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底关闭所有会员店:盒马放弃背后的市场博弈与战略调整

零售业态的迭代正在加速。盒马鲜生近期宣布,将于 2025 年 8 月底关闭全国所有 21 家盒马 X 会员店,这一决定距离其首家会员店开业不足 5 年。数据显示,2024 年盒马 X 会员店的营收同比下滑 18%,单店日均客流从峰值的 3000 人次降至 1200 人次,持续亏损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作为新零售的代表企业,盒马在会员店赛道的退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折射出中国仓储会员店市场从 “蓝海” 到 “红海” 的快速转变,以及企业在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之间的战略取舍,为理解零售业态的生存逻辑提供了重要案例。

市场格局:从蓝海竞速到红海厮杀

仓储会员店曾被视为零售业的 “新风口”,2020-2023 年,国内会员店数量从 50 家激增至 300 家,盒马 X 会员店、山姆、 Costco、永辉 Bravo 等品牌纷纷入局。但短短几年间,市场格局已从 “跑马圈地” 转向 “存量竞争”,过度饱和与同质化竞争成为盒马退出的直接诱因。

市场密度突破合理阈值。以上海为例,2024 年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仓储会员店数量达 1.2 家,较 2020 年增长 300%,而美国这一指标为 0.8 家,意味着上海的会员店密度已超过成熟市场。盒马 X 会员店在长三角地区的单店辐射半径从最初的 15 公里压缩至 8 公里,与山姆、Costco 的门店形成直接重叠,某区域的 3 家会员店直线距离不足 5 公里,客流被严重分流。2024 年,盒马 X 会员店在重叠区域的营收同比下滑 25%,远高于整体 18% 的降幅。

同质化竞争挤压生存空间。各品牌的核心商品重合度达 60%,进口零食、烘焙面包、大包装日用品等成为标配,差异化仅体现在细节品类。盒马 X 会员店推出的 “自有品牌占比 50%” 策略未能形成壁垒,其对标山姆的 “麻薯面包”“牛肉卷” 等爆款产品,在口感与价格上未能拉开差距,消费者复购率不足 30%,低于山姆的 45%。价格战进一步加剧困境,2024 年盒马 X 会员店的 “会员价” 较 2023 年平均下调 8%,但客单价从 800 元降至 650 元,毛利率被压缩至 12%,低于行业平均的 15%。

会员增长陷入瓶颈。仓储会员店的盈利依赖 “会员费 + 商品毛利” 双轮驱动,而盒马 X 会员店的付费会员数在 2024 年达到 120 万后停滞增长,较山姆的 600 万、Costco 的 300 万差距显著。更关键的是,会员续卡率从首年的 70% 降至 2024 年的 45%,部分用户反映 “与普通超市的差异化不明显”“大包装不适合小家庭”,会员价值感知弱化直接影响了可持续经营。

经营困境:重资产模式下的效率短板

盒马 X 会员店的快速退出,与其重资产运营模式下的效率低下密切相关。从门店选址、供应链建设到成本控制,一系列问题的叠加使其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盈利,最终不得不选择战略收缩。

单店投入与产出失衡。盒马 X 会员店单店面积普遍在 1.5 万平方米以上,装修与设备投入超过 2000 万元,加上每年 500-800 万元的租金成本,单店盈亏平衡点的年营收需达到 1.5 亿元。但实际运营中,2024 年仅有 3 家门店达标,其余 18 家的年营收在 8000 万 - 1.2 亿元之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某二线城市的盒马 X 会员店,因客流不足,日均销售额仅 25 万元,远低于盈亏平衡所需的 40 万元,开业两年累计亏损超 3000 万元。

供应链支撑能力不足。仓储会员店对供应链的规模化、集约化要求极高,而盒马的供应链体系更多服务于标准超市业态,难以满足会员店的 “大包装、低周转” 需求。数据显示,盒马 X 会员店的库存周转率为 8 次 / 年,低于山姆的 12 次 / 年,部分生鲜商品因周转慢导致损耗率达 8%,较行业平均高 3 个百分点。为保障进口商品供应,其海外直采比例达 30%,但物流成本占比达 8%,高于山姆的 5%,供应链效率短板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

