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的 “中年危机”:传统业务失速与新赛道的破局挑战

在家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海信家电正面临 “中年危机” 的典型困境。2024 年财报显示,其核心业务空调营收同比下滑 8%,冰箱业务增速放缓至 2%,传统白电板块整体贡献的净利润较 2022 年下降 15%;与之相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空气能热泵等新业务虽保持 30% 以上的增速,但营收占比不足 5%,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这种 “传统业务失速、新赛道未成气候” 的局面,并非海信家电独有,而是众多老牌家电企业在行业周期与技术变革叠加下的共性挑战。其转型路径既反映出传统制造企业在突破增长瓶颈时的挣扎,也揭示了家电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重构” 转型的深层逻辑,为理解制造业的升级困境提供了典型样本。

传统业务失速:多重压力下的增长瓶颈

海信家电的传统业务失速,是行业周期性调整、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需求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空调、冰箱等核心业务的增长乏力,不仅暴露了其在产品创新与渠道变革上的滞后,更反映出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空调业务遭遇 “量价双压”。2024 年,国内空调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 5%,而海信空调的零售量降幅达 8%,市场份额从 11% 微降至 10.5%。在价格端,为应对格力、美的的促销攻势,海信空调的均价较 2023 年下降 6%,导致毛利率从 25% 降至 22%。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迭代速度:其主打的 “变频节能” 系列在智能互联、健康功能等方面升级缓慢,与小米、科沃斯等品牌的差异化优势缩小,2024 年新品贡献率仅为 15%,低于行业平均的 25%。某家电连锁渠道数据显示,海信空调在年轻消费者中的选择率不足 8%,较 5 年前下降 10 个百分点。

冰箱业务陷入 “结构陷阱”。海信冰箱以对开门、多门等大容量产品为主要卖点,但 2024 年国内小户型住宅成交占比升至 60%,推动单门、两门小容量冰箱销量增长 12%,海信在该细分市场的布局不足,导致整体增速落后行业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同时,在高端市场,其与卡萨帝、西门子的差距持续扩大,单价 1 万元以上的产品销售额占比仅为 5%,而海尔卡萨帝达 20%。产品结构的失衡使冰箱业务成为传统板块的 “拖后腿项”,2024 年营收同比仅增长 2%,未能弥补空调业务的下滑。

渠道转型滞后加剧增长乏力。海信家电长期依赖线下经销商渠道(占比达 65%),而 2024 年家电线上渠道占比已升至 55%,其线上营收占比仅为 38%,明显落后于美的(52%)、格力(45%)。在线下渠道,传统经销商模式的层级过多导致反应迟缓,某区域经销商表示,海信新品从上市到终端铺货的周期平均为 45 天,较美的的 25 天多出近一倍,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这种渠道结构的固化,使其在价格调控、库存周转等方面效率低下,2024 年渠道库存周转率为 6 次 / 年,较行业平均的 8 次 / 年存在明显差距。

新赛道布局:探索中的 “星星之火”

面对传统业务的困境,海信家电将希望寄托于新赛道,通过内部孵化与外部并购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空气能热泵等领域。这些业务虽展现出增长潜力,但在技术积累、市场拓展与资源协同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距离 “扛起大旗” 还有较长距离。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积累待突破。海信家电通过子公司海信日立布局该领域,2024 年实现营收 8 亿元,同比增长 35%,主要客户为国内二线车企。但其产品以传统空调热管理系统为主,在 800V 高压平台、热泵空调等高端技术上仍依赖外部采购,核心部件自制率不足 40%,毛利率仅为 18%,低于行业龙头三花智控的 28%。更关键的是,未能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供应链体系,订单稳定性较弱,2024 年最大单一客户的收入占比达 45%,存在较大依赖风险。

空气能热泵:内外销发展不均衡。受益于 “双碳” 政策与欧洲能源危机后的需求爆发,海信空气能热泵业务 2024 年营收达 12 亿元,同比增长 40%,但其中 80% 来自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拓展缓慢。在国内市场,其产品定价较传统电热水器高 3 倍以上,而消费者认知度不足,2024 年国内销售额仅 2.4 亿元,市场份额不足 3%,远低于美的(15%)、格力(12%)。同时,在北方 “煤改电” 工程中,因渠道覆盖不足,中标率仅为 5%,错失政策红利。

