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东阳光药(01558.HK)正式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为年内第12家在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此次IPO发行定价18.8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23.6亿港元,市值突破200亿港元。作为国内少数同时布局抗感染、代谢疾病及肿瘤三大治疗领域的创新药企,东阳光药的上市不仅标志着其研发管线进入商业化收获期,更折射出中国医药产业在资本化浪潮中的结构性变革。
东阳光药的上市节点恰逢中国医药行业资本化窗口期:
港股18A章改革深化:自2018年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以来,港交所已累计吸引68家医药企业挂牌,形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2025年新修订的《上市规则》进一步放宽营收门槛,允许"研发型药企"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为东阳光药这类管线储备丰富的企业提供资本通路。
医保支付体系重构:国家医保局2025年启动的"创新药价值评估体系"改革,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真实世界数据等纳入支付标准,东阳光药核心产品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可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后,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7%,验证了"研发-准入-商业化"的闭环能力。
全球化研发网络成型:公司在美国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东莞建立三大研发中心,形成"中美双报"能力。其抗肿瘤新药HEC83516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标志着研发体系达到国际标准。
招股书显示,东阳光药已构建起"短期现金流产品+中期成长产品+长期战略产品"的三级梯队:
抗感染领域:可威®占据国内奥司他韦市场65%份额,2024年销售额达38.2亿元。新一代抗流感药HEC72789已完成Ⅲ期临床,预计2026年上市后将形成产品迭代优势。
代谢疾病领域:糖尿病药物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II)通过一致性评价,2025年Q1市场份额提升至12%;在研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EC88479已完成Ⅰ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
肿瘤领域: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剂HEC68498已进入NDA阶段,预计2025年底获批上市,市场空间超50亿元。
研发效率指标凸显竞争力: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34%,2024年研发费用率28.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IND到NDA的平均周期缩短至4.2年,较行业平均缩短1.8年。
此次IPO引入高瓴资本、淡马锡等7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占比达45%。其资本运作呈现三大特征:
产融结合深化:2023年引入广东恒健战略投资10亿元,用于东莞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布局;
估值体系升级:按发行价计算,公司市研率(市值/研发投入)为8.2倍,低于同类企业平均10.5倍水平,为后续估值提升预留空间;
国际化资本架构:通过红筹架构搭建,实现境内研发成果与境外资本市场的对接,为后续跨境并购奠定基础。
中金公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指出:"东阳光药的上市标志着资本市场对'仿创结合'药企的重新定价。相较于纯创新药企的高风险特征,其现金流产品提供的稳定收益与成长产品的高弹性形成对冲,符合当前投资者偏好。"
东阳光药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三大借鉴:
管线布局策略:在专注核心领域的同时,通过License-in/out构建技术生态。公司2024年从第一三共引进的HER2-ADC药物支付首付款1.2亿美元,同时将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Arcus公司,实现技术互补;
商业化能力建设:建立覆盖3000家医院的直营团队,搭配数字化营销平台,使新药上市首年市场渗透率即达15%,远超行业平均8%水平;
ESG治理提升:发布首份《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其绿色工厂认证覆盖率已达80%,符合国际投资者ESG投资标准。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的40%用于核心产品临床研究,30%用于生产设施扩建,20%用于战略并购。管理层预计,随着HEC68498、HEC88479等重磅产品陆续上市,2027年营收有望突破100亿元,净利润率提升至25%以上。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表示:"东阳光药的上市印证了港股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持续支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深化实施,预计将有更多类似企业通过香港平台实现全球化发展。"
掌握医药企业资本化核心方法论,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 深度聚焦医药行业估值建模、跨境并购整合、科创板/港股18A上市策略等专题,汇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信证券、药明康德等机构专家资源,通过"监管政策解读+实战案例推演+模拟路演答辩"三维教学模式,助力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本运作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