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控制权危机:十年隐患的集中爆发与深层启示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跌宕起伏中,贝因美作为曾经的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其创始人谢宏面临的控制权危机引发了市场对企业治理与股权结构的深度思考。这场危机并非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而是十年前战略决策与股权安排中埋下的隐患,在行业周期波动与资本博弈的多重作用下逐步发酵的结果。从明星企业到控制权旁落的边缘,贝因美的历程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如何平衡股权稀释与控制权稳定,提供了极具警示意义的案例。

一、控制权危机的现状:股权分散与博弈加剧

贝因美当前的控制权危机,集中体现在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与多方力量的博弈之上。截至最新披露数据,创始人谢宏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已降至 12.3%,而第二大股东某投资机构持股 8.7%,第三大股东为外资乳业集团,持股比例 6.5%,其余股权则分散在数十家机构与散户手中。这种 “无控股股东” 的状态,导致公司在重大经营决策上频繁出现分歧,2024 年以来已有 3 项董事会提案因股东反对而未能通过,包括年度预算调整与海外工厂扩建计划。

更为关键的是,控制权的争夺已影响到企业日常运营。2024 年二季度,公司原 CEO 因与董事会在战略方向上存在分歧被迫离职,新任 CEO 由第二大股东提名,但其提出的 “收缩线下渠道、主攻线上市场” 的策略,与谢宏坚持的 “线下母婴店体验 + 线上配送” 的融合模式形成冲突。这种顶层治理的不稳定,直接导致渠道政策频繁调整,2024 年上半年经销商流失率达 18%,远超行业平均 8% 的水平,营收同比下滑 12%。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市场对贝因美控制权不稳定的担忧已体现在股价表现上。2024 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下跌 35%,市盈率(TTM)降至 15 倍,显著低于乳制品行业平均 25 倍的估值水平。某券商研报指出,股权分散引发的治理风险,已成为制约贝因美估值修复的核心因素,投资者对其战略执行力与经营持续性的信心持续减弱。

二、十年伏笔:扩张中的股权稀释与战略摇摆

追溯贝因美控制权危机的根源,需回到十年前的快速扩张期。2013-2015 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贝因美凭借 “冠军宝贝” 等系列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营收从 2013 年的 42 亿元飙升至 2015 年的 102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54%。为支撑扩张,公司在此期间进行了三次定向增发与两次债权融资,累计募资 45 亿元,用于产能扩建与品牌营销,但这一过程也导致了股权的持续稀释。

2014 年的定增成为关键转折点。为引入某战略投资者,贝因美以每股 18 元的价格发行 1.2 亿股,募资 21.6 亿元,谢宏持股比例从 35% 降至 23%。尽管当时签订了 “一致行动协议”,但该协议在 2018 年到期后未续签,为后续的股权博弈埋下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增未设置任何控制权保障条款,如特别表决权或董事提名权限制,使得资本方在股权比例提升后具备了参与治理的基础。

战略方向的频繁摇摆,进一步加剧了股权结构的脆弱性。2015 年,贝因美提出 “奶粉 + 母婴用品 + 早教服务” 的多元化战略,通过收购三家母婴连锁机构与一家早教公司,快速切入新领域。这些收购累计耗资 18 亿元,其中 12 亿元通过股权融资解决,导致谢宏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 18%。然而,多元化业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母婴连锁因管理不善连续三年亏损,2018 年被迫剥离时仅收回 3 亿元,资产减值损失达 9 亿元,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本,更分散了公司在核心奶粉业务上的资源投入。

与此同时,行业政策的变化成为催化剂。2016 年奶粉配方注册制实施,贝因美因产品矩阵复杂未能及时完成注册,导致 15 个系列产品被迫下架,市场份额从 12% 降至 7%。为应对危机,公司在 2017 年再次启动定增募资 15 亿元,用于配方升级与渠道重建,此次融资引入了多家财务投资者,谢宏持股比例跌破 15%,失去了对董事会的绝对控制力,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了直接的股权隐患。

三、治理结构缺陷:控制权设计的缺失与失效

贝因美控制权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中对控制权保障机制的设计缺失。与同期快速扩张的其他民营企业相比,贝因美在股权稀释过程中未能建立有效的控制权防护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缺乏表决权差异安排。在多次融资过程中,贝因美始终采用 “同股同权” 的普通股结构,未像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那样设置特别表决权股,导致谢宏在持股比例降至 30% 以下后,逐渐丧失对重大决策的主导权。反观同行某乳制品企业,其创始人通过 “A 股 + 港股” 的双重上市架构,在持股 20% 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特别表决权控制 70% 的董事提名权,有效保障了战略的稳定性。

