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胖东来拟招聘刑释人员”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企业创始人于东来通过社交平台公开回应,强调此举源于对人性善良的坚持,旨在推动社会对特定群体的包容与接纳。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维度,更引发了关于包容性就业、社会公平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讨论。作为行业专家与市场分析家,本文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及行业启示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2025年8月,胖东来宣布新乡第三家门店招工计划,其中2%的岗位定向招聘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这一决策迅速引发舆论热议,部分公众对刑释人员重返职场的能力与风险表示担忧,而更多声音则肯定了企业推动社会公平的勇气。
于东来在回应中明确指出,刑释人员作为合法公民,应享有平等就业权与社会尊严。企业首次尝试此类招聘,计划先吸纳中轻度犯罪者,逐步扩展至中重度犯罪类型人员,体现“渐进式包容”的实践逻辑。数据显示,胖东来2025年7月销售额达16.66亿元,1-7月累计销售额133.86亿元,日均销售额约6314万元,业绩稳健增长为包容性就业提供了实践基础。
胖东来的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企业长期价值观的延续。其2024年销售额近170亿元,利润超8亿元,员工平均月收入9000元,业绩与员工福利的双重优势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资源支持。通过为刑释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企业传递了“改过自新者应获平等机会”的价值观,呼应了社会对公平与包容的期待。
从商业视角看,包容性就业有助于企业构建多元化团队。刑释人员群体中不乏具备特定技能或经历者,其独特视角可能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此外,此举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认同感,形成品牌差异化竞争力。
商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提出,需调动企业创新转型积极性,推动存量商业设施改造。胖东来的实践恰与政策导向契合,通过社会责任实践反哺商业运营,形成“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就业是刑释人员重返社会的关键纽带。胖东来提供的岗位不仅赋予其经济独立能力,更通过职场融入重建社会关系网络,降低再犯罪风险。研究表明,稳定就业可使刑释人员再犯罪率显著下降,胖东来的实践或为司法社会工作提供企业端解决方案。
企业行动推动社会对刑释群体的认知转变。通过职场场景中的日常互动,公众可直观感受该群体的能力与改变,逐步消解“罪犯标签”带来的偏见。这种“接触效应”比单纯政策倡导更具说服力,为构建包容性社会奠定民意基础。
胖东来的尝试为零售业乃至更广泛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包容性就业模式。其通过“渐进式招聘”“技能培训支持”“心理辅导机制”等配套措施,降低了企业实践风险,为同行提供了操作框架。若此类模式形成规模效应,或将推动就业政策与市场实践的深度融合。
胖东来的案例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并非成本负担,而是可通过战略设计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零售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包容性就业可成为人才池扩展、品牌价值提升与社会问题解决的“三赢”抓手。企业需在风险管控、技能培训与文化融合层面建立系统机制,确保社会责任实践的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系统性指导。课程聚焦战略规划、社会责任整合及组织变革管理,助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商业目标,推动行业向更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