能及时补位,将直接影响整体营收表现。

与国际同行相比,泡泡玛特的 IP 矩阵丰富度仍有差距。日本万代凭借 “高达”“奥特曼” 等数十个常青 IP 形成协同效应,单一 IP 收入占比从未超过 15%;美国 Funko 则通过海量影视、游戏 IP 授权,构建起 “广而不深” 的产品体系,抗风险能力更强。而泡泡玛特营收占比超 10% 的 IP 仅有 3 个,这种 “二八分化” 的结构使其在 IP 迭代期面临更大的业绩波动压力。

新 IP 孵化的困境:从 “爆款逻辑” 到 “生态培育” 的转型阵痛

泡泡玛特并非没有意识到 IP 多元化的重要性,但其新 IP 孵化效率在近年来有所下降。2024 年推出的 12 个新 IP 中,仅有 2 个实现盈利,其余均因市场反响平平而缩减生产,新 IP 整体投入产出比从 2021 年的 1:3 降至 2024 年的 1:1.2。这种困境源于多重因素:首先,优质设计师资源争夺激烈,头部设计师签约费用 3 年上涨 200%,而新锐设计师的市场认可度需要长期培育;其次,消费者口味愈发挑剔,传统 “盲盒 + 限量” 的玩法吸引力减弱,2024 年泡泡玛特新品首发购买率较 2022 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最后,抄袭争议频发,某新 IP 因造型酷似海外潮玩被起诉,导致产品下架,直接损失超 2 亿元。

内部孵化机制的瓶颈尤为突出。泡泡玛特传统的 IP 开发流程是 “设计师创作→市场调研→小规模试产→大规模推广”,这种线性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新锐潮玩品牌寻找独角兽采用 “用户共创” 模式,通过社群投票决定新品方向,2024 年其新 IP “小鹦鹉 BEBE” 从概念发布到量产仅用 4 个月,首月销量突破 50 万个,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反衬出泡泡玛特在组织架构上的僵化 —— 多层级审批导致决策周期长达 3 个月,错失市场窗口期。

外部合作的效果也不及预期。2023-2024 年,泡泡玛特与 15 个跨界品牌推出联名 IP,包括奢侈品、影视 IP、游戏等领域,但多数合作停留在 “贴标式” 授权,缺乏深度共创,如与某奢侈品牌的联名款仅在原有造型上添加品牌 LOGO,市场接受度有限,销售额未达预期的 60%。这种 “重数量轻质量” 的合作策略,不仅未能打造出新爆款,反而消耗了品牌公信力。

破局路径:技术赋能与生态拓展的双重探索

数字化转型为 IP 孵化提供了新范式。泡泡玛特在 2024 年推出的 “元宇宙设计师平台”,通过 AI 工具降低创作门槛,任何人都可上传 IP 设计稿,经用户投票与专业评审后,优秀作品将由泡泡玛特量产。该平台上线半年吸引超 5 万名设计师入驻,产生 3 万件原创作品,其中 “机械兔 ROBO” 通过社区投票脱颖而出,首月预售量达 80 万个,成为年度现象级新 IP。这种 “全民共创 + 数据筛选” 的模式,大幅提升了新 IP 的成功概率,也降低了前期调研成本。

IP 形态的多元化延伸是另一重要方向。泡泡玛特正从 “静态潮玩” 向 “动态内容” 拓展,2024 年投资制作的 LABUBU 动画短片在 B 站播放量超 2 亿次,带动相关玩具销量增长 25%;同步开发的手游《LABUBU 大冒险》下载量突破 500 万次,通过内购与联名道具实现收入 3.2 亿元。这种 “内容 + 产品 + 游戏” 的生态模式,不仅延长了 IP 生命周期,更创造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参考迪士尼的 IP 运营逻辑,内容业务对 IP 价值的放大效应可达 3-5 倍。

全球化布局为新 IP 提供了增量市场。在东南亚市场,泡泡玛特推出融合当地文化的 “娘惹娃娃 NYONYA” 系列,采用传统蜡染工艺与服饰设计,2024 年在马来西亚、印尼的销售额突破 3 亿元,成为首个在海外市场自主孵化的爆款 IP;在欧美市场,通过收购当地小型潮玩工作室,获取本土化设计资源,其推出的 “西部牛仔 COWBOY” 系列因契合美式复古潮流,入驻纽约潮玩店 KITH 后迅速售罄。这种 “本土孵化 + 全球发行” 的策略,使新 IP 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更广阔的受众基础。

行业启示与未来挑战:潮玩巨头的二次增长曲线

泡泡玛特的新 IP 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潮玩行业从 “增量市场” 转向 “存量竞争” 的阶段,IP 运营需从 “单品爆款” 思维转向 “生态化运营”,通过内容、技术、全球化构建护城河;新 IP 孵化不能依赖经验主义,而应借助数据洞察与用户参与,提高成功率;同时,要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调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消耗 IP 的文化内核。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 IP 的培育需要长期投入,2024 年泡泡玛特研发费用达 12 亿元,占营收比重升至 7%,但短期内难见回报;行业模仿者增多,中小品牌通过 “山寨 IP + 低价策略” 抢占市场,2024 年侵权产品导致的损失超 5 亿元;消费者忠诚度碎片化,Z 世代对 IP 的追捧周期从平均 18 个月缩短至 12 个月,要求更快的迭代速度与创新力度。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4000 亿港元市值既是对过往 IP 运营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增长潜力的期许。寻找下一个 LABUBU 的过程,本质上是从 “机会主义” 向 “系统能力” 的转型,需要在 IP 孵化、技术应用、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持续突破。对于希望通过 IP 并购与生态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潮玩企业,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将提供 IP 估值、跨界并购、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 IP 壁垒。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