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深圳将凭借超75%的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及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正式迈入“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竞争序列。这一目标不仅标志着城市空间利用从二维向三维的跃迁,更预示着中国低空经济从政策试点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
深圳的空域开放力度远超行业预期。根据《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底,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占比将突破75%,较2024年试点阶段的30%提升2.5倍。这一变革背后,是空域管理逻辑的根本性调整:
分类划设:将低空空域划分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其中报告空域(企业自主申报飞行计划)占比达60%,较传统审批制效率提升80%;
动态分配:通过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时监测空域使用情况,支持10万架次/日的飞行流量调度,碰撞风险控制在10-9/小时以下(民航客机标准为10-7/小时);
成本分摊:对起降场、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给予30%-50%财政补贴,降低企业参与门槛。例如,单个垂直起降场(Vertiport)建设成本从5000万元降至2000万元,运营方可在3年内回本。
这一改革直接激活了市场主体。2025年上半年,深圳低空经济领域融资事件达23起,占全国总量的30%,其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沃兰特航空单轮融资超10亿元,用于扩大产能与适航认证。
深圳的突破性在于,通过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解决了“高密度、高复杂度”空域管理的全球性难题。该系统由华为、商汤等企业联合开发,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数字孪生:
构建覆盖全市的低空三维地图,实时模拟10万架次/日的飞行流量,通过AI算法动态优化航线,将空域利用率提升3倍。例如,在深圳-珠海跨城航线试点中,SILAS系统使飞行间隔从10公里缩短至3公里,单日航班量从20架次增至100架次。
通感一体:
集成5G-A(5G-Advanced)与卫星通信技术,实现“通信-感知-计算”融合。在无基站覆盖的山区、海域,通过卫星中继保持10毫秒级时延,支持无人机编队飞行与远程操控。顺丰已在深圳海域试点“无人机+卫星”物流网络,单次运输成本较直升机降低60%。
安全冗余:
部署分布式监测节点,对飞行器位置、速度、姿态进行实时追踪,异常情况自动触发预警。2025年试点期间,SILAS系统成功拦截12起潜在碰撞风险,事故率较传统管理方式下降90%。
据测算,SILAS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可使低空飞行运营成本降低40%,为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物流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奠定基础。
深圳的野心不止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生态。根据《建设方案》,到2026年底,深圳将实现三大场景覆盖:
城市空中交通(UAM):
开通1000条以上载人、载货航线,形成“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网络。例如,深圳-广州跨城航线(120公里)飞行时间25分钟,票价约200元,较高铁(1小时)与直升机(1000元)具备性价比优势。亿航智能EH216-S已在此航线完成5000次安全飞行,载客量突破1万人次。
低空物流:
美团、顺丰等企业构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网络:干线使用大型无人机(载重1.5吨)连接区域仓,支线采用中型无人机(载重200公斤)连接城市仓,末端通过小型无人机(载重5公斤)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2025年,美团无人机在深圳完成1000万单配送,用户满意度达99%,复购率较传统配送高25%。
应急与公共服务:
在三甲医院、血液中心部署无人机急救网络,实现“15分钟血液送达”。例如,深圳市人民医院通过无人机将凝血因子从血站运送至手术室,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8分钟,抢救成功率提升15%。同时,联合飞机的无人直升机已参与200次森林灭火任务,挂载灭火弹实现“查灭一体”,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
深圳的低空经济战略,本质是通过“技术+标准+资本”的三轮驱动,构建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技术标准:牵头制定低空装备、信息接口、安全规范等国家标准,掌握产业规则制定权。例如,深圳发布的《低空起降场建设规范》已被10个城市采纳,预计2026年上升为行业标准;
资本助力:设立20亿元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重点投资eVTOL、飞控系统、通信模块等核心环节。2025年,该基金已孵化12家独角兽企业,其中4家估值超50亿元;
人才培育:与高校合作开设低空经济专业,每年培养2000名飞控工程师、适航认证专家等稀缺人才。同时,通过“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等课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政策解读、技术趋势与资本路径的全维度培训。
尽管前景广阔,深圳的低空经济仍需跨越三大门槛:
安全监管:
随着飞行器数量爆发式增长(预计2030年达50万架),需建立“地面基站+卫星+无人机”三级监测体系,并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保险赔付等制度。深圳已试点无人机保险产品,覆盖碰撞、坠毁等风险,保费占设备价值的3%-5%。
成本分摊:
eVTOL单架成本约2000万元,是新能源汽车的10倍。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年产量超1000架)与共享运营(如按次租赁)降低使用门槛。例如,亿航智能推出“每小时3000元”的eVTOL租赁服务,较购买成本下降85%。
公众认知:
低空飞行需解决噪音、隐私等社会关切。深圳通过社区听证会、飞行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接受度,试点区域居民支持率从2024年的60%提升至2025年的85%。
深圳的低空经济战略,已引发全球关注。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深圳的竞争优势在于:
制造业基础:拥有大疆、亿航等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政策先行:作为国家低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享有空域开放、适航认证、基建补贴等优先权;
场景丰富:覆盖物流、医疗、应急等20余个领域,为技术迭代提供海量数据支持。
对于希望把握低空经济机遇的企业决策者与投资者,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从政策解读、技术趋势到资本路径的全维度课程体系,涵盖“空域管理实务、eVTOL适航认证、低空物流网络设计、产业基金运作”等核心模块,助力学员在万亿蓝海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