智能家居:生态构建滞后。海信家电推出的 “海信智家” APP 已接入旗下 80% 的智能家电产品,但与小米米家、华为鸿蒙等生态相比,存在兼容性差、场景联动弱等问题。数据显示,其智能家电的用户活跃度仅为 25%,较小米的 60% 差距显著;跨品牌设备的连接成功率不足 50%,难以形成用户粘性。这种 “单品智能” 而非 “系统智能” 的现状,使其在智能家居赛道难以形成竞争力,2024 年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足 2%。

行业共性:老牌家电企业的转型困境

海信家电的 “中年危机” 并非孤例,而是代表了 TCL、长虹等老牌家电企业的共同挑战。在行业增长逻辑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竞争” 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普遍面临体制僵化、创新不足、新业务协同弱等问题,转型之路充满荆棘。

体制僵化制约决策效率。作为老牌国企改制企业,海信家电的组织架构层级较多,新品审批、投资决策等流程复杂,2024 年某空气能热泵新品从立项到上市耗时 18 个月,较美的的 10 个月多出近一倍。这种体制惯性使其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新能源等需要快速迭代的领域尤为被动。某离职高管透露,公司内部跨部门协作成本高,新业务部门与传统业务部门的资源争夺激烈,影响了战略执行效率。

研发投入不足与创新路径依赖。2024 年,海信家电的研发投入占比为 3.5%,低于美的的 5%、格力的 4.5%,且研发费用中 70% 用于传统产品的迭代升级,仅有 30% 投向新能源、智能互联等新领域。在技术路线上,仍依赖传统压缩机、电机等硬件创新,在软件算法、生态系统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智能家电的用户体验落后于互联网品牌。这种创新路径依赖,使其难以突破传统业务的技术边界。

新老业务协同存在 “鸿沟”。海信家电试图将传统家电的制造能力与新赛道的技术需求结合,但实际协同效果有限。例如,其空调业务的压缩机技术未能有效赋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两者的技术团队独立运作,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某行业分析师指出,老牌家电企业的新业务往往被视为 “边缘业务”,在资源分配上难以获得足够支持,导致 “新业务做不大,老业务保不住” 的恶性循环。

破局路径:从 “制造思维” 到 “用户思维” 的转型

海信家电要走出 “中年危机”,需要打破传统制造企业的路径依赖,从产品定义、渠道变革到组织架构进行系统性重构。其转型的核心在于从 “以产品为中心” 转向 “以用户为中心”,在巩固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同时,加速新赛道的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

传统业务的 “价值重构”。空调、冰箱等业务不应局限于 “硬件销售”,而需通过增值服务提升附加值。例如,借鉴小米的 “硬件 + 会员” 模式,为用户提供定期清洗、耗材更换等服务,将一次性销售转化为长期收入。海信家电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空调健康维护套餐”,用户付费率达 15%,客单价提升 200 元 / 年,若全面推广有望为传统业务增加 5-8% 的收入。同时,针对小户型、租房市场等细分需求,开发模块化、可移动的小型家电,填补产品空白。

新赛道的 “聚焦与深耕”。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应加大 800V 高压平台、车规级压缩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目标在 2026 年前将核心部件自制率提升至 70%,并通过与头部车企联合开发建立技术壁垒;空气能热泵业务需平衡内外销发展,通过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借助三四线城市的渠道网络推广民用产品,同时针对北方煤改电市场开发定制化机型,提升国内市场份额至 10% 以上。

渠道与组织的 “敏捷化改造”。加速线上渠道建设,目标在 2025 年将线上营收占比提升至 50%,通过直播电商、内容营销等方式触达年轻用户;线下渠道推行 “扁平化” 改革,减少中间环节,将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提升响应速度。在组织架构上,成立跨部门的 “新业务发展中心”,统筹资源分配,建立 “项目制” 激励机制,吸引核心人才加入新赛道,打破部门壁垒。

用户生态的 “系统化构建”。以 “海信智家” APP 为核心,开放接口吸引第三方设备接入,提升生态兼容性;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挖掘,开发 “老人关怀”“母婴呵护” 等场景化套餐,增强用户粘性。例如,将智能冰箱与社区生鲜平台对接,实现食材自动补货;空调与空气净化器联动,根据空气质量自动调节运行模式。这种系统化的生态构建,能使智能家电的用户留存率提升至 50% 以上,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海信家电的 “中年危机” 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其破局之路既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勇气,也需要对新赛道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新能源加速融合的今天,能否实现从 “家电制造商” 向 “智慧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 的转型,将决定其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的命运。

若想深入了解传统企业如何通过营销策略重构突破增长瓶颈、在新老业务协同中实现用户价值提升,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该课程将系统解析消费行业的转型策略、用户运营与品牌升级路径,助力企业在市场变革中找到增长新引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