其二,一致行动协议的短期化。贝因美在 2014 年与 2017 年的两次融资中,虽与部分机构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但协议期限均仅为 3-5 年,且未设置自动续期条款。2018 年首次协议到期后,部分机构投资者为追求短期收益,开始与谢宏在分红政策、资本开支等方面产生分歧,并在董事会改选中支持对立提案,导致控制权逐步旁落。

其三,股权质押的风险传导。为维持对公司的影响力,谢宏在 2019-2021 年间将其持有的 60% 股份进行质押融资,用于增持公司股票与补充流动资金。然而,2022 年奶粉行业价格战导致贝因美股价下跌,部分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被迫减持 1.2% 的股权以解除质押风险,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持股比例,加速了控制权的流失。

公司治理的缺陷还体现在董事会结构上。贝因美董事会由 9 名成员组成,其中独立董事 3 名,非独立董事中谢宏方仅占 2 席,其余 4 席分别由各主要股东提名。这种结构导致在战略决策中,谢宏提出的长期主义方案常被短期业绩导向的提案否决,例如 2023 年提出的 “三年研发投入计划”(拟每年投入营收的 5% 用于配方创新),因部分股东担忧短期利润被稀释而未能通过,最终研发投入占比仅为 2.3%,落后于行业龙头企业的 8%。

四、行业周期与资本博弈:危机爆发的外部推手

贝因美的控制权危机,并非单纯的内部治理问题,而是在行业周期下行与资本逐利本性的外部压力下加速爆发的。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在经历 2013-2015 年的高速增长后,自 2016 年起进入调整期,出生率下降与竞争加剧导致行业增速从 20% 降至 5% 左右,贝因美在此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经营压力的增大为资本介入提供了契机。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贝因美业绩波动加剧,为资本博弈创造了空间。2019-2023 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三次出现亏损,累计亏损额达 15 亿元,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与股权融资来缓解流动性压力。而每一次的 “纾困” 融资,都伴随着股权进一步稀释与控制权的弱化。例如 2021 年,为偿还到期债务,贝因美向某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发行股份,募资 8 亿元,该机构持股比例达 7.5%,并获得 1 名董事提名权,直接打破了原有的股权平衡。

外资乳业集团的入局,更使得控制权博弈复杂化。2023 年,某全球排名前五的乳业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与参与定增,成为贝因美第三大股东。其战略意图明显 —— 借助贝因美在国内三四线城市的渠道网络,推广自有高端奶粉品牌。这种 “战略投资者” 的角色,与谢宏坚持的 “民族品牌自主发展” 理念形成根本冲突,在产品定位、渠道共享等方面的分歧日益公开化,进一步撕裂了公司的治理体系。

资本的短期逐利性与企业长期发展需求的矛盾,在贝因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部分财务投资者更关注短期分红与股价波动,2024 年股东大会上,他们联合否决了谢宏提出的 “将当年净利润的 30% 用于研发” 的提案,要求提高分红比例至 50%。这种短期行为虽能满足部分股东的即时利益,却削弱了贝因美在配方创新与渠道升级上的投入,使其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落后。

五、启示与反思:民营企业控制权管理的核心逻辑

贝因美的控制权危机,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扩张与控制权稳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其核心逻辑可归纳为三个层面:

在股权结构设计层面,民营企业需建立 “动态防护体系”。在融资扩张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灵活运用表决权差异安排、一致行动协议、委托投票权等工具,在股权稀释的同时维持对控制权的实质掌控。例如,可在公司章程中规定 “创始人对重大战略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或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锁定部分股权,形成稳定的投票权基础。贝因美的教训表明,缺乏防护的股权稀释,最终会导致创始人失去对企业的主导权。

在战略决策层面,需警惕 “规模冲动” 下的盲目扩张。贝因美十年前的多元化战略,忽视了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整合上的短板,盲目进入非核心业务领域,不仅消耗了资本,更导致股权过度稀释。民营企业应坚守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在主业形成稳固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拓展边界,避免为追求短期规模而牺牲长期战略的连贯性与股权结构的稳定性。

在资本关系处理层面,要区分 “战略投资者” 与 “财务投资者” 的不同诉求。引入资本时,需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边界与退出机制,对于战略投资者,应聚焦资源互补与长期协同,而非单纯的资金注入;对于财务投资者,则需设定清晰的业绩目标与估值调整条款,避免其因短期利益而干扰企业经营。贝因美在引入资本时未能进行有效区分,导致后期资本博弈加剧,影响了战略的执行力。

对于更多面临扩张与控制权平衡难题的民营企业而言,贝因美的案例揭示了资本运作与公司治理的复杂性。若想系统学习如何在股权融资中保障控制权,如何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战略扩张的同时避免治理风险,可关注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5.html),深入掌握控制权设计、并购整合与资本博弈的实战策略,为企业稳健发展奠定治理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