选址与客群匹配偏差。盒马 X 会员店多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远郊区,试图复制 Costco 的 “郊区低价拿地 + 辐射大范围客群” 模式,但忽略了中国消费者 “就近消费” 的习惯。某位于城市外环的门店,虽然租金较低,但周边 3 公里内的常住人口不足 10 万,且缺乏高端社区支撑,周末客流占比达 70%,工作日客流稀疏,导致资源闲置。相比之下,山姆在核心商圈的 “仓储 + 超市” 混合店模式更适应中国市场,坪效达 8000 元 / 平方米 / 年,是盒马 X 会员店的 1.5 倍。

数字化优势未能有效发挥。盒马作为新零售标杆,其数字化能力曾被寄予厚望,但在会员店业务中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线上配送占比仅为 15%,远低于其标准超市业态的 35%,且因大包装商品的配送成本高,线上业务毛利率不足 5%。会员数据分析的应用也较为初级,未能像山姆那样通过消费行为数据优化商品结构,导致约 20% 的商品因滞销被下架,进一步影响了供应链效率。

战略取舍:聚焦核心业务的必然选择

关闭会员店并非盒马的被动妥协,而是其优化业务结构、聚焦核心优势的主动战略调整。在母公司阿里巴巴的整体战略收缩背景下,盒马需要集中资源保住盈利主力,这种取舍反映出零售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回归社区生鲜主赛道。盒马的核心优势仍在于标准超市与社区店业态,2024 年这两类门店贡献了 85% 的营收与全部利润。关闭会员店后,盒马计划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到 “盒马奥莱” 折扣店与 “盒马邻里” 社区店的扩张中,这两类业态的单店投入仅为会员店的 1/20,且盈利周期短(12-18 个月),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2025 年,盒马计划新增 100 家奥莱店,重点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的社区密集区,目标是将折扣店营收占比提升至 30%。

收缩战线以改善盈利。2024 年,盒马整体亏损较 2023 年收窄 50%,其中会员店业务的亏损占比达 35%,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关闭会员店后,预计 2025 年可减少亏损 2 亿元,推动整体业务实现盈亏平衡。这种 “止损” 动作符合阿里巴巴 “聚焦核心业务、提升 ROI” 的战略导向,2025 年以来,阿里系多个业务板块进行了类似的收缩调整,以集中资源发展高毛利业务。

探索轻资产合作模式。盒马并未完全放弃会员制模式,而是计划与区域零售企业合作,输出 “盒马会员体系” 与商品供应链,采用 “品牌授权 + 技术服务费” 的轻资产模式。2025 年已在成都、武汉试点与本地超市合作开设 “盒马会员专区”,避免了重资产投入风险,同时可利用合作方的本地资源降低运营成本。这种模式若能成功,将为其在会员制领域的重新布局保留可能性。

行业启示:仓储会员店的中国适配难题

盒马 X 会员店的退出,暴露了仓储会员店这一源自美国的业态在中国市场的适配难题。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难以直接复制,本土企业的探索也面临诸多挑战,行业需要在借鉴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业态创新需贴合本土消费习惯。中国家庭户均人口仅 2.6 人,远低于美国的 3.1 人,大包装商品的适用性有限;同时,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对 “会员费” 的价值感知更苛刻。这要求企业在商品规格、定价策略上进行调整,例如推出 “中包装” 选项、增加会员专享服务(如免费配送、退换货保障)等。山姆通过 “大包装 + 试吃体验”“会员免费停车” 等本土化创新,提升了会员价值感知,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供应链能力是核心壁垒。仓储会员店的低毛利模式(平均 15%)要求极强的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Costco 通过 “全球直采 + 自有品牌占比 30%+ 低 SKU(约 4000 个)” 实现了极致效率,而国内企业的供应链仍存在差距。盒马 X 会员店的 SKU 达 6000 个,自有品牌占比仅 50%,且直采比例不足 40%,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对于本土企业而言,构建 “全球采购 + 区域直采” 的双轨供应链,是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规模效应决定生存能力。仓储会员店的盈利模式依赖规模效应,Costco 单店年均营收达 15 亿元,而国内多数品牌的单店营收不足 5 亿元,难以分摊固定成本。这意味着行业将进入整合期,中小玩家可能被淘汰,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最终形成 “3-5 家主导” 的市场格局。盒马的退出可能加速这一进程,为山姆、Costco 等头部品牌腾出市场空间。

盒马关闭所有会员店的决策,是市场竞争与战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出仓储会员店赛道的残酷性,也展现了企业在困境中的决断力。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平衡创新与盈利、规模与效率,将是永恒的课题。

若想深入了解零售企业如何通过战略调整应对市场变化、在业态创新与核心优势之间找到平衡,可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企业战略转型、业务取舍与资源整合的实战路径,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