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3 日,证券日报网披露的一则消息引发行业震动:国内某航空科技企业研发的吨级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功完成首次海上物资运输任务,在福建平潭岛与附近岛屿之间,实现了 1.2 吨货物的点对点精准投送,全程耗时仅 28 分钟,较传统船舶运输效率提升 6 倍以上。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 eVTOL 在重载、远距、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更让低空物流这一曾停留在概念阶段的业态,正式进入产业化落地的倒计时。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低空物流正从特定场景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为物流行业的效率革命注入新动能。
技术突破:从 “轻型载客” 到 “重载物流” 的跨越
吨级 eVTOL 的海上运输成功,背后是一系列核心技术的协同突破,标志着 eVTOL 从 “轻型化、短距离” 的载客场景,向 “重载化、长距离” 的物流场景实现关键跨越。
在动力系统方面,该飞行器采用六旋翼分布式电驱架构,搭载 480 千瓦时高密度锂电池组,续航里程达 150 公里,载重能力突破 1 吨,较此前主流的物流 eVTOL 提升 3 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其动力系统具备 “冗余设计”—— 即使 2 台电机同时失效,仍能依靠剩余动力安全迫降,这一特性使其满足海上运输的高安全要求。据研发团队披露,该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达 85%,较传统直升机提升 40%,单位货量的能耗成本降低至 0.8 元 / 吨公里,仅为船舶运输的 1/3。
航电与控制系统的升级是适应复杂环境的关键。针对海上高湿度、强盐雾的环境特点,飞行器的传感器与通信模块采用军工级防护标准,可在 9 级风力下保持稳定飞行。其搭载的 “空地一体” 导航系统,融合了卫星定位、视觉避障与海事通信信号,在无 GPS 信号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米级定位精度,确保物资精准投送至岛屿码头的指定区域。此次运输任务中,该系统成功规避了突发的海上气流与渔船航线,验证了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能力。
结构设计的轻量化与强度平衡同样值得关注。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铝锂合金的混合结构,空重仅 2.8 吨,却能承受 1.2 吨载重与海上强风的冲击。研发团队通过拓扑优化算法,将关键承重部件的重量降低 15%,同时提升结构强度 20%,这种 “轻而强” 的设计使其在载重比(载重 / 空重)上达到 0.43,远超行业平均的 0.25,为重载运输奠定基础。
场景验证:海上运输的破局意义与复制潜力
选择海上物资运输作为吨级 eVTOL 的首个规模化应用场景,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场景痛点与技术适配性的精准判断,其成功经验有望快速复制至其他领域。
海上岛屿物资运输长期面临 “效率低、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 的困境。以平潭岛与周边小岛为例,传统船舶运输受限于潮汐与天气,每日仅 2-3 个班次,单程耗时 1.5-2 小时,且单次运输成本(含燃油、人工)超 2000 元。而 eVTOL 可实现 “随叫随到” 的灵活调度,单日运输班次提升至 10 次以上,且不受潮汐影响,单位货量成本降至 800 元,综合效率提升显著。此次运输的物资包括生鲜食品、医疗用品与小型设备,均为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品类,验证了 eVTOL 在 “紧急补给” 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
这一场景的突破为其他细分领域提供了技术参照。从应用逻辑来看,海上运输对 eVTOL 的载重、续航、安全性要求最高,其技术标准可向下覆盖陆地物流场景。例如,在海岛运输中验证的 “重载动力系统”,可直接应用于陆地的大宗货物短途转运;适应盐雾环境的防护技术,同样适用于沿海城市的低空物流网络。研发企业已与国内多家物流企业达成合作,计划将该技术适配至港口集装箱短途转运、偏远山区物资配送等场景,预计 2026 年实现多场景商业化运营。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突破推动了低空物流的 “规则破局”。为支持此次运输任务,当地海事部门与空管机构联合出台了《海上 eVTOL 物流临时管理办法》,明确了飞行航线审批、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等流程,为后续常态化运营建立了制度框架。这种 “场景试点 - 规则制定 - 规模推广” 的路径,可能成为低空物流在其他区域落地的范本,加速行业标准化进程。
行业前景:政策与需求共振下的万亿市场
吨级 eVTOL 的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低空经济产业爆发的缩影。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低空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在未来 5-10 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政策层面的 “松绑” 为行业扫清障碍。2024 年《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 “构建低空物流网络,支持 eVTOL 在海岛、山区、港口等场景的示范应用”,并将福建、广东等省份列为试点区域。