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5015)正式进入科创板上市辅导期,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冲击A股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凭借谐波减速机核心技术已在国内市场占据国产品牌前三席位,其T1系列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工业巡检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与科达利、汉宇集团等上市公司建立稳定供应链合作,这种产业协同效应为其IPO提供了重要背书。
从财务数据看,川机器人面临典型的科创企业成长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仅2991万元,连续十年净利润亏损,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这种财务状况反映了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存在的研发投入高、商业化周期长的特性。与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类似,川机器人同样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其技术商业化能力。公司披露的在研项目显示,其71自由度的T1pro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客户测试阶段,髋关节双动力差速结构实现450N.m综合力矩,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在谐波减速机领域,川机器人需直面绿的谐波等龙头企业的市场挤压,后者凭借P型齿设计已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资本层面,智元机器人通过21亿元并购上纬新材实现曲线上市,宇树科技以120亿估值启动IPO辅导,行业融资频次达到1.5天/起的惊人节奏。这种白热化竞争背后是产业资本与地方政府基金的百亿级投入,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84亿元,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
政策红利为行业注入持续动能。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设定的2025年量产目标,推动绵阳等地政府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但监管层对科创板企业的技术门槛要求并未降低,这对川机器人的SLAM导航技术(精度±2毫米)和机电一体化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相比选择港股18C通道的竞品,科创板更关注硬科技属性与持续创新能力,公司近200项专利(含75项发明专利)构成的护城河将成为上市审核重点。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资本化关键窗口期,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直接影响未来发展空间。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课程链接)系统解析注册制下的上市路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