2025 年年初,民航局进一步简化了轻型 eVTOL 的适航认证流程,将审定周期从 24 个月缩短至 18 个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深圳已规划首批 100 个低空物流起降点,上海建立了 “空地一体” 的物流调度平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为行业提供增长动能。除海上运输外,低空物流在多个场景展现出替代潜力:在城市配送领域,eVTOL 可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拥堵问题,京东、顺丰等企业已在试点区域实现 30 分钟内的急件配送;在应急救援领域,其可快速投送救灾物资与医疗设备,2024 年云南地震中,eVTOL 累计完成 120 次紧急运输任务;在农业领域,重载 eVTOL 可实现农药、肥料的精准播撒,作业效率较地面机械提升 5 倍。据行业测算,仅城市低空物流市场的规模就将在 2030 年突破 5000 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链的成熟度持续提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上游的动力电池、复合材料、自动驾驶芯片等环节,已形成稳定的供应体系,成本较 2020 年下降 60%;中游的 eVTOL 整机制造商从 2020 年的不足 10 家增至 2025 年的 50 余家,产品型号覆盖 0.1 吨至 2 吨载重区间;下游的运营服务商与物流企业合作密切,已建立起初步的调度与维护体系。这种 “全产业链协同” 的态势,使低空物流的商业化成本快速下降,具备了与传统物流方式竞争的潜力。
挑战与应对:技术、规则与盈利的三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物流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技术瓶颈、规则滞后与盈利模式不清的三重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速度将决定行业的发展节奏。
技术层面,续航与载重的平衡仍是核心难题。当前吨级 eVTOL 的续航里程普遍在 150 公里以内,难以满足长距离运输需求;而提升续航需增加电池容量,又会牺牲载重能力,形成 “两难” 困境。行业正在探索氢电混合动力、换电模式等解决方案 —— 某企业研发的氢电 eVTOL 已实现 300 公里续航,载重 1 吨,但其成本是纯电版本的 2 倍,商业化仍需时间。此外,恶劣天气适应性(如暴雨、雷暴)、集群调度算法(多机协同运输)等技术仍需突破,预计 2027 年才能达到规模化应用要求。
规则体系的完善进度滞后于技术发展。低空物流涉及空域管理、飞行安全、责任认定等复杂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例如,不同省份对 eVTOL 的飞行高度(50-100 米)、航线审批流程存在差异,增加了跨区域运营的难度; liability insurance(责任保险)制度尚未健全,一旦发生事故,损失赔偿难以界定。业内专家建议,可借鉴无人机物流的试点经验,先在封闭场景(如港口、园区)建立规则,再逐步推广至开放空域,预计 2026 年将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框架。
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目前低空物流的单票成本仍高于传统方式,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以吨级 eVTOL 海上运输为例,单次飞行成本约 1500 元(含电池、维护、人工),而船舶运输仅 800 元,若无政策补贴难以盈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规模效应 + 场景组合”—— 通过扩大运输量降低单位成本,同时覆盖高附加值场景(如紧急医疗运输、高端生鲜配送),提升客单价。某试点企业通过 “日常物资运输 + 应急救援” 的组合模式,已实现单架次盈利,为行业提供了参考。
未来图景:从 “试点” 到 “网络” 的进化路径
低空物流的发展将遵循 “场景突破 - 区域联网 - 全国覆盖” 的路径,在未来 10 年逐步融入主流物流体系,重塑行业格局。
短期(2025-2027 年)将以封闭场景的规模化运营为主。海上运输、港口转运、园区配送等封闭场景,因空域管理简单、需求稳定,将成为首批实现盈利的领域。预计到 2027 年,全国将有 50 个以上的海岛、港口应用吨级 eVTOL,形成区域性的低空物流节点,累计运输量突破 100 万吨。
中期(2028-2030 年)将进入区域联网阶段。随着技术成熟与规则完善,低空物流将从封闭场景延伸至城市周边与城际短途运输,形成 “起降点 - 航线 - 调度中心” 的区域网络。以上海为例,计划到 2030 年建成 500 个低空起降点,覆盖全市及周边 100 公里范围,实现 30 分钟内的物资送达,eVTOL 的市场渗透率在同城急件领域达到 30%。
长期(2030 年后)将构建全国性的低空物流网络。依托 5G/6G 通信、北斗定位与 AI 调度系统,实现跨区域的 eVTOL 协同运输,与公路、铁路、海运形成互补。届时,低空物流将承担 15% 以上的生鲜、药品、急件等品类运输,成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提升 20% 以上。
吨级 eVTOL 的海上运输突破,是低空物流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跨越,更在于验证了 “低空物流具备实际商业价值” 这一核心逻辑。随着政策、技术、市场的持续演进,低空物流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从 “小众试点” 成长为 “万亿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若想深入了解低空经济产业的技术趋势、商业模式与资本运作策略,可关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6/1228.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低空物流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与实操路径,助力企业把握